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通青年的奮鬥指南

普通青年的奮鬥指南

本文是此公眾號的靈魂,希望每一個關注的朋友都能保持耐心將它看完,理由有二,一是關於你的,二是關於我的。關於你是指,在這裡你能看到什麼有用的東西;關於我是指,我為什麼要花精力做這件事,還特別想把它做好。好了,咱們言歸正傳。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記憶儘管瑣碎、久遠,但從發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甚至它都不夠「有意義」,值得被銘記。我腦海中就有這麼件事,直到多年後的今天,還記憶猶新。

那是在我上大學的第一年,確切地說,是在我家人送我到學校的第一天。在學校飯堂吃過午飯後走出來,我媽突然提醒我說:「以後吃完飯擦嘴別用衛生紙了,買點成包的紙(面巾紙),別讓同學笑話。」記得當時自己只是點了點頭或者嗯了一下,沒怎麼當回事。

到現在,這件事已經過去12年了,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畫面。這件事對我的意義也隨著成長變得越來越清晰。

爸媽文化水平不高,我是家裡第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填報志願時老爸不在家,我媽領著我去找當時的班主任參謀參謀,結果我還是隨著自己的心愿填報了院校。老媽當時的心境估計是既為兒子高興,也有些許無奈,畢竟我的經歷超越了她的「能力圈」,給不出什麼「真知灼見」,於是就有了上面那段讓我記憶猶新的叮囑。我想這段對話也只可能發生在親人之間,才不會讓一個大小夥子感到難堪,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家人式」的關懷。

後來我發現,這件事對我的意義遠不止如此。

自主決策的中國式困境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嚮往和焦慮,我們也不例外。在我看來,如何處理嚮往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不安,塑造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改革開放後出生的80後和90後,都是逐步脫離集體意識形態,以自我為軸心,成長於消費主義和互聯網的新一代個體,是史無前例的個體崛起浪潮中的衝浪者。我們分享著同樣的歷史使命,去探索在快速變遷的中國社會裡,一個現代個體有哪些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又將如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

80後和90後群體成長於中國社會極速城市化過程中,同時,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個體崛起的時代。如何在保障個體權利的前提下,應對社會快速變遷帶來的挑戰,是你我都需要面對的。

在我成長的路上,受經驗和環境所限,父母無法給我的決策提供更多原則和參照,我也「心安理得」地發揮著自己「很有主見」的特長,很多重要的人生決定都是自己一個人悶著頭就做了。回過頭來看,很多決定都不那麼明智,有時覺得是自己犯蠢,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可笑,不過我仍然感謝家人對我的「放養」,讓我明白要對每一個自己的決定負責,儘管因此我也吃了不少苦頭。

慢慢地我發現,很多同齡人有著跟我一樣的困惑,在面臨人生諸多選擇時,手足無措。可悲的是,我的後輩們的成長環境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對中國社會獨有的成長情境,我深有體悟,也深切感受到自我認知和自主決策能力的孱弱,讓我們更加焦慮,這種焦慮是全方位的,知識焦慮、婚戀焦慮、財富焦慮、階層焦慮,它們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乍看起來沒那麼顯而易見。

原因歸納起來,我想大概有這麼幾點:

應試教育的失敗

儘管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不得不說這只是個聽起來很美好的願景,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甚至沒有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論,填鴨式教育的局面仍未改變。

父權的強勢

儘管父母的教育觀念也在與時俱進,變得更願意傾聽孩子的聲音,在部分問題上變得更開明,懂得站在平等的視角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但你會發現,就算已經步入大學、走進社會,很多孩子仍然很少承擔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決定。不鼓勵承擔挫折和失敗的價值觀,讓每一次人生重要決定上的「我想決定我人生」的訴求都被恩威並施的父母或駁回或壓制。

經驗傳承的斷層

80後90後群體的成長環境與父輩們截然不同,尤其孩子的需求超出了衣食住行的範疇後,很多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往往有心無力,曾經的成功經驗和人生格言不再有用武之地。甚至很多時候,兩代人在如何認識和定義問題上就已經產生了裂痕。

文化信仰的缺失

和其他代際一樣, 80後和90後面臨著中國社會信仰缺失和文化傳承斷裂的窘境。這讓我們在面臨日常生活抉擇時,缺乏自我認知和決策的參照系統,常常手足無措。這也是為什麼如星象學、心理學等第三方知識系統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明白這一路上的怕,也體驗著一路上的痛。我一直在尋找著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智慧,一種決策支持系統,讓我在面臨選擇時,就算犯錯,也可以更從容些。

多元思維模型,自主決策的底層系統

直到在一次「團隊共創」企業內部培訓中,我接觸到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自此,好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麼呢?嗯,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們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麼你們無法真正的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你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

你必須把經驗懸掛在頭腦中一個由許多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上。

這是芒格1994年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一次演講中的一段話,對,就是所謂的「格柵理論」。芒格認為,思維模型是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規律或近似規律的現象抽象概念化的思維工具,構建思維模型,將獨立零散的經驗、概念通過思維模型串聯成一個有組織的系統,是擁有「普世智慧」的有效路徑。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刻意練習》這本書里提到:

幾乎在每一個行業或領域,傑出表現的標誌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規律,這些事物,在無法創建高效心理表徵的人們看來,可能是隨機或令人困惑的。換句話講,傑出人物能夠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卻只看見「一棵樹」。

艾利克森所說的「心理表徵」就是芒格所強調的「思維模型」。

Peter Beverlin在」Seeking Wisdom」一書中有一個關於「思維模型」的進一步解釋:

一個思維模型就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運轉規律的想法。一個思維模型往往闡釋了結果,並且回答了像「Why」和」How」這類問題。

比如「社會認同」(心理學的一種理論)這一模型告訴我們當人們不確定時,他們經常自動選擇模仿其他人做的事情,而不會想真正正確的事是什麼。這樣的理論解釋了人們為什麼做(Why),同時預測了在特定情景下人們又會如何做一件事(How)。

簡單些說,這些「聰明人」都在倡導一種「模型思維」,堅持如此思考,堅持付諸行動,可以讓零散的、繁雜的、碎片化的現象和經驗得到升華,讓世界變得有序可被理解,成為我們決策行動時的思維工具箱,在面對複雜的現實問題時,可以迅速地「對號入座」,找出問題的共性,進而做出明智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將自己的公眾號命名為「MentalToolbox」的原因。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我相信「多元思維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構建自主決策的底層系統,是獲得「普世智慧」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本公眾號,我會長期堅持分享自己親身實踐的思維模型。

跨越階層,實現財務自由,普通青年的斜杠人生

僅僅擁有某種有益的思維習慣是不夠的,相比行動,我們更需要方向。

沒錯,「跨越階層,實現財務自由」是我給自己定義的人生目標。

職業的本質是出賣勞動時間換取工作報酬。注意,這裡的職業不僅是指公司人、上班族,同樣包含公司老闆、創業者,兩個群體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在用有限的時間資源儘可能多地獲取財富,即我們常說的「主動收入」。既然有主動收入,那麼自然就有「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就是指不需要工作就能獲取的收入,比如收益、紅利、租金、版權、專利等。那麼什麼是財務自由呢,財務自由和被動收入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公式:

可投資資產 * 收益率 - 支出 > 0

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當被動收入>支出,我們就可以說自己實現財務自由了。

為什麼要這麼定義財務自由呢,因為如果你的財務自由是指有很多很多錢,想去哪就去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那麼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能實現,當然不是沒有,但你只能寄希望於自己是極少數的幸運兒罷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目標管理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SMART原則,它告訴我們,在關鍵目標制定中,要遵循幾個很重要的原則,這樣被制定出來的目標才更有可能被轉化為行動,得到落地和執行。其中首要原則就是「Specific」,即清晰的、明確的。當一個目標不清晰、不明確時,它最多可以被稱為願望,不能被叫作目標,回想下自己曾經許過的願,有多少最終實現了呢?

那麼有了清晰的目標,我們該怎麼實現呢?我們能實現么?

從財務自由的公式可知,想要實現財務自由,只要保證被動收入>支出就可以了。那麼實現財務自由就是儘可能地讓不等式的左邊大於不等式的右邊,轉化為行動就是:

增加可投資資產,提升收益率

減少支出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源節流」。很多人一般會認為開源的意義遠遠大於節流,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有害的想法。因為對於大多數的普通青年來說,人生的第一桶金不是賺出來的,而是省出來的。強制儲蓄+有效結餘是我們開始斜杠人生的第一步。

第二個問題,我們能實現么?我相信有這個疑問的朋友不在少數,畢竟理論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從上圖可以看出,慢不要緊,關鍵在於持續。複利會讓我們認識到,時間不是你的敵人,相反,在個人提升或投資回報這件事上,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它可以幫你實現你當下看來不太可能實現的目標。這也就是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認為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原因。

以上所述的一切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八小時之內賺工資,八小時之外賺投資」。

我的公眾號會緊密圍繞這個策略,持續輸出我認為有效幫助我實現財務自由這個目標的內容:一部分是有關「思維模型」的,這是我思考一切事物的切入點,是我認知系統的核心,是理論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賺錢系統」的,是我實現財務自由的步驟,是實操部分。其中,「職場感悟」是我多年職場生涯的些許感悟,未必對,只是希望有朋友看了能少走一些彎路我就心滿意足了。「投資理財」是結合我自己的投資策略和經驗,對如何賺取被動收入的一點思考和技巧。

最後,希望朋友們能多多與我交流,這樣對我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鼓舞與幫助。

儘管拙文是我個人思考和感悟的結構化表達,但主要歸功於下面這些樂於分享的睿智的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太一 的精彩文章:

TAG:趙太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