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明:翻書的滋味
如今線裝書和「五四」以來的版本是買不到也買不起了。舊書店早已名存實亡,不少改為服裝店或賣錄音磁帶、化妝品之類,愛舊書者已經購書無門。偶爾在廠肆還能看到幾本舊籍,那也是為日本人或香港、台灣來的主顧們準備的。沒有舊書店可逛,而書生的劣習又難改,只好足不出戶,湊近自家的幾個書櫃,翻弄昔日得來的殘存。
今天翻翻這,明天翻翻那,彷彿閑步於當年的海王村,頗有幾分阿Q式的自我滿足。想起前輩學人留連舊書肆的黃金時代,不免又有一種酸味在心頭。今天,我從書櫃里翻出一本作家簽名本,不由得多看了幾眼,這是胡適著的《墨家哲學》,「文革」後期得自中國書店。我在這家書店,前後發現過不少名家的藏書,或有簽名,或有藏書印,甚至有題跋,如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馬敘倫、孫楷第等人的舊物。我深知這些人都是文學大家,一代名儒,他們的收藏應當珍視,但是知道又有何用,我當然無力盡得其珍,只能擇其所愛並盡我力所能及者選購一兩種。特別是錢玄同先生的藏書,我發現得最多,足見他生前保存的藏書極為完整,而且在他故去以後,家裡的人也相當愛護這些書,數十年來未加翻動,然而終於逃脫不掉「文革」的厄運,到底還是散失了出來,流落於市井。孫楷第先生的藏書多為古典小說、戲曲,損失亦慘重,聽說他臨終以前已無力講話,仍念念不忘它的舊藏,伸出手指在別人的手心中畫出一個大字:「書」!孫先生的最後一口氣,竟咽在挂念自己藏書的下落上,這份量該有多重。
我當時所以要收藏胡適的簽名本《墨家哲學》,並不是為了要研究古典哲學,或認識墨翟的學問,而是注重他題贈錢玄同的簽名。胡適的書法優劣我不懂,只是一見此書便能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氛圍,想像兩位先行者的歷史丰采,同時也費不了幾個錢,於是就歸我所有了。此書的封面,除了書名以外,尚有「學術講演錄」及「學術講演會印行」的字樣,當是北京大學的出品。多年之後,我又在舊書肆購得學術講演會印行的他人講演錄數種,內容是關於美術和文學的,證明胡適的講演不過是系列演講中的一種,可惜幾種講演錄中都沒有標明講演的年月日。胡適是1917年9月應蔡元培校長的邀請,到北京大學來當教授的,《墨家哲學》當在他到了北京以後方才問世。我查了《胡適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在1918年3月2日,胡適曾在這天上午去西城的手帕衚衕北洋政府教育部會場,演講《墨翟哲學》。同年8月10日,胡適又將這個演講改名《墨家哲學》印行出版。《年譜》誤記為「學術研究會印行」。按本書的篇目為:墨子略傳、《墨子》考、墨子哲學的根本方法、三表法、墨子的宗教、《墨辯》、《墨辯》論知識、《墨辯》論「辯」、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墨子結論等十一題。那麼,我的這本藏書便有了著落,乃是七十多年前胡適的一本早期著作。書上的簽名,正反映了他同錢氏的親密友誼,這從兩位學人的日記和往來書信中也可以得到證明。
胡適的簽名用毛筆豎行寫在書的封面上:「玄同先生。適」。
看到人名旁邊還加了豎線的人名號,以及句號的使用,我不禁一笑,覺得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非常彆扭而又多餘了。但是,這在當時顯然又是一種新鮮事物,正是「五四」以前,在初期白話文運動中提倡新式標點符號的歷史創舉。此例說明,當時從事新文化運動的戰士們,不僅在口頭上提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身體力行,並不忽視這樣的細微未節,實在是可親又可敬的。至少表明一種嚴肅的精神和改革家的品性,更不講「五四」前後推行白話文運動的前驅者們的執著風格了。現在人名地名號早已廢棄,句號的用法也有變化,難道後人就有資格來取笑前人的幼稚和古板了嗎?我捧著這冊簽名本,收斂了臉上的笑容。我只是在書櫃前隨便翻翻,想不到竟引起一點小小的感觸,時光流逝,七十年前的先進事物竟令人如此隔膜矣。這也算是翻檢舊書得來的趣味吧。靈機一動,不想把書馬上放回原處,就此坐下來為它寫篇書話。因寫如上,時在1991年初冬。
TAG:行者維摩詰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