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月十餘款手機梳個「劉海」配上AI 你願不願意買?

3月十餘款手機梳個「劉海」配上AI 你願不願意買?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宋思艱

如果說2017年智能手機行業最火的詞非「全面屏」莫屬,則2018年人工智慧(AI)和劉海全面屏似已成為標配。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3月發布的手機新品就多達十幾種。記者注意到,在相關新品中,效仿iPhone X外型的異形全面屏也不在少數。iPhone作為手機行業的標杆產品,一直以來都在引領手機新潮流的發展,例如:指紋識別、3D Touch等。雖然2017年9月iPhone X發布後,其獨特的異形全面屏成為手機行業和網友們戲謔的對象,大家紛紛調侃其為「劉海屏」,但有意思的是,到了2018年,眾多國產手機廠商卻紛紛效仿起蘋果。

事實上,在全面屏的風潮下,iPhone X的「齊劉海」也是一種無奈之舉,要想100%實現屏佔比,就需要對紅外攝像頭、泛光燈、距離感測器、正面攝像頭和光點投射器等在內的一系列零部件進行「全面屏化」。顯然,現階段的技術難度還比較大。不過,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劉海屏只是全面屏前進的過渡階段,未來的全面屏手機正面就是完整的一塊屏。

AI成為各大手機廠商追逐的亮點

3月27日晚間,華為在巴黎發布了三款旗艦產品,分別為P20、P20 pro以及Mate RS,從發布會現場直播中可以看出,產品亮點不少——劉海全面屏、徠卡三鏡頭、4000mAh電池等,但三款手機最大的看點之一無疑是搭載了麒麟970處理器。

不過,與麒麟970處理器相比,蘋果A11仿生晶元則集成了「神經網路引擎」,可以通過機器學習能大幅提升晶元的運算效率。蘋果宣稱,神經網路引擎已勝任諸多任務,包括更智能的識別人物、地點和物體,為「Face ID」和「動畫表情」等功能提供強大性能。

而面對蘋果和華為之間爭相開始的移動AI卡位戰,其他手機廠商自然也不甘落後。小米27日發布的MIX 2S新品中內置了小愛同學語音助理,只要用戶和手機說話,就能實現發紅包、設置鬧鈴、查找照片、關燈開燈、控制家居,播放影片等功能;而vivo也在新品vivo X21中加入了Jovi AI助理。據vivo高級副總裁施玉堅介紹,Jovi AI助理可以像用戶的朋友一樣,會看、會聽、會替用戶思考,並給用戶優質的解決方案,而且在用戶想不到、忽略掉的一些細節,Jovi AI助理還能及時地提醒用戶。

業內:劉海屏是全面屏前進的過渡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手機行業的關鍵詞不只是目前火熱的「AI」,還有「異形全面屏」。目前,主流手機廠商華為、OPPO、vivo等均已發布或者將要發布自己的「異形全面屏」新機,而且還在努力縮小「劉海」。

不過,有些網友並不買這類「劉海屏」的賬,不少網友留言稱,「不管你喜不喜歡,劉海就在那裡」、「廠商的劉海設計跟風是一種病態的發展」等等,就連iPhone X的「齊劉海」也在上市後被戲謔和吐槽。

左為華為P20,右為vivo X21

實際上,在全面屏的風潮下,廠商的「劉海」設計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一款手機正面除了屏幕外,還集成了其他的功能塊,比如: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天線、聽筒以及指紋識別塊等等。以iPhone X為例,其「劉海」里就被蘋果塞進了包括紅外攝像頭、泛光燈、距離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聽筒、麥克風、正面攝像頭和光點投射器等在內的一系列零部件。從當前的技術來看,想要100%實現屏佔比,就需要對一系列元器件進行「全面屏化」。

目前,匯頂科技(603160,SH)的屏內光學指紋方案已經正式量產並應用在vivo X21和華為Mate RS等產品上,但前置攝像頭、光線感測器、距離感測器等的「隱藏」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以前置攝像頭為例,雖然有些廠商曾曝光屏下攝像頭的專利,但該技術仍停留在紙面設計階段,而升降式和翻轉式的前置攝像頭不僅會增加手機厚度,用戶的體驗感也較差。

日前,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們也想把手機屏幕上下都往前推,這次他們在nova 3e產品的潛望式攝像頭模組、聽筒、天線設計方面都做了很多優化,但屏幕推上去以後,攝像頭、聽筒暫時還沒辦法去掉,因此會留下一部分形成大家所說的劉海屏。

但是何剛也指出,「劉海屏只是全面屏前進的過渡階段,未來應該可以做到全部推上去、全部推下來,使得屏幕佔比繼續擴大」。此外,何剛還透露,華為正在做這方面的技術儲備,包括和合作夥伴不斷探索新技術,未來的全面屏手機正面就是完整的一塊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交通部部長:推動雄安新區一批重點骨幹交通項目開工
精銳教育美股上市恰逢減負新政 去年負債率達110%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