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科細說綠茶之「雙井綠」 被蘇東坡 歐陽修 黃庭堅大讚的名茶
雙井綠,歷史名茶。古稱「雙井白芽」。屬綠茶類,彎曲型,並烘炒綠茶。產於江西修水縣。
修水,古號分寧,舊屬「義寧州」。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是三省(湘、鄂、贛)九縣(靖安、奉新、宜豐、銅古、平江、通城、崇陽、通山)的交界地。1914年改名為修水縣,因境內修河得名。
修水縣,是典型的山區縣。以山為主,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道路和莊園」的說法。境內四周群山環繞,1000米以上山頭就有60多座,植被覆蓋較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很豐富。霜期較短,無霜期近250天,平均降水量1600-1800毫米,縣域內峰巒起伏,林木蒼翠,雲凝深谷,霧罩山岡,土層深厚肥沃,非常宜於茶樹生長。
雙井綠,已有千餘年歷史,產於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家鄉江西修水杭口鄉「十里秀水」的雙井村,因而得名雙井綠。近年以大椿鄉所產愈發盛名。
據史載,修水縣產茶始於唐盛於清,有1200多年歷史,是江南著名的茶區之一,是「寧紅」和「雙井綠」茶的原產地與主產區。
在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將家鄉精製的「雙井綠」茶推賞於京師,一時名動京華,被歐陽修譽為「草茶第一」。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晁補之等文豪詩人讚美雙井茶的詩多達百餘首。
歐陽修《歸田綠》載:「自北宋仁宗景祐以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自品遠出日注之上,遂為草茶第一。」
黃庭堅讚美家鄉雙井茶:「山谷家鄉雙井茶,一啜猶須三日誇。暖水春暉潤畦雨,新條舊河竟抽芽。」
歐陽修賦詩稱頌雙井茶:「江西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候家,一啜猶須三日誇。寶雲日注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歐陽修此詩對雙井茶作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雙井茶的品質所以較好,首先是這種茶萌發得早,「窮臘不寒春氣早」,因而採摘極早而細嫩,「十斤茶養一兩芽」。接著說茶芽上白毫很多,茶葉包裝也很精緻,用紅紗做茶袋,令人悅目。特別是味道好,使得「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了。
黃庭堅將家鄉茶送給蘇東坡,賦詩一首《雙井茶送子瞻》:「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我家江南摘雲腴,落鎧霏霏雪不如。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蘇軾收到茶後即和詩致謝《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陰六一誇新書。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璣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元代柳貫有詩說:「舊聞雙井龍團美,近受麻姑乳酒香;不到洪都領佳境,吟詩真負九迴腸。」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雙井茶亦有讚譽:「昔貢所稱,大約唐人尚茶,茶品益眾,雙井之白色......皆產茶有名者。」
清代龔鴻著《雙井歌》:「茶葉妙品稱無雙,雙井聞名在修江。春到庒前芽先吐,雲腉競摘吠村厭。士女紛紛歸來晚,筠籃滿貯喚小雙。問道今年何處好,明月灣前與釣磯。」
各詩從雙井綠的色、香、味、形和功用描述得淋漓盡致,評價特高。說明雙井綠歷代名揚四海,經久不衰。
古代雙井綠,屬蒸青茶,用蒸汽殺青,再烘乾、磨碎、煮飲。
如今的雙井綠,分特級和一級兩個品級。特級以一芽一葉初展,長在2.5CM左右的芽葉為原料製成;一級為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製成。近幾年隨著市場對獨芽、嫩芽、嫩採的追求,修水也逐漸多了獨芽製作的更高級別的雙井綠茶。
手工製作工藝分為鮮葉攤放、殺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復烘等工序。
採摘,主要在清明前、穀雨前,採制獨芽或特級芽葉。
鮮葉進廠後薄攤2-5小時,以使走水,散失青草氣等。
然後鍋炒殺青或機械殺青。再經揉捻,手工或機械揉捻,三揉三抖,至芽葉成條,茶汁溢出。
再用烘籠初烘,烘至三成干,葉不黏手下烘,再入鍋整形提毫,以使做出獨特的外形。九成干時出鍋攤晾。然後再復烘至足干。
雙井綠,外形圓緊微曲,形如鳳爪,鋒苗潤秀,銀毫顯露,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醇,湯色明亮,葉底嫩綠。
極致追求者,采高山茶芽,經攤晾,然後全手工鍋炒,手工揉捻,再炭火烘焙,滋味更加的甘甜醇順、鮮爽香揚、耐泡耐存。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壚敲火試新茶
※茶史溯源,講述你不知道的茶文化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