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能否一流,看教授追求什麼

大學能否一流,看教授追求什麼

現代大學有四大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社會服務。《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確定了五項重點建設任務: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其中「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居五項重點建設任務之首,其它四項任務其實也是大學四大功能追求的目標。兩相比較,一流大學建設,就是通過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把大學的四大功能做到一流。也因此,大學能否一流,關鍵看教授(包括正、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追求什麼。

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大多追求什麼?《高等教育雜誌》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教授們死後如果希望得到同事的評價,那麼希望得到什麼樣的評價?這看似一個身後名的問題,其實關乎教授對學術聲譽的追求。喬治亞大學社會學教授Joseph Hermanowicz採訪了60位美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發現教授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而這兩類與教授們的學術地位有很強的關聯性。

學術地位高或論著頗豐的教授大多希望獲得專業成就上的認可,如被評價為「是某個領域的領導者或某種理論的創立者,就像人們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有受訪者甚至表示,如果能夠在物理學的發展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並贏得同事的尊重的話,他可以「隨時死而無憾」。

學術地位一般或論著平平的教授,大多希望獲得個人品質上的評價,如「是個好人,誠實、平易近人、勤奮」。他們在學術上更在意方式方法正確,而不是成果一流。他們往往通過搶佔道德制高點為自己沒有完全實現自我提供借口和解釋,因此,在職業上被別人認為是個好人就成了比較性失敗的補償。

作者的統計表明,第一類教授基本上在一流大學或一流物理系,而第二類教授則以排名較低的大學居多。這一結果也反映出,是否追求學術上的一流是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與一般大學或一般學科的教授的最大區別。試想,如果一所大學的教授只滿足於做事正確而不追求專業上的崇高成就,這所大學能成為一流嗎?

當然,追求一流不一定最終成為一流。但是,正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追求一流的教授也不是好教授。理由至少有兩條:其一,於己來說,不追求一流不可能成為一流;其二,作為老師,不追求一流不可能激勵學生成為一流,因為激勵一流的,除了一流業績,更是一流精神。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科學泰斗林家翹先生諄諄告誡學人:要緊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萬不要做第二等的題目。

中國人特別有諾貝爾獎情結,常常自省我們為什麼很難得諾貝爾獎?做第二等乃至更低等題目的人太多且更容易獲益,也許是癥結之一。諾貝爾獎就像麻將里的大鬍子,努力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想做。實踐證明,如果大家都想做大鬍子,那麼做成大鬍子的概率就高,相反,如果多數人熱衷於小打小鬧、見牌就和,那麼個別想做大鬍子的人就很難成功。從這個角度看,追求一流也在創造一流。

英國一項針對20位大學校長的調查報告指出,高等教育全球化和「世界級」大學(相當於「一流」)的概念把大學推向了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在此背景下,大學校長陷入了聲譽和效率的矛盾困境之中:一方面,校長們都知道諸如諾貝爾獎這樣的一流成果對提高大學聲譽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把用指標和排名來衡量的效率和效果置於頭等重要地位。創一流指標易,樹一流口碑難,所以校長們雖然鼓勵追求聲譽,但真正激勵的是效率和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短平快。激勵短平快最有效的法寶是什麼?當然是教授們聚在一起最愛聊的東西。

教授們聊的話題通常是:哪所大學待遇好、一篇SCI論文獎多少錢、最近發了篇幾分的論文、還發幾篇可以當名山秀水學者等等。

據說英國女王安娜有一次參觀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當她知道天文學家們的薪金很低時,表示要給他們加薪,可是天文學家們懇求女王千萬別這樣做,他們說:「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高收入,那麼以後到天文台來工作的將不是天文學家而是一些混子了。」

一所大學之所以被公認為世界一流,核心在於那所大學出了不少享譽世界的人物和成果,在於那所大學的教授一直致力於追求一流,因而可以預期那所大學現在和將來還可不斷湧現那樣的人物和成果。一所大學也許至今沒有出過,或許也很難出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不朽人物,但一所大學裡的教授如果壓根兒就沒有成為這種人物的夢想和行動,那麼這所大學永遠不可能成為公認而不是自己證明的一流。

註:本文轉載自文雙春科學網博客,內容有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