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十年代,安東尼奧尼眼下的中國

七十年代,安東尼奧尼眼下的中國

原名 Chung Kuo -China

紀錄片

上映時間 :1972-12-26 (美國)

片長 :207分鐘

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中國》這部紀錄片是安東尼奧尼在文革期間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來中國拍攝。對北京,上海和河南林縣三個地區的參觀與記錄組成了這部電影。影片粗糙的質感,灰暗的基調和平靜的鏡頭再現了那個七十年代。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我們向前進... ..."影片從每個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兒歌開始拉開序幕。

「中國的人民就是這部片子的明星,我們不期望解釋中國,我們只希望觀察這眾多的臉,動作和習慣。」影片開始的旁邊就道出了導演的目的。而這也是紀錄片的使命——觀察與記錄。並不需要過多的解釋,每一位觀眾也都能或多或少的尋到的七十年代的影子。

導演鏡頭下尋覓的也是眾多中國人陌生的臉。在北京,天安門前女孩們的特寫,一個個扎著雙馬尾,質樸的臉上毫無過多的裝飾;在林縣,村民看著鏡頭躲閃的眼神,逃避的身體,又禁不住想要去看倆眼與眾不同的高鼻樑藍眼睛的洋人的好奇... ...

五十年過後,放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當下來看鏡頭裡的被拍攝的中國人,他們僵硬的身體與一張張神情驚奇的臉似乎顯得既羞澀又傻憨。但是,拍攝者卻是這麼說的「這些中國人從沒見過一個西方人,他們走到門口,既驚訝又害羞和好奇,想多看我們幾眼的願望如此強烈。我們繼續拍攝,但很快意識到外國人和怪物是我們自己,是在鏡頭這一邊的人,我們對他們來說仍是不明物體,也許還有一點可笑。」

當相機作為一個闖入者的身份介入那個平衡的世界,相機似乎就成了一個偷窺的工具,而作為相機這邊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異樣的眼光,所以往往相機都會避免介入一個敏感性的事物。自然而然,當我在安東尼奧尼鏡頭下看見直接記錄剖腹產那一幕就感受到了萬分的驚奇。

這一段記錄了針灸剖腹產手術,鏡頭還是採用了直白的語言,一個接一個的特寫記錄了針灸麻醉的場面,就像是拿了一根針扎進一個富有彈性又不會漏氣的氣球。而孕婦在分娩時懷著對新生命的期待一直面帶微笑。

在那個時代的影片自然逃離不過政治環境,兒童甜美的歌聲唱著帶有政治色彩的歌詞;毛主席胸像與毛主席畫像在普通人家都隨處可見;開會前先研究一遍毛主席語錄... ...下面是在一個普通工人家的對話

「抱孫子了沒」

「還沒」

「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晚抱幾年也好啊」

還有

「再紡一米好紗,我們就能對世界革命作出貢獻」

這樣的對話可能在當時的語境中再平常不過了,現在的我們逃離了那個語境再反觀那段歷史,總會覺得那些人有多不可思議的愚昧與無知。

當我們在記錄現在,幾十年上百年之後,我們又會在怎樣的語境中看待這個歷史背景下的自己,不知道會不會也同樣顯得很可笑。

(老上海茶館)

(河南林縣學校教室外看書)

感謝安東尼奧尼留下的這段影像,這一段歷史記憶,二十幾天的拍攝不能說有多麼的深入,但是它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真實。

米開朗基羅 ? 安東尼奧尼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義大利導演。20歲之前很傾心建築模型,後來著迷戲劇。曾經試圖拍攝精神病院的紀錄片,這一經驗使他後來作品提倡內在的寫實主義,同時也預示著他以後的作品將關注人的精神狀態的病態和異化。1939-1940年擔任羅馬權威電影雜誌《電影》的編輯。在羅馬實驗電影中心短時間學習之後,開始撰寫劇本。

1940年安東尼奧尼開始拍攝各種短片和紀錄短片。1950年找到後台老板,開拍劇情長片處女作《愛情故事》,偏離流行的新現實主義,關注於人際關係,視覺上也發展出「反電影」傾向,即一種「內心電影」。《蝕》、《奇遇》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紅色沙漠》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作品簡化甚至捨棄敘事和戲劇衝突,展現複雜而神秘的氛圍,將沉思和意象置於故事和人物之上,用浮動又沒有出路的思緒、只有謎面沒有謎底的謎語,給人不安定的感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乾子牙籤牛肉喲 的精彩文章:

TAG:香乾子牙籤牛肉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