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低頭族」頭暈頭痛患者的剋星——手法正骨複位治療

「低頭族」頭暈頭痛患者的剋星——手法正骨複位治療

眩暈是因機體對身體位置定位出現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它涉及多個學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症。據統計,眩暈症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門診的15%,疼痛科門診10%。眩暈有很多原因出現,由眼睛、前庭功能疾病引起的,也可以由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症、藥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各種原因引起。

而目前頸椎骨骼的錯位引起的椎基底動脈刺激壓迫出現的頭暈頭痛等患者非常之多,呈現年輕化、大眾化發展趨勢,大多數都與長時間不正確的頸椎姿勢有關,特別是「低頭族」。下面是治療低頭族出現頭暈的病例,和大家分享。

孫某,男,30歲,辦公室電腦繪圖人員

【現病史】3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頸部疼痛不適,並偶見頭暈頭痛癥狀,休息後癥狀緩解,未作系統治療,癥狀時輕時重,並見逐漸加重趨勢。1周前病人加班後出現頸部疼痛不適,並見頭暈、頭痛癥狀加重,轉動頸部及卧床翻身時尤為明顯,時有眼前發黑、心慌、噁心、乾嘔癥狀,在家休息後未見明顯緩解;就近診所治療後癥狀不見緩解,效果不佳,故於今日來我院求診,經門診檢查後以「頭暈疼痛頸部疼痛活動受限3年加重1周」為主訴以「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診斷,收住我科。患病以來,病人神志清,精神可,睡眠、飲食、二便均正常。

【既往史、個人、婚育及家族史】:否認有家族性遺傳病史。

體格檢查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言語清,面色淡白,表情焦慮,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緊有力,自由體位,查體合作,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正常無畸形,頸軟無抵抗,頸動脈無異常搏動,頸靜脈不怒張,氣管居中,甲狀腺觸診無腫大,胸廓正常無畸形,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性啰音,心尖搏動在左側第五肋間鎖骨中線內側處,心率:80次/分,律齊,心臟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觸之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腎區無壓痛及叩擊痛。神經系統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前後二陰未查,排瀉物未見。

【專科情況】病人自覺頭暈頭痛,頸椎前屈反弓狀,頭部偏歪,頭部向左側旋轉受限。左向側屈、頸部前屈時頸部疼痛加重,可誘發頭暈加重,雙側頸肩結合處及肩井穴處輕微壓痛,寰枕部壓痛明顯,特別是耳後部位,無眼震;頸部背伸擠壓試驗(+),旋轉試驗(+)。

【影像學檢查】頸椎DR(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2016-1-15)片示:頸椎生理曲度反弓,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序列及椎間隙可;開口位示寰齒關節間隙略不等寬,右側寰樞椎邊緣可見台階征。

【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

【治療方法】

【平脊療法行頸椎優值角度牽引、頸部特定處方中藥熏蒸後1-2周後,於透視下行頸椎手法複位,複位成功後再次X線機透視,可見複位後頸椎變直反弓弧消失,寰樞關節恢復正常,頸椎恢復正常生理弧度。

優值牽引法治療

中藥熏洗治療

頸椎手法複位中

頸椎手法複位中

頸椎手法複位後透視

【手法後處理術後患者佩戴頸圍固定,返回病房。

【療效】本病經過前期平樂頸椎優值牽引、特定處方中藥熏洗治療,後期行平樂手法治療及佩戴頸圍等治療,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後,頸椎恢復正常生理弧度(如下圖),頸部肌群力量恢復正常,頸部活動自如,無頸部疼痛及頭暈、頭痛等不適,正常生活及工作。

治療前

牽引等治療2周、手法複位後透視拍照

【功能鍛煉手法整復3天後即開始間斷去掉頸圍進行項背肌鍛煉,鍛煉完畢後仍佩戴頸圍。第1周行拔項、聳肩縮脖、項臂爭力、力量對抗等鍛煉,每個動作堅持5-10秒,3-5遍為一組,日行鍛煉3-5組;第2周增加擴胸仰頭、回頭望月、左顧右盼鍛煉,每個動作堅持5-10秒,3-5遍為一組,日行鍛煉3-5組;第3周去掉頸圍進行上述所有鍛煉,未見不適,可漸行去掉頸圍,加強項背肌功能鍛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鍛煉原則】

?掌握要領

?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緩慢進行,逐漸增加

?呼吸配合,戒急冒進

?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動作

?因人因時而異:肥胖者應以鍛鍊形體為主,如五禽戲,八段錦等;形瘦者以靜功意守為主,如放鬆功,內養功,強壯功等。春季以活動筋骨為主,夏季以練氣保津為主等等。

【常用鍛煉方法】

肩部鍛煉四個方向

拔項鍛煉

提托頭頸

項臂爭力

聳肩縮脖

回頭望月

左顧右盼

【重要提醒】

1、我們每個人的病情不同,不能套用鍛煉方法和治療方法;

2、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3、最好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4、我們可以選擇3-5種鍛煉方式進行鍛煉。

5、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證我們的頸椎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志強脊柱健康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李志強脊柱健康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