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掘中國王朝興衰的秘密:秦貢獻制度 漢貢獻民族 唐貢獻軍事 宋貢獻文化

發掘中國王朝興衰的秘密:秦貢獻制度 漢貢獻民族 唐貢獻軍事 宋貢獻文化



主播:魚公子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這幾句話很有講究啊。




大家看,秦皇與漢武的重點不在文采上,因為他們是引領風騷;唐宗宋祖的重點不在風騷上,因為他們貢獻的是文武風采。




就先說說大秦吧。







秦始皇

給中國貢獻了一個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其實就是

封建君主制。

最高權利集中在皇帝手中,下面實行郡縣制。當時秦國是36個郡,郡下面設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

三級管理的體系。




秦國的郡縣制改變的是周以前的

分封制。

這樣的一個改變,一直沿用到了現在。與分封制不同的是,所有郡縣都是

由國家統一領導指揮。

也就是後來大清朝動不動就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可以這樣說,秦朝給中國貢獻了一個封建君主制度,這個制度對於

維護中國的統一,

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秦朝發明了這樣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制度,為什麼它自身卻如此短命呢?原因就是,

中原民族對他的排斥。




也就是說,

秦朝雖然為中國提供了制度,但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真正的民族,是從漢朝時期才開始慢慢凝聚起來的。




早時候,秦朝因為屬於西北邊陲,中原的晉國、齊國、宋國、甚至楚國,都把它當成一個

蠻夷之國。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蒞中國而撫四夷」,四夷就是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那時候,中原各國是把秦國當成戎狄之國的。雖然秦國統一了中國,但中原各國並不服氣,所以秦朝統一時間不長,

項羽、劉邦

就開始進行

推翻暴秦的起義

了。







劉邦建立的漢朝,才逐漸凝聚成中華的民族。漢元帝時期陳湯的那句話,成了中華民族最自豪的語言圖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共識。就是說,只要涉及領土問題,堅決不能讓步。

維護國土完整與民族統一,

就是這句話的核心。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民族共識,大漢朝

始終在領土問題上寸步不讓。

或許有人說,可是大漢朝不是也

和親

了嗎?的確,和親實在是無奈之舉。也是一種屈辱。可大漢朝正是通過和親手段,韜光養晦,養精蓄銳,最後才把匈奴打得無影無蹤了啊。




大漢朝的名將,

霍去病,衛青,李廣,

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






中國的民族情節,也就是從漢朝時期才開始形成的。可惜的是,漢朝把秦國的滅亡歸咎於其郡縣制,所以它基本就

廢除了這個制度,又改回了分封制。

結果,後來漢朝就又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這就到了三國了。




要說起來,

每一次的分裂,其實都是一次土地資源的再整合。

割據中的軍閥,領土地盤的意識非常強烈。這也讓他們非常賣力氣的東征西討。特別是

曹魏集團。




大家看三國,可能最熟悉的是魏蜀吳三國爭霸。事實上,曹魏集團曾經三次遠征

高句麗。

第一次帶隊的是

毌丘儉,

這個人在三國中名不見經傳,知道他的人非常少。是因為此人的主要功績都在遼東戰場上。第一次遠征高句麗其實他是失敗了。這個時候,恰好是蜀相

諸葛亮

死在了五丈原。借這個時機,

司馬懿

被徵調來和毌丘儉一起遠征高句麗,這次戰爭取得了勝利。勝利之後,司馬懿又被派到蜀國前線去對付

姜維

了。






由於魏國兵力減少,高句麗發生了叛亂。毌丘儉第三次征高麗,這次取得了大勝。毌丘儉的這次東征,是

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

讓魏國的勢力遠至今俄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半島嶺東濊貊地區,全部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

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

以後四十餘年,一直向魏、晉納表稱臣,過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後來,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黑暗的

五胡亂華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族幾乎到了

滅族

的危險。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了隋朝,中國300年的動亂年代終於結束了。



隋朝雖然短暫,但隋文帝與隋煬帝當皇帝的時候也一直沒有閑著,楊家父子對四周諸國不斷用兵,滅亡了吐谷渾,重創了東西突厥,臣服了交趾南詔,又連續

三次遠征高麗。




最後,內憂外患之下,隋朝丟失江山。不過,

隋朝卻使得中國疆土得到了擴大與統一。




唐朝來了。




唐太宗李世民與唐高宗李治繼續遠征高麗。李世民三次遠征高麗,都沒有佔得便宜。後來,高宗李治時期改變了戰略,

先攻取百濟,再攻打高麗,結果取得了重大勝利。

最後把高麗劃分為九都督府,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由薛仁貴督兵2萬鎮守。




事實上,唐高宗時期,

中國的疆土得到了非常恐怖的擴張。

「東至日本海,西達鹹海,南抵越南,北越貝加爾湖,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這樣的疆土,是不是有虎軀一震的感覺?







也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

遣唐使團。

那時候的日本還叫倭國,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提供了一條罕為人知的證據,上寫「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這就是史上說

日本的名字是武則天批准改名的由來。




其實,就連

日本倭國這個名字也是

漢朝給起的。

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並賜封「漢倭奴國王印」金印。這顆金印已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此印現藏福岡市美術館,成為日本鎮國國寶。




可以這樣說,大唐對中國貢獻的是中國在

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那時候,出現了許多稀奇的事情,一些國家的太子、王儲紛紛跑到大唐王室居住,不願意回去。甚至有一個小國的國王放棄王位也跑到大唐

給皇帝做跟班。

那時候李世民被稱為

天可汗。

可見大唐當時有多強盛。




大唐的強大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

以武立國。

難怪初唐詩人楊炯感嘆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啊。




在大唐,做書生文人是沒有什麼意思的。

所以我們看,即使大詩人李白,他的第一個身份是大唐第二劍客。他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劍聖裴旻。而且,李白居然還有一個練劍的徒弟,名叫武諤武十七,李白曾經為這個弟子寫過一首詩《贈武十七諤》: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說的是他這個弟子性格質本沉悍,有要離之風。




重武輕文是大唐的彪悍畫風。

那麼到了宋朝,就要惡補一下文化了。否則,我們不都成了沒有文化的人了嘛。







其實,宋以前,中國時而崇儒,時而崇道,時而崇佛。那麼到了宋朝呢,以邵雍、張載、周敦頤、程頤、程顥五人為主,掀起了一場

新文化運動。




這場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就是

「新儒學」的推廣。

什麼是新儒學呢?其實就是

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說。

以前三派互相排擠打架,結果讓這五個人把這三教文化巧妙地合在一起了,這也是我們現代文化的雛形。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三教合一的學說,以道教的學說入世,以儒教的學說處世,以佛教的學說出世。三教合一,毫無違和感。




新儒教盛行,大家都知書達理了。可是,軍力又衰弱了啊。於是,與宋並立的國家有好幾個,元昊的西夏,大遼,大金,還有南詔的大理等等。最後,南宋又被蒙古消滅了。所以說,

如何掌握一個文武平衡,才是難題。




作者:

風林秀,魚羊秘史簽約作者。一個詩意地棲息在歷史與文學名著時空中不能自拔的寫手。以國學為衣,以神話為馬,與雲之君兮為友,與日月相伴,賞天地大美,混一世逍遙。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有多牛?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如果岳飛不死,北伐成功的可能有多大?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