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杆子常用的20個哲理小故事,極具說服力!
1.講話一定要接地氣
有這麼一位縣委書記,到農村給老百姓談莊稼種植,開口閉口講什麼「互聯網+」,講什麼「供給側改革」,弄得大家齊聲抱怨:「別整這些沒用的好嗎?我們可是種地吃飯的庄稼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領導講話不能官腔十足、空話套話,要接地氣才行。
2.莫作觀者袖手看
宋人費袞在《梁溪漫志》中記述了一個「看客」的故事:有個調任都城的士人閑居旅店,每天坐看店前人來人往。某日,他發現有幾個人三番五次在眼前晃蕩,似乎在打對面染房的主意。正驚訝間,有人過來對他耳語:我們想得到染房晾曬的縑帛,官人請別聲張啊。他答曰:干我何事,何苦多嘴。那人拱手道謝而去。士人於是坐在那裡聚精會神地觀看那些盜賊的一舉一動。但見那幾個人時不時地經過,一會兒出現在左邊,一會兒出現在右邊,至傍晚就都不見了,而那些縑帛依然好好地掛在那裡。等他進自己的房間時才猛然發現,自己房裡的東西全都不翼而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勿作觀者袖手看,誰也不是旁觀者,誰也不是局外人。
3.新工具時代,新打開方式
近日,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不小心把車開到了馬路中間的綠化帶里,卡住了。怎麼辦?他拿出手機,用外賣訂餐軟體叫了10份外賣。等送外賣的10名快遞員到齊了,他請大家一起用力,把車從綠化帶里抬了出來,然後把點的餐全部送給快遞員吃,並且給快遞員全部「五星好評」。問題順利解決,並且皆大歡喜。
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不妨算一筆賬:用叫外賣的方法,只花費兩三百元,而且速度較快;如果叫拖車公司,花費肯定更大,速度反而較慢。外賣訂餐軟體這個工具,原本的用途固然是點餐,但如果大膽嘗試新的「打開方式」,或許就能發掘出新的功能用途。
4.不同提問帶來不同效益
兩家賣粥的小店,每天顧客的數量都差不多,但結算的時候,總是一家粥店的銷售額高於另一家。原來,效益好的那家店裡的服務員,在為客人盛好粥後,總會問:「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務員,卻總問:「加不加雞蛋?」面對第一個問題的客人,首先考慮的是加幾個雞蛋;而面對第二個問題的客人,考慮的則是「加」與「不加」。人們不曾想到,不同的提問方式,竟然決定了兩家粥店的不同效益。
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沉錨效應」。這一效應,說明一個問題,即人們在對某件事作出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維固定在某個地方。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5.邀功之風不可縱
北宋時期,大臣張詠奉命討伐叛亂之人,凱旋之時,忽然有人拿著首級來邀功請賞。張詠說:「戰場奔突廝殺之際,哪顧得上去收集首級,這肯定是打完仗之後砍來的。」
對此,張詠的部將深表同意:「當時隨我衝鋒在前的人,拼得一身是傷,哪顧得上斬獲首級?」於是,張詠在評定戰功時,把受傷的人排在前面,把邀功的人排在後面。於是「軍伍歡躍」,士氣大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榮譽感不行,但榮譽感不是功利心,建功也不是邀功。做了多大貢獻、該得什麼獎勵,評價有尺度、公道在人心,何必費心思去「邀」?對待邀功之人,就應像張詠那樣,心存警惕、審慎看待,切不可縱容助長邀功的風氣。
6.公私兩個口袋要分清
當年,教育家陶行知,特意在衣服上縫了兩個口袋,一個口袋放公款,一個口袋放私款。有一次他去募捐,裝在私款口袋裡的錢被偷了,而裝在公款口袋裡的錢安然無恙。他沒有用一分公家的錢,硬是從十幾里外步行回到學校。幾十年之後,我們看到這段軼事,仍可想望其風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對待公與私,絕不是一樁小事,而是衡量人品官德好壞的一個重要標誌。
7.敢吃虧者有真智慧
1943年,蔣介石從抗日前線抽調強大兵力打算「閃擊」延安,我軍果斷撤退。毛澤東同志說,「吃虧都是暫時的,終久我們是要勝利的」。事實證明,國民黨軍「閃擊」延安是一場「失敗的佔領」,而我軍撤離延安是一場「勝利的撤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敢於吃虧、甘於吃虧的人到頭來不但不一定會吃虧,還往往可能勝出一籌、收穫更多。
8.把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北方的冬季天乾物燥,防火尤為重要。故宮之內,設有308口大水缸——「太平缸」,現在僅供遊人觀賞,明清時卻是重要的消防設施。當時,為防止缸里的水結冰,會用炭火在缸下烘烤。按規定,冬天公主取暖每月供炭15公斤,而「太平缸」享受與公主同等待遇,足以表明皇室對消防的重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做好充分的準備,把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9.注重留好「後手牌」
《隋唐演義》里有個「混世魔王」程咬金,他使一把大斧子,上陣就是「劈腦門、扎眼仁、剔排骨」三下子,而且只會這三板斧。對方躲不過去就被「報銷」,要是躲了過去,自己就只有挨打或逃走的份兒了。從程咬金的經歷看,雖然策馬叫陣無數,但似乎從來沒有輝煌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既善下「先手棋」,也注重留好「後手牌」;既善使「下馬威」,也善於在關鍵時刻拿出「撒手鐧」。
10.敢報憂才能真解憂
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到河北武安縣伯延公社調研「大鍋飯」問題。公社主任郭鳳林弄虛作假、粉飾太平,還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為了革命老區的顏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敢正視、不願解決,到頭來,只會使憂愁煩惱越來越多、矛盾問題越積越重,總有摁不下、捂不住的一天。
11.得寸進尺
兩個村莊因為緊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頻發。研究人員扮成義工,打算在每家村民的院子里豎個「小心駕駛」的警示牌。由於警示牌又丑又大,豎在院里極不協調。第一組扛著警示牌,在一個村莊里挨家挨戶做工作,結果鎩羽而歸。第二組在另外一個村莊,首先只拿了個書本大小的警示牌,所有村民都樂意豎在院里。兩周後,第二組的研究人員帶著又丑又大的警示牌,再次來到該村莊。結果,絕大多數村民願意在院子里豎起那個警示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一個小要求,那麼對方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一般也會傾向於接受。心理學上稱之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12.蘇瓊懸瓜
《北史·蘇瓊列傳》記載,南清太守蘇瓊剛到任,郡民趙穎送上兩個新瓜。蘇瓊堅決拒收,實在無法推辭,只好收下。趙穎走後,蘇瓊將瓜懸於議事廳門梁以示廉政,家人不解,勸道:「這是何必,以後不再這般便是。」蘇瓊笑曰:「安有初樂為而復禁者?」於是,送禮者望瓜而卻步,不見再有饋贈者上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領導幹部接受「饋贈」要慎重,拒腐防變不能搞「下不為例」。
13.「看見」不是「觀察」
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有一個片段令人深思。華生問福爾摩斯:「咱倆形影不離,但為什麼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真相?」福爾摩斯回答:「因為我總在觀察。」華生說:「我也在觀察啊。」福爾摩斯問:「門口的樓梯咱們每天都要走,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級台階嗎?」華生答不上來。福爾摩斯說:「是17級。你只是『看見』,我這才是『觀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自以為了解的東西,人們往往容易喪失觀察的耐心,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不少人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14.沒工夫抱怨
烏干達有位拳擊運動員拉瑪森,當事業正走上坡路時,一連串不幸突然降臨到他身上:眼睛瞎了,家庭破裂,兄弟姐妹對他不理不睬……他的生計,只能靠當地清真寺的一點善款來維持,靠孤兒院的孩子們幫他煮粥充饑。雖然遭到親人遺棄、朋友冷落,拉瑪森卻從未抱怨過,只是堅定表示:「我沒工夫抱怨,我要自己走出困境。」經過數年苦練,拉瑪森終於重返拳擊場——他靠耳朵、鼻子來「分辨對手的聲音和氣味,比如運動鞋擦過地面的『咯吱』聲,對手的腳步聲,鼻息的大小,據此判斷對方的方位」。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在拳擊場上依然鮮有對手。如今的拉瑪森,已成了烏干達民眾的偶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其整天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不如及時調整心態,振作起來,與命運抗爭,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努力改變現狀。
15.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正確面對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善於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16.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7.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18.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嚴格的紀律,是勝利的保證。
19.一狐之腋
趙簡子是春秋時晉國的上大夫。他有一個家臣名叫周舍,喜歡直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次聽朝,總是不怎麼開心,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不是你們的過錯。我聽說一千隻羊的皮毛還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皮值錢。諸位大夫上朝,我只聽見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聽不見像周舍那樣的諤諤直言,我因此而傷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領導要珍惜敢說真話的人,鼓勵部署說真話。
20.牛畫非牛
古籍《獨醒雜誌》記載,宋人馬正惠將珍藏的《鬥牛圖》展於廳堂,一個交田租的農夫看到此畫卻暗暗發笑。馬正惠疑問其故,農夫對曰:農非知畫,乃識真牛,當牛相鬥之時,尾巴夾於兩股之間,畫上的牛卻都翹著尾巴,不合常理。馬正惠聽後深為嘆服。倘若與客觀事實不符,無論繪畫技法多麼高妙,也難免鬧出「牛畫非牛」的尷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憑空想像、閉門造車要不得。
(來源:向黨看齊)
TAG:科教微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