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好是因為會選乳液、面霜!
春天到了,大家換水乳的季節又要來了,在伸手要好物之前,有一些小科普是有必要了解的,看過了認識了,才能選到適合自己的水乳等保濕好物。
話說保濕也是我們護膚最最基礎而且重要的一項,所以今天來講講,請搬好小凳子坐看。
一、保濕=補水?你理解對了嗎
保濕更多是指,用護膚品激發皮膚自己的水油平衡機制,讓表皮含水量處於健康的狀態,讓皮膚看起來平整有光澤,相當於增強皮膚的水泵功能,激勵、協助它;
而補水只是通過化妝水、面膜、保濕噴霧這些本身含水量高的護膚品從表層給皮膚增加水分,相當於是給水杯裡面倒水。
我們皮膚表皮層的最外層——角質層,是皮膚的屏障,保護皮膚不受外界刺激,減緩水分向外流失。化妝品護膚品的塗塗抹抹,最先接觸、滲透的也是這一層。
角質層含水量大概是20%-30%,但水分會跑動、會流失、會變化,相比穩定自給的真皮層,流失得很快,特別是環境乾燥時。
當表皮層含水量低於20%時,皮膚會暗沉、粗糙、小細紋、敏感、容易被外界擾亂,所以需要補水保濕維持穩定。
但保濕≠補水,補水在於「補」,給角質層水分;而保濕在於「保」,讓水分不要流失得那麼快,讓含水量處於一個正常、健康的狀況。舉個栗子,補水就像給一個杯子加水,但水會蒸發、流失,只補不留也徒勞,保濕就像把它密封住,減緩流失。
二、人體保濕機制是怎樣的
開始護膚之後,我們理解的保濕就是通過塗塗抹抹和飲食去留住水分,但其實我們皮膚天生就有自己的保濕機制,而且智能得像個水利工程。
我們的角質層有皮脂膜、細胞間脂質和NMF來形成保護膜,減緩水分流失。
皮脂膜就像皮膚的一層保護膜,封住水分。
角質層的結構像磚牆一樣,角質細胞像磚,細胞間脂質像灰漿,充滿在空隙中,留住角質層水分。
pic cr. kaisyou-navi.jp
NMF(天然保濕因子),是皮膚產生的一種複合水溶性物質,會去勾搭水分子,和水分結合,調節、保持含水量的穩定。
三、護膚品解決保濕的限度
1 空氣的濕度
皮膚的保濕度,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外部環境的濕度。空氣乾燥,那麼一陣風吹過,從皮膚上帶走的水分多,空氣濕潤,即便是很多風吹過,都不一定會帶走皮膚的水分,很可能會給乾燥的皮膚帶來水分。
所以有的人,每次到北京都覺得自己是干皮,可能用很滋潤的護膚品還是覺得干,每次回到南方城市就覺得自己是個混合皮,可能用很控油產品都會發現自己滿臉油。
2 我們的年齡
隨著年紀的增長,皮膚會進入老化狀態,膠原蛋白斷裂、角質層增厚、NMF沒有那麼活躍,皮膚的保濕能力都是下降的。
到我們40、50歲之後,無論年輕時的肌膚狀態如何,都變得乾燥和粗糙。而護膚品只能幫我們維持表面的一點點滋潤,無法逆轉皮膚越來越乾的命運。
3 我們的本命膚質
大油皮幾乎不可能通過塗護膚品塗成一個中性皮膚,大幹皮也很少有通過塗護膚品變成混合肌。改變膚質的,往往是我們的激素水平、飲食習慣、基因、年齡,而護膚品只是輔助。
4 保濕的本質決定
前面我們說了,保濕在於守住水分,如果身體補水不充分,沒了水源,即使護膚品再給力,也抵不過缺水的事實,就沒有「保」的說法了。
四、目前幾類保濕成分和機制
除了皮膚自己的保濕機制,精緻女孩們一部分保濕工作還是會交給護膚品,目前有吸濕劑、封閉劑、潤膚劑和仿生劑4種,這4類的作用機制也不一樣的,下面講一下。
1 吸濕劑
這類保濕成分可以從皮膚更深層和外界環境中吸收水分,然後保存在角質層,就像儲蓄一樣。
因為在濕度高的環境,濕度達到70%左右,保濕效果才比較好,所以除了廣州回南天這種季節除外,主要還是從真皮層吸收水分。
常見的有透明質酸鈉、甘油(丙三醇)、尿素、丁二醇、丙二醇、山梨醇這些醇類、多糖類。
2 封閉劑
顧名思義,有封閉作用,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薄的油膜,像保鮮膜一樣,減緩角質層水分的流失。
這類成分膚感會比較油,比較有丟丟厚重感,也適合秋冬等乾燥環境用。
常見的比如角鯊烷、凡士林、礦物油(液體石蠟)、各種植物油和羊毛脂。
3 潤膚劑
這類成分通常是油性物質的化合物,抹到皮膚上後能填充在膠質細胞之間的裂隙中,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槍的「灰漿」里,讓皮膚的紋理更光滑,摸起來就很潤很嫩。
主要有羊毛脂、硅油類和一些酯類和醇類。有些潤膚劑還同時是吸濕劑
或封閉劑,比如羊毛脂,即是封閉劑也是潤膚劑。
4 仿生劑
仿生劑主要是模擬皮膚本來就有的細胞間脂質,cos它們一樣,還能激活皮膚細胞,屬於比較高級的類型,價格也比較貴,一般在護膚品里添加劑量不會很多,會搭配其他類型的成分。
目前常見的有海藻糖、尿囊素、神經醯胺、膽固醇、鞘脂類。
不過很多產品都是互相搭配,不局限與單用某一類。
※水光針停用後,皮膚比以前糟?
※因為它,我再也不用擔心皮膚衰老!
TAG: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