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原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為何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增加,貿易逆差增加?

專訪原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為何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增加,貿易逆差增加?

一直以來,中國農業的發展都以追求增產為目標。如今隨著國內糧食產量維持在一定水平,再加上消費升級,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開始全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此戰略的引導下,2017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日前,原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鄉村振興事關全局,是當前和今後「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跟鄉村振興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因為這一戰略直接關係到農業產業的興衰、農民收入的增減和農村環境的好壞。

農業發展導向轉變的連鎖反應

對於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總要求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陳曉華認為,在這5句話20個字中,產業興旺是重點,只有實現產業興旺,才能為其它方面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那麼,如何實現產業興旺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能再走過去那種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的老路,農業的發展再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必須轉到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

在他看來,質量興農戰略的提出,跟鄉村振興有著很大的關係,農業發展導向的轉變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因為這關係到產業的興衰、農民收入的增減和農村環境的好壞。

當前,中國農業正處於結構性過剩和短缺並存的階段。也就是說,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供求不足,而是供給的質量不高。那麼,在消費升級的引導下,消費者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國內農業如果無法滿足,就會因為「洋貨」充斥市場而最終走向衰亡。需要明確一點,質量不僅是產品的質量,還包括整個產業發展的質量。

另一方面,農民收入的增長是生活富裕的根基。在過去,提收入主要依靠三種方式:農業增產、農產品提價、農民外出務工。但現在整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對過去的這三種方式均構成了挑戰。

陳曉華稱,受到供求關係的制約,增產也不一定增收,可能滯銷或者低價銷售;依靠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購價來收儲,目前已經頂到天花板,容易跟國外形成價格倒掛,已經不存在空間;受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單純只是依靠人口紅利,大幅度增加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也很難實現增收目標。

他說,以農業生產而言,如果農產品產出來卻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那麼農民收入增長就是一句空話,農民的生活富裕,也就無從談起。因為要想賣個好價錢,就必須質量優。

此外,質量興農戰略還關係到農村環境的好壞。在過去,中國人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不得不千方百計想辦法去提高產量,比如開荒擴種、圍湖造田,對資源過度消耗,生產方式粗放,特別是過多使用化肥農藥,給農村的生態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正視農業發展導向轉變所帶來的困難

當前數量已經不是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問題,農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重點是解決質量好不好的問題。陳曉華認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提質為農業發展導向的轉變,代表著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未來,是要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整個過程的,是長期的戰略選擇,而非短期的權宜之計。

他表示,比如,農業發展觀的碰撞。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所謂變革,就會觸動過去農業的發展目標、行為方式和評價標準,就會改變過去已經熟悉的行為,觀念的轉變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另外,在農業生產方式的轉換方面,過去為了解決產量問題,所積累的辦法比較多,也是成熟的。但在提質方面,辦法卻比較少,而且還不太配套。以育種目標為例,過去育種、栽培方式都以高產為目標導向,如今要轉到節約資源、提高質量、生態友好的路子上來,面對這樣的變化,很多方面還不適應。

第三,綠色消費觀念有待形成。消費是推動生產發展,影響生產行為的原動力,綠色消費是推動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儘管目前農產品消費市場也在不斷分化,出現了一些高端、優質、個性的產品,但總體來講,對綠色優質農產品優質優價的價格形成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跟國民的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階段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隨著今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前述情況是會發生改變的。

談及國外農業發展是否也曾走過發展導向轉變的道路,陳曉華稱,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產業的發展都是會經過從量的提升到質的提升這一階段的,到了哪個階段,就要調整工作的重心。無非就是各個國家所面臨的轉變壓力和任務艱巨程度不一樣而已。對於小國來說,可以通過國際分工,獲得優質產品,但對於類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解決農產品的供給問題就主要靠自身。跟國外相比,中國農業整體需要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升級。在全球,農業現代化是大方向,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可能不一樣。

正視進口農產品增加的現象

中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進口貿易的大國。據海關統計,201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1998.2億美元,同比增長9.1%,比前年增速提高1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51.4億美元,同比增長3.5%,與前年增速持平;進口124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增幅較前年高17.3個百分點。

陳曉華認為,農產品進出口是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體現,也是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從數字上看,近些年我國的農產品進口量在增加,貿易逆差也在增加。

他認為,對此,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這有利於中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來豐富國內的農產品供給,緩解資源的承載壓力;另一方面,大量農產品進口,特別是一些非必須品的進口,會衝擊國內的產業,壓縮農業結構調整的空間,當然也會給農民的就業增收帶來一定的影響。

對於國外農產品的大量進口,他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看,主要是基於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農業發展的階段所帶來的。跟農業強國比,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的價格缺乏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口也是市場規律的作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前國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跟消費者的期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將一部分市場拱手讓給了國外。

在今年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中國的農產品質量是穩定向好的,質量水平是逐年提高的,優質產品是逐漸增加的。在2001年的時候,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只有60%多一點。如今每年抽檢的合格率都在96%、97%以上。不過,優質農產品的比重還不能適應消費水平升級的要求,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1%的問題要用100%的努力去解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要堅持零容忍。

陳曉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並不比解決農產品的數量問題要輕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更加複雜。跟工業產品生產流程完全依靠機械化不一樣的是,農業的生產特點本身就決定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所以沒有哪個國家、哪個大企業敢保證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要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艱巨性,更要看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有些問題並非中國所特有的。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要有充分認識。

陳曉華表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根本是要形成一種對企業的引導和倒逼機制,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也許消費者只看重產品,但產品是好的企業、好的方式生產出來的,如果產的問題不解決好,管是不徹底的。所以,產和管兩個方面都得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豐田放棄「自力更生」,明年將和鈴木在印度共同供應汽車
愛奇藝赴美IPO融資15億美元 內容付費成大趨勢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