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ment 呼吸與動作
序
上過我們的課的夥伴,應該會發現我們經常強調肋骨應處於「下沉」的位置,感受兩側腹壁微微發力,並總是通過呼氣來引導。調整位置以後,通常會立刻收到的反饋——對上肢的發力感受增加,推拉的穩定性增加。
為什麼要關注呼吸?
呼吸直接影響著動作控制與姿勢穩定,對生理及心理狀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受到環境刺激後,呼吸模式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可能伴隨而來的是骨骼肌肉功能紊亂、慢性疲勞、背部及頸部慢性疼痛。
也有因其對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出現慢性心理壓力、焦慮、抑鬱等情況。
作為一名教練,我經常處於觀察學員運動模式的狀態中,在了解了呼吸機制後,也觀察到一些常見的呼吸模式,從而發現其中的一些聯繫。今天簡單說說常見的呼吸模式對骨骼肌肉功能的影響。
在此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人的骨骼由兩種系統構成。
中軸(軀幹)系統 Axial / 四肢系統 Appendiages
呼吸肌處於中軸系統上,比如膈肌、腹橫肌及骨盆底肌等,它們同時具有兩種功能——呼吸和姿態維持,它們使中軸系統具備了屈、伸、旋轉的功能。
如果中軸系統的功能因環境刺激受到限制,神經系統將尋找其他機制來補償中軸系統的功能,此時四肢系統肌肉鏈將會參與進來完成日常活動需所需的屈、伸、旋轉的功能。如果中軸系統的功能未能恢復,那麼參與協助的四肢系統肌肉鏈,將會一直作為「主力」在工作,因而處於高肌張力的狀態,因此其本身的功能將受到限制。
常見的限制,從客觀表現上有:1. 關節活動度減少——如在被動狀態下無法將手臂舉過頭頂,髖屈受限等。2. 用膝、踝、腕、關節的補償性策略來完成其關節類型無法實現的功能,進而產生不適——如膝蓋內扣,「網球肘」等等。
從主觀感受上,處於高肌張力的肌肉容易感覺很「緊」,使用補償性策略的關節容易感覺疼痛。如果後天活動必須要求關節達到特定位置,而盲目的拉伸這些感覺很「緊」的肌肉或關節,也有可能產生一些病理性問題,比如韌帶鬆弛等現象。
呼吸模式與中軸系統功能的關係?
舉個例子,比如因肺部疾病、心血管問題、高壓環境、高壓運動等等,對吸氣的需求增加。長期處於這樣的吸氣驅動狀態下,如果不充分呼氣,肺部將會持續處於過度充氣(Hyperinflation)狀態,部分氣體被「困」在肺中無法與外界進行交換。
由於過度充氣,前側肋骨整體上揚,此時胸椎將固化在伸展狀態,併產生一系列肌肉反應——膈肌變短,並失去上拱曲度,無法有效參與吸氣過程;腹部呼吸肌處於拉長抑制狀態,通常長度增加且無力,無法有效協助呼氣;肋間肌因產生扭力處於高肌張力狀態無法擴張,失去側屈及旋轉功能……
我們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四肢系統上,傾向於用它們來主導並調節中軸系統。但如果想要減少四肢系統的補償性策略,首先需要抑制它們的活動,這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被忽略的中軸系統,學習如何用中軸系統來調節整合四肢系統。
該如何「重啟」中軸系統?
學會完整的呼氣(Exhalation),重置對合區(ZOA)
敬請期待下篇
參考資料:
Postrual Respiration - Home Study
RosalbaCourtney: The Functions of breathing and its dysfun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breathing therapy
TAG:Cuesss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