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瓷器古代各地方的窯口

中國瓷器古代各地方的窯口

江西

景德鎮青 湖田窯 七里鎮窯 永和窯 洪州窯 樞府窯 吉州窯

景德鎮窯 楊梅亭窯 郎窯 白舍窯 樂平窯 石虎灣窯 柳家灣窯 湘湖窯

小南窯 周公窯 崔公窯 周窯 白滸窯 盞窯 橫峰窯 豐城窯

臨川窯 贛州窯 弋陽窯 壺公窯 南豐窯 新干窯 御土窯 陶窯

景德鎮: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文獻記載始燒於唐玄德年間,但目前考古發現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燒青瓷和白瓷。宋代燒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繼續燒制,並創燒青花、釉里紅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生產中心,明清兩代燒制青花、彩瓷及單色釉瓷,成就卓著,名聞暇耳。

洪州窯:在今江西豐城縣,唐代屬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東晉,終於晚唐。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骨堅硬,胎色灰白;胎體厚但勻稱,旋削規整,多數器壁下端有一道規整的旋削麵。(2)以青瓷為主,釉色有青綠、黃褐等色。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燒成後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數器物有開片現象。(3)器形常見碗、盤、杯、豆、盞、碟和缽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樸實,但富於變化,並具有仿金銀器的特點。(4)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剔花、鏤空、堆塑和模印等;紋樣線條清晰,刻劃紋樣有蓮瓣、蓖紋和水波紋;模印紋樣常見重圈、梅花和寶相花紋。(5)在裝燒技術上,除支燒、墊燒外,還採用匣缽裝燒,缽內一般放3-5件器物,疊燒或大小套燒,故器物底足無釉,有的器內還有疊燒痕。

白舍窯:在今江西南豐縣白舍,故名。燒瓷於宋元,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3)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還有剔刻月梅紋的。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它青白瓷窯所不見。(4)造型、釉色與景德鎮青白瓷產品相似,區別是白舍窯器物底部墊餅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七里鎮窯:位於江西贛州東郊七里鎮而名。始燒於晚唐,盛於兩宋,終於元。前後延續三百多年歷史。窯址範圍在東西寬約一公里的範圍內,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七里鎮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製品較複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髮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里鎮窯生產的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日用器,器體厚重,大多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樂平窯:因窯址在江西省樂平縣而名。燒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後。所燒青花瓷器分粗細兩種,粗者胎質厚重,釉汁呈藍灰色,青花色調較淡;細者胎質白而薄,釉色晶瑩,青花色調清新明晰。器物多為碗、盤、碟、盅之類,以碗為大宗。圖案有人物、奔馬、八卦、菊花、纏枝花卉、變形梵文等。樂平窯以青花碗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福」、「壽」、「善」、「光」等字樣,或有魚、蟹、兔、菊、牡丹和纏枝花卉等圖形。碗底寫有「萬福攸同」,「 富貴佳器」之類的吉祥語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銘。

吉州窯: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屬吉州,故名.又稱「永和窯」。創燒於五代,興盛於南宋,元 末停燒。燒瓷品種繁多,有青白瓷、青瓷、黑瓷、醬色釉瓷、綠釉及白地黑花等。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胎質粗松。(2)器形多為碗、杯、盞、罐、瓶、枕、盒之類的日用品;所制玩具、塑像也很有名。(3)在裝飾上,採用灑釉、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和堆塑玩具多種技術、法。黑釉剪紙貼花是吉州窯的獨創,其紋樣有花卉、鸞鳳、鴛鴦、奔鹿、雙蝶、梅、蘭、菊、竹等;還有用「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之類吉祥文字組成圖案的剪紙。尤其是木葉紋,堪稱一絕,為吉州窯獨有。(4)彩繪瓷一般都是在白地或米黃地上繪黑或赭色,紋飾多以花、草、蟲、魚、鳥、獸、山水為題材,邊飾以回紋為多。(5)玳瑁釉及窯變花釉品種,也為特色產品。(6)有的產品借鑒北方定窯,採用覆燒法。

白滸窯:西省臨川縣白滸渡一帶,故名"白滸窯"。燒造年代為南朝至宋代。主要產品有碗、罐、缸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內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紋飾較簡單,多為葵花形紋,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鋪首」為飾。

豐城窯: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一帶,故名。始燒於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 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 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 褐二色,與陸羽毛《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 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贛州窯:在今江西贛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 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發現的高足杯與柳斗杯有地區特 色;杯里施釉,外部劃刻柳斗紋,不施釉,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 一周。1976年南朝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 萬七千餘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還有贛州窯柳斗杯 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南豐窯:在今江西南豐,故名。最早見於元代蔣祁《陶紀路》一書, 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此窯。六十年代發現,七十年代再作調 查,判明為專燒青白瓷單一品種的瓷種。始燒於宋代,所燒 器物以盤碗為主,尚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裝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紋的,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

浙江

龍泉窯系 哥窯 婺州窯 弟窯 蘭溪窯 越窯 德清窯

龍泉窯 上虞小仙 永康窯 江山窯 上虞窯 雲和窯 蕭山窯 紹興窯

衢州窯 浦江窯 甌窯 餘姚窯 永嘉窯 西山窯 黃岩窯 吳興窯

泰順窯 麗水窯 餘杭窯 寧波窯 奉化窯 金華窯 龍游窯 臨海窯

鄞縣窯 溫州窯 慈溪窯 武義窯 樂清窯 東陽窯 象山窯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漢代已燒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時期成為浙江境內僅次于越窯的青瓷 瓷窯。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瓷胎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白。三國西晉時胎質較粗,坯體沒有完全燒結,到了東晉,胎質細膩,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2)三國兩晉時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亦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現黃或淡黃色。晚唐至宋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胎釉結合緊密,少有剝釉現象。(3)產品品種和造型大多與越窯相同,但也有特色產品,例如,東晉時期的牛形燈、褐彩蓋罐和五聯罐等,而三足洗、槅 、獅形燭台、蛙形水盂及隨葬的明器極少生產。唐代撇品璧形底碗,腹壁作45度傾斜,較越窯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趨於寬和扁。(4)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蓮瓣紋和褐彩,其中褐彩頗有特色,普遍使用於東晉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別是那種繪長條形的紋飾,起筆細,收筆粗,為其它瓷窯所不見。唐宋時期紋飾簡樸,不見繁縟的刻劃花,這與北宋時的越窯不同。

餘杭窯:在今浙江餘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 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 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地區,唐屬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三國時期的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面較粗,沒有完全燒結。西晉以後,一部分產品改用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作坯,胎色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2)三國時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釉層厚薄不勻,常凝聚成芝麻點狀,釉面開冰裂紋,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西晉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釉面開裂和晶體析出更多。南朝時釉色普遍呈青黃色,易剝落。唐至宋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面開裂處仍可見星星點點的奶白色晶體析出。宋代的精緻產品中,也出現過色澤青翠的色調,並具有較強光澤感。(3)婺州窯的歷代製品均屬一般民間用瓷,品種比越窯少,主要生產盤口壺、罐、碗、盆、碟、水盂、盞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雞籠、穀倉、水井等明器。產品的種類和造型多數與越窯、甌窯類似,獨特的造型有三國時的人形五聯罐、三圓柱形足水盂,西晉時堆貼龍紋盤口瓶,唐代的蟠龍瓶、多角瓶,五代至宋的堆紋蓋瓶、糧罌瓶等。其中多角瓶為直口圓腹,腹部一般呈三級葫蘆形,上小下大,每級裝圓錐形角個,至宋代演變成堆紋瓶,肩腹部堆塑人物、飛鳥及禽獸等,均為明器。

德清窯:因地在浙江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影響很大。朝初100多年間。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黑瓷胎中鐵、鈦含量較高,普遍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 (2) 黑瓷釉層較厚,呈黑褐色或黃褐色,佳者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妝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綠或青黃色、釉色比較深,具有較好的光澤. (3) 所燒黑瓷和青瓷,造型大體相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托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筒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為其它同期瓷窯少見。(4) 裝飾十分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瓷上飾幾點褐色點彩。

鄞縣窯:在今浙江鄞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 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 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餘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 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到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以燒青瓷聞名於世。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2)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八卦爐、奩式爐、渣斗、盆、塑象、膽式瓶,龍虎紋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齣,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範」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3) 南宋晚期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 、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4) 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 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5) 明代製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於粗糙。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 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6)從裝燒方法認識各時期器底特點: 1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硃砂底"。 4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官窯:宋室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窯,先置修內司官窯,後立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專燒青瓷。其特徵和堅定要領是:(1)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2)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3)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4)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武義窯: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 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 花蓖點紋裝飾,外部刻複線紋,這類碗盛行於宋元時期,在浙閩 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 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西山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故名。燒造時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質較細膩。釉層肥厚,以淡青為主,少數開片。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

吳興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為東晉唐宋瓷窯,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開片。

象山窯: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 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 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餘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紹興富盛窯: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是戰國時 期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這類窯 場分布在紹興市、肖山市一帶。印紋硬陶和原始 青瓷雖同燒一窯,但產品迥然不同。陶器質地粗 糙,一般都燒制容量較大的罐、壇一類貯盛器; 原始青瓷則胎質細膩,白中泛黃,器形多為碗、 盤、缽等飲食器。器物造型有自己獨特風格,如碗、缽灑盅等大宗產品。給人以輕巧的感覺;鼎 多取銅器形式。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器內 底有細密的螺旋紋,器外底有切割線痕,說明系 用陶車位坯成形。紋飾多為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

黃岩窯:在浙江省黃岩市而名。時代從東漢 到唐宋都有發現,以青瓷為主。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 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 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特徵。

蕭山窯:地在浙江省蕭山市,故名。燒造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東晉。東晉窯址於1954年發現,以燒造青瓷為主。胎色灰,碗盤為平底足有支燒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為多。此外有天雞壺、四耳雙鋪百銜環壺、燈和盞等。盆、盂、碗的口沿上,有排列整齊的褐色斑點,是其特徵。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屬龍泉窯系統,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餘處。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從出土的龍泉釉盤,碗一類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書「八思巴」文。元瓷帶"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發現四處,即龍泉縣二處,廣東南海窯一處,麗水窯一處。龍泉縣出土的為陰文小字,多印於花卉紋飾之中;麗水窯的則在碗的中心印陰文大字;而南海窯的則是圖章款,有長方形、方形、銀錠形三種,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個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泰順窯: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慈溪窯: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 與餘姚毗鄰。產品以壺灰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 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鬆脆易破。

東陽窯: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始燒於唐而終於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寧波窯: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嶴、雲湖及小洞嶴三處窯址, 以郭堂嶴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後期即燒青窯、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雲湖與郭堂嶴隔嶺相望,燒瓷始於東晉終於南朝,以 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嶴窯標本具唐代特徵,以碗為主,光 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於碗口裡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 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窯,史所燒者曰「哥窯」, 弟者曰「弟窯」。兩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 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此後有關兩窯的著錄漸多,均源於此。 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呈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 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 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於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於證實。

江山窯: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窯: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 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於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土標 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 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 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 餘姚、寧波、鄞縣等窯關係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餘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 器,絕大部分都取給於這些瓷窯。

臨海窯: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嶴,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薄,釉 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秘色窯: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餘桃上林湖越窯。秘色之名始見 於晚唐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詩》,唐人對此未加註釋;南宋趙德麟 《侯鯖錄》釋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福建

德化窯 漳州窯 安溪窯 建陽窯 同安窯 永春窯 浦城窯

泉州窯 磁灶窯 邵武窯 南安窯 羅源窯 建甌窯 光澤窯 寧德窯

南平窯 寧化窯 莆田窯 閩清窯 閩侯窯 碗窯鄉窯 漳浦窯 建寧窯

崇安窯 連江窯 廈門窯 泰寧窯 福清窯 仙游窯 將口窯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所制供飲茶用的"兔毫盞"最受人歡迎,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後黑釉器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俗稱「兔毫盞」。(3)產品多為碗盞類,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種,以弇為多。(4)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5)有的器物底足內有「進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貢品。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於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鍊,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於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鍊,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徵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同安窯:在今福建同安縣,故名。創燒與唐代,宋元時期鼎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青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 (2)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 (3)產品以盤、碗為主,還有瓶、罐、爐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無紋飾。宋代青瓷在盤、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器外刻複線裝飾,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爐分兩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蓮瓣紋,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爐身刻劃蓮瓣紋。瓶口多下折,瓶身劃複線紋。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 (4)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 條複線交叉的斜十字形紋。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發現碗窯鄉、磁灶、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時代均在宋元時期。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以碗、盤、洗為主。碗外壁多刻蓮瓣紋。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洗類器皿胎薄釉潤,採用覆燒法,口邊無釉,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口緣較厚;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2)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很小,與其它地區不同。(3)黑瓷產品以碗為主,兼燒長流曲柄壺。另有黑釉、綠釉軍持,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4)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有直口與折沿兩種造型,器內多畫折枝花卉紋,有寫壽山福海或其它詩句的。日本福岡曾出土該窯所燒制的彩繪盆。

安溪窯:在今福建安溪縣,故名。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明清燒青花和紅綠彩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有各式盤、碗、瓶、壺、盒子、軍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狀的,也有外印重疊菊瓣紋,內刻纏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種式樣,盒外多模印紋樣,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同類產品粗。軍持胎較厚,腹部比較飽滿,有的在器身堆貼烏龜並施醬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產品,有在盤心寫"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句的;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產品。

南安窯:在福建南安縣,因名。為宋代窯場,有窯址近五十處。主要燒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盤、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劃紋飾。胎質細潔,緻密。

崇安窯: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 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 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 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 兩窯一定影響。

福清窯: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閩東沿漲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均燒青釉刻花 筐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 物基本屬於同一類型。

光澤窯: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 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胎潔白,造型多種多 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 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

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建國初在浦口、魁岐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浦口鎮所屬井頭裡、 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鈞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為白 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里 飾以刻花篦劃紋,碗外刻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閩清窯: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於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 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呈淺灰色, 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莆田窯: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浦城窯: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 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 量燒制,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仙游窯: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窯址於1953年發現,遺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 《興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 燒造成器皿頗佳;……北洋澄林有瓷窯燒粗碗碟」

GIF

河南

新安窯 鶴壁窯 鈞窯 魯山窯 密縣窯 當陽峪窯 鞏縣窯

郟縣窯 登封窯 鈞窯系 安陽窯 修武窯 臨汝窯 內鄉窯 扒村窯

寶豐窯 宜陽窯 東窯 鄧窯 汴京官窯 淇縣窯

扒村窯:在今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於唐,終於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 (2) 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鍊,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

汝窯: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質細潔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有淡和深兩種.此外還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較為光亮,一般都是細密開片,無紋片者較少見. (3) 器形有盤、碟、洗、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 (4) 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支釘支燒,一種是墊圈或墊餅墊燒。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為3、5、6個,以5個為多,橢圓形水仙盆則採用6個支釘。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 (5)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兩種,器底刻"奉華"和"蔡"字款。

鈞窯: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

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故名。燒瓷於宋代,燒制白瓷、黑瓷、醬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絞胎等品種。其特徵是:當陽峪窯(1) 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妝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紋飾流利洒脫,尤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瓶罐一類器物上除主題紋飾外,剔刻方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作輔助紋飾,為其它瓷窯所不見。(3) 絞胎器的特徵是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對稱整齊與羽毛相似的紋理。

臨汝窯:在今河南臨汝縣,故名。燒瓷於宋、金,以燒制青瓷為主。其青瓷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胎較厚,胎色有灰白和淺褐兩種。(2) 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較厚。(3) 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為主。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但比耀州窯遜色,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花常見。海水紋具有獨特風格,布局多為圓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或田螺紋。(4) 宋代碗、盤圈足較寬,足端一般無釉露胎,足內有釉。金代產品則挖足較深,足內一般無釉,器內底刮釉一圈,有"澀圈"痕。

鶴壁窯:在今河南鶴壁市,故名。始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唐代燒白、黃、黑瓷;宋金時期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屬磁州窯系。其產品特徵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壺、花口缽等。(3) 宋金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黃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後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4) 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縣窯: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品種較多,有白瓷、黑瓷、黃瓷、 青瓷及珍珠地劃花。其特徵是: (1) 唐、五代以燒白瓷為主,胎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妝土,以增加釉層白度 。器物以碗、盤、壺等生活用具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寬、淺,足外側 邊棱用刀削去;壺頸較寬,柄與口沿齊平,均具有唐代特徵。 (2) 晚唐、五代創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至宋代流行,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 工藝特徵。 (3) 還燒制白地黑花瓷,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花紋的較別緻 ,是此窯獨創。 (4)採用三岔形支具墊燒,有的器底留有3個支燒痕。

登封窯:在今河南登封縣,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於元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徵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魯山窯:在今河南魯山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

郟縣窯: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燒制花釉瓷、黃瓷及白瓷等。其特徵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與魯山窯不同,就釉色與彩斑特色來看,有黑色、月白和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3) 唐代黃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壺等,以碗為多,碗內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這種施釉方法是為了疊燒的需要。罐的造型為口唇微外撇,短頸,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層白化妝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壺流呈短小的圓柱形,多有雙系,壺身印有席紋裝飾,較為特殊。(4) 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與黃瓷碗相同,有的還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繪一朵花蕊。金代則採用中心颳去一圈釉疊燒(即澀圈)。

內鄉大窯店窯:略

鞏縣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於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徵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製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製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徵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宜陽窯在河南宜陽三里廟等處,故名。為宋代瓷窯。以燒青釉為主,兼燒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種。青釉施釉較厚、色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葉輪廓線、花筋葉脈以蓖狀工具劃刻,風格與耀州窯完全相同,碗內滿刻菊瓣紋,罐的蓋面刻百折紋,也與耀州窯風格相近。

寶豐窯:在河南省寶豐縣,故名。為宋代陶瓷窯。 產品有白瓷、青瓷,低溫三彩陶器等。青瓷 裝飾有印花、刻花、印花纏枝菊花為多,紋 飾清晰,線條細而圓潤,與耀州窯風格雷同 。刻花花紋輪廓用刻花法,花葉筋脈用蓖劃, 與耀州窯風格相同。近年在寶豐清涼寺一帶 發現了燒瓷類似汝官窯產品的窯址,被認為 是汝窯的所在地。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 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 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 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天僖二鎮還發現宋 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後者燒白瓷; 二鎮距磁州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汴京官窯:北宋後期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由官府直接經營的瓷窯,故名。 官窯專為宮廷服務,有南北之分,宋代顧文薦《負宣雜錄》有「宣政間 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記載,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 襲此說。此窯繼汝窯之後為宮廷燒制瓷器,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質晶瑩潤澤,有紋 片,有紫口鐵口特徵,底有支釘燒痕。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東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 「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 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調其特 征與官窯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 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GIF

GIF

廣東

石灣窯 西村窯 廣窯 始興窯 潮安窯 韶關窯 饒平窯

高州窯 封開窯 潮州窯 興寧窯 海康窯 惠陽窯 遂溪窯 英德窯

廉江窯 南海窯 揭陽窯 惠州窯 博羅窯 梅縣窯 高明窯 新會窯

湖南

湘陰窯 岳州窯 銅官窯 長沙窯 醴陵窯 瓦渣坪窯 汝城窯

懷化窯 零陵窯 衡東窯 常德窯 祁東窯 郴州窯 汨羅窯 常寧窯

衡山窯 耒陽窯 益陽窯 衡陽窯 邵陽窯 岳陽窯 衡南窯

GIF

GIF

長沙窯: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迹,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GIF

GIF

GIF

GIF

岳州窯: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GIF

GIF

GIF

山西

懷仁窯 介休窯 西窯 平定窯 陽城窯 渾源窯 盂縣窯

長治窯 彭窯 臨汾窯 蒲州窯 大同窯 愉次窯 交城窯 霍窯

平定窯: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複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蕩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澀圈")。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髮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繡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迹。白釉繪花盤有採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薑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緻,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迹。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緻。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也稱「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鐵鏽花"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GIF

GIF

安徽

壽州窯 蕭窯 繁昌窯 淮南窯 休寧岩前 宿州窯 蕭縣窯

歙縣竦口 蕪湖東門 泗州窯 績溪霞間 霍山窯 涇縣窯

壽州窯: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 片,積釉處往往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瓶和罐上有 裝飾紋樣,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單弦 紋、復弦紋、弧紋、波浪紋、蓮瓣紋等。貼花只見卷草紋一種。

泗州窯: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泗縣),故名。始燒於宋代。 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於南宋周輝《清波雜誌》,渭 泗州窯在泗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宿州窯: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於宋代,以燒白瓷為主。 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輝出疆時見虜中所用定器,色瑩凈可愛, 近年所用乃宿、泗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 明清兩代文獻著錄宿州窯者多來源於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廣西

永福窯 桂平窯 鐘山窯 柳城窯 興安窯 全州窯 北流窯

合浦窯 邕寧窯 容縣窯 賓陽窯 藤縣窯

河北

定窯 磁州窯 曲陽窯 邢窯 定窯系 磁州窯系 隆化窯

賈壁村窯

GIF

GIF

磁州窯: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迹。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GIF

GIF

山東

淄博窯 磁村窯 淄博寨里 曲阜窯 泗水窯 德州窯 磁窯窯

陝西

耀州窯系 耀州窯 白水窯 旬邑窯

內蒙

林東窯 赤峰窯 缸瓦窯

江蘇

宜興窯 無錫窯 均山窯

均山窯:在江蘇宜興丁蜀鎮之均山,故名。是東吳後期至唐代的青瓷窯場。常見青瓷品種有缽、碗、盞、洗、壺、罐等。青釉常作豆綠色,微微泛黃,器黑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裝飾花紋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和鋪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紋。

遼寧

江官屯窯 遼陽窯

湖北

武昌窯 鄂城窯

雲南

玉溪窯 建水窯

北京龍泉務窯

甘肅安口窯

寧夏靈武窯

如果你有好的藏品要出手、或者要鑒定的,我們可以交流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澳門藝術博覽會 的精彩文章:

淺談 五彩瓷器

TAG:澳門藝術博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