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寺路為何稱「煤廠街」?哪種說法靠譜?
位於香山腳下的碧雲寺路近日將開啟的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條道路是遊客進入香山公園北門的必經之路,因古剎碧雲寺而得名,所以街道上的路牌上均為「碧雲寺路」,然而街道兩側商鋪和住宅院落的門牌上卻都寫的是「煤廠街」,這是為什麼?碧雲寺在元代時曾稱「碧雲庵」,明代為何又有「於公寺」之稱?香山碧雲寺內的金剛寶塔建於何時?關於碧雲寺路花崗岩條石路面鋪設的時間,有上世紀20年代、40年代、50年代等多種說法,到底哪種說法靠譜?
碧雲寺元代稱「碧雲庵」明代稱「於公寺」
清乾隆十三年碧雲寺始建金剛寶座塔
碧雲寺路因地處古剎碧雲寺得名。碧雲寺已有680多年的歷史,坐西朝東,依山臨壑。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是在金代玩景樓舊址上建造的,相傳為耶律楚材後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凈業始構」,當時稱「碧雲庵」,是一座供佛的小廟。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御馬監太監於經相中這塊風水寶地,擴建成碧雲庵,並立冢域於寺後山頂,將這裡視為「百年吉地」,廣植青松翠柏。因太監俗稱「公公」、「老公」,所以碧雲庵又被稱為「於公寺」。明宋彥《山行雜記》中稱:「(碧雲庵)入門見殿宇,大約同卧佛(寺),而僧寮在兩廡後,東西卑列,無幽遂境。」後來於經獲罪死在獄中,他的生壙自然沒能用上。天啟三年(1623年),大宦官魏忠賢又相中這塊寶地,將於經的生壙進行大規模擴建,以備自己百年之後享用,並將碧雲庵改稱「碧雲寺」。魏忠賢擅斷朝政,自稱「九千九百歲」,當時甚至有「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說法。據傳,魏忠賢曾命營造生壙的官員要照皇陵的規模興建。《西山古迹考》記載:「(碧雲寺)山門前置一對雕刻景緻的漢白玉石獅,墳前排列兩排石獸和文武翁仲,悉仿明皇陵,規模宏大。」《日下舊聞考》則稱:「魏墓之前排列著翁仲、石羊、石虎、石麒麟,扶欄都用漢白玉雕刻」。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駕崩,朱由檢繼位,崇禎皇帝素知魏忠賢作惡多端,治其十大罪狀,罷黜其官位。魏忠賢自知罪孽深重,自縊而死,未能如願葬進碧雲寺的墳墓,但其義子卻把這裡改為他的衣冠冢,並立了兩塊墓碑,刻上魏忠賢生前的全部頭銜。
清康熙年間,御史張瑗奉命前往西山一帶巡視,發現碧雲寺後面「峻宇雕牆,覆壓數重,蔥鬱綿亘,金碧輝煌」,以為是前朝王侯的寢宮,走進一看,原來是惡宦魏忠賢的墓地。於是稟報康熙皇帝,建議「仆毀」。康熙皇帝遂傳旨:「魏忠賢墓著交與該城官員,什毀剷平。」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大規模擴建碧雲寺,在被平毀的魏忠賢墳墓舊址上仿照西直門外真覺寺(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樣式建造了一座佛塔,同時在寺內增建了行宮、羅漢堂、水泉院等。碧雲寺建成後,乾隆皇帝親自登上金剛寶座塔極目遠眺,並題寫詩句贊曰:「西山佛寺累百,惟碧雲以宏麗著稱」。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碧雲寺被視為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場所,1917年北京學界等發起對碧雲寺殘破、傾覆的地方進行整修,至民國後期整體建築仍保存完好。
TAG:京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