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幅老照片首次公開!中國航天員中心50歲生日快樂
今年4月1日是中國航天員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日。記者從該中心最新獲悉,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時代,航天員已全面開展空間站任務訓練。
據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說,未來空間站任務長期在軌駐留、常態化出艙活動、空間站在軌組裝及維修、大量的科學試驗等科目,給航天員選拔訓練帶來更高挑戰,對航天員身心等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一新情況,全體航天員已開展空間站技術、機械臂技術、出艙活動技術和醫學等相關理論的學習,進行了適應性潛水訓練,加強了力量和體能訓練,即將開展沙漠野外生存和出艙程序水下驗證試驗。
黃偉芬透露,該中心針對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類航天員,研究編製了選拔標準、方法、實施程序等文件,做好了相關選拔設備的準備和百餘名崗位人員的培訓。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以來,該中心選拔培養了21名航天員,研製了包括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內的4000餘件上天產品,圓滿完成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理論體系和工程實踐技術體系,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實早在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衛星發射之前,黨中央就高瞻遠矚,制定出把中國人送上太空的計劃。
經錢學森同志倡導和推動,1968年4月1日,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光榮誕生了,這就是中國航天員中心的前身。創業者們借址辦公,僅1968年到1970年的3年時間裡,先後三易辦公地點。最艱難的時期,他們在操場上搭起33頂帳篷,一邊抓科研,一邊搞建設。
物質的匱乏沒有難倒創業者們,他們瞄準「打破美蘇空間壟斷,為中國人早日上天作貢獻」的目標,在起步晚、差距大、條件差的困難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承擔了曙光一號飛船生命保障和環境控制系統研製,開展並完成了53項主課題任務,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選拔出20名待訓航天員。
就在各項工作如火如荼展開時,由於種種原因,曙光一號任務被按下暫停鍵,中心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也引起了廣泛議論。緊要關頭,錢學森親臨中心關懷指導,力保中心編製不撤、科研方向不變、骨幹隊伍不散。
從1983年到1985年,中心的人員編製從900人減到450人,再減到360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保存了寶貴火種。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開展航天醫學跟蹤性研究、航天人-機工效研究、電子計算機應用研究與航天生物醫學工程(搭載)研究,主動承擔起其他與載人航天相近的研究項目和試驗任務,為後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心科研人員久久凝盼的載人航天事業迎來了新的曙光。
此時,距離加加林首次遨遊太空已經過去31年,距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一大步」過去了23年。面對巨大的差距,中心作為國內唯一從事航天醫學問題與相關工程技術研究的專業單位,肩負起航天員選拔訓練和相關產品研製的艱巨任務,走出了一條投入少、見效快、後勁足的航天醫學工程發展道路,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9類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員選拔訓練體系,建造了航天飛行模擬器、模擬失重水槽、艙外航天服試驗艙等十餘個大型地面訓練試驗設施,選拔培養了21名優秀航天員;
——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健康保障機制,走出了中西醫結合的航天員健康保障之路;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飛行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關鍵技術,實現了航天員從短期飛行到中長期飛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自主研製了以「飛天」艙外航天服為代表的航天員系列化功能服裝,展現了航天員良好形象;
——研製生產了6大類上百種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國」帶進茫茫宇宙;
——設計並完成了近百項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為後續空間站建設和深空探測積累了寶貴數據;
——提出了飛行器設計和飛行試驗各個階段的醫學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環境因素醫學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體系;
——設計了企鵝服、太空跑台等多項失重防護措施,有效減少太空特因環境對航天員的不良影響;
——創建了航天工效學評價體系,確保了航天員安全、高效完成各項工作。
1998年1月5日,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14名優秀飛行員,齊聚北京航天城。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他們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至上的光榮……」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了。
2010年5月,又有7名飛行員光榮地加入到這支隊伍中,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航空和航天僅一字之差,從優秀飛行員到合格航天員,卻需要在千錘百鍊中加鋼淬火,在全面重塑中鳳凰涅槃。全體航天員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礪劍,以驚人的毅力挑戰極限,不斷磨礪飛向太空的堅硬翅膀,11名飛天英雄披著彩虹出征、踏著烈焰升騰,一次次將祖國榮耀寫上太空。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首飛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踏著飛雪出征,駕乘神舟六號,開創了多人多天飛行的歷史。
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駕乘神舟七號,首次太空出艙,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2012年,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以太空穿針的中國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進駐天宮一號。
2013年,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飛向太空,開展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和夢想的種子。
2016年,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駕乘神舟十一號飛行33天,實現首次中長期駐留,為後續載人空間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伴隨著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的更大、更遠,中國航天員中心向著世界一流的標準大步邁進。中心建成了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航天食品與營養工程實驗室、航天員健康中心,參與了「火星500」國際試驗,組織了「綠航星際」4人180天密閉艙駐留等一系列大型科學試驗。
中心鍛造了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湧現出以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人才方陣。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發明專利173項。
此外,該中心還廣泛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組織了「人在太空」國際學術會議、太空探索者年會、人因工程高峰論壇、中歐航天員培訓等合作項目,在世界舞台響亮發聲。
建設航天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空間站時代的藍圖已經繪就,在築夢九天的新長征路上,中國航天員中心必將書寫輝煌燦爛的嶄新篇章。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這次太陽能發電的主角,很像你家炒菜的鹽
※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之迷揭開,研究稱離婚會遺傳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