歷史學家如何解讀美國革命
轉自:美國史教學與研究
哲學園鳴謝
「戰爭開始之前革命就已經帶來了影響,並且已經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約翰·亞當斯
在內戰中期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試圖解釋美國的意義,他自然而然地回溯了美國革命。他明白革命不僅僅在法律上締造了美國,也創造了美國人的所有偉大夢想與價值觀。美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他們孜孜以求的自由、憲政、普通人的幸福、平等,尤其是平等——都是來自革命時代。
《獨立宣言》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
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而林肯也看出,革命使美國人民相信,他們是一群身負領導世界走向自由這一特殊使命的特殊國民。簡而言之,革命孕育了美國人的一切國家意識和國家追求。如此重要的事件,必然吸引著後繼數代的歷史解讀。
在革命開端,美國人將革命視為追求公正的奮鬥,是爭取自由、反抗英國邪惡專制的英雄事業,交戰雙方是有傳奇色彩的英雄或者惡棍。
簽署《獨立宣言》
你能找出傑斐遜、富蘭克林和亞當斯嗎
在之後19 世紀大半歲月中,主要在喬治·班克羅夫特(George Bancroft)作品的影響下,革命逐漸褪去了高度人格化的外衣,變成了美國人民自17 世紀早期殖民地定居者的時代以來對民主天命的實現歷程。
而和它所締造的國家一樣,革命也是獨一無二的。美國革命不像法國大革命那樣是由事實上的專制統治引起的。美國革命被視作是一次尤其理智的、保守的事件,不是由真的壓迫,而是由對壓迫的預料所引發的,也是由對政治原則的理性思考與追求(例如「無代表不納稅」)而引發的。
不熟悉美國國父的話,看到的只是滿眼或站或坐、髮型類似的人。其實裡面每個人都有名字和事迹。
只是到了20 世紀早期專業的史學寫作出現時,革命變得不再僅僅是一場殖民地起義,不再僅僅是保守主義的思想事件。
誠如當時的史學權威卡爾·貝克(CarlBecker)所言,革命不僅僅關係到美利堅的地方自治,而且關係到誰應該在地方上統治。這時的歷史學家認為,革命絕不是觀念的競爭對抗。而這種輕視觀念、強調階級和地區鬥爭的趨勢,主導了20 世紀前半葉的史學寫作。
獨立思想啟蒙者托馬斯·潘恩,他撰寫了
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
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
到20 世紀中葉,新一代的歷史學家們重新發現了革命的憲法和保守特徵,對革命的思想性解釋得以提升到新的複雜與細緻程度。
雖然這兩個世紀以來美國歷史學家們對革命的解釋莫衷一是,但是他們很少會懷疑革命的價值。可是在當代,美國革命就像它所締造的國家一樣,遭到極其嚴厲的批評。
的確,否認任何本質上脫胎於革命的事物已成為一種時髦。正如當下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所言,革命「沒能解放奴隸,沒能給予婦女完全的政治平等……沒有給予印第安人公民權,也沒能締造一個人人可以公平競爭的經濟世界」。
《常識》
雖然不過50頁,卻為《獨立宣言》鋪平了路
這些時代錯置的論斷提出了一個沒有一場18 世紀的革命能夠跨過的成功門檻,同時,對於做此論斷的歷史學家們,我們得以了解的是他們的政治態度,而非他們對美國革命的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這些挑剔的歷史學家們只是倒置了第一代歷史學家們把革命視為英雄讚歌的論述。
美國革命的歷史,像這個國家整體的歷史一樣,不應該被當作道德教化中對與錯或善與惡之間的故事。
無疑革命的故事是戲劇性的:13 個不起眼的英屬殖民地,擠在距離西方文明中心有3000 英里的大西洋狹長的海岸邊,在不到30 年的短短時間內變成了一個巨大且領土不斷擴展的共和國,擁有將近400 萬狂熱、渴求財富、志在四方的公民,毫不誇張地說這的確是個壯麗的故事。
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在約克鎮率英軍向法軍(左)及美軍(右)投降。在康沃利斯的軍隊投降之後,英國政府決定進行談判並結束這場戰爭
但是革命,就像美國整體的歷史一樣,不是一出簡單的道德劇;這是一則更複雜而且時常充滿諷刺的故事,只能被解釋和理解,而不應臧否是非。
革命如何發生,它的屬性特徵是什麼,結果又是怎樣——不是它是好還是壞——是這本簡明的歷史書力圖回答的問題。
本文選自《美國革命》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