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token是「原生」的還是「嫁接」的?

你的token是「原生」的還是「嫁接」的?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於 medium 。作者 William Mougayar 在這篇文章里討論了 token 1.0 和 token 2.0 的概念,當然這個概念其實我覺得他自己也沒怎麼想清楚,但他試圖通過和 web 1.0 以及 web 2.0 的對比,呼籲業界對 token 這個東西重新擁有一番新的認識。

這點還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理解 token ,很可能決定了我們未來能在區塊鏈上建立什麼樣有價值的東西。 William Mougayar 提供了一些他自己的見解,目前來看還很不完善,你覺得 token 代表了什麼?歡迎在評論里補充分享。

PS:我覺得我對這篇文章最大的貢獻,是配了一個頭圖。全互聯網平台所有寫 token 的文章里,我自認為這個頭圖是配的最好的:)

token 1.0 和 token 2.0

今天所有的區塊鏈應用,註定都不會獲得太大的成功。因為這一代的 token 設計,還停留在 1.0 的階段。只有 2.0 的 token 能夠真正做出更有價值的區塊鏈產品,它們也將更多的兌現這種價值。

我說上面這段話,並不是在意淫未來。事實上,現在所有的 ico 項目,都已經失去了對 token 「功能性」的理解,它們更多的只是在收割早期眾籌的紅利而已(其實就是割韭菜)。如果 token 真的具備有價值的「功能」,區塊鏈應用也就找到真正落地的場景了。

web 1.0 和 web 2.0

1993 年 web 來臨的時候,我們在第一階段開發的所有 web 的應用,都沒有享受到現在這個時代的互聯網所帶來的收益。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價值,更無從談起價值的兌現。也因此,我們在當時看不到任何跟今天相似的產品和應用,我們也沒有解決任何與現在這個時代相關的需求。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web 為什麼會被分成 1.0 和 2.0 兩個不同的階段?

有兩部分原因:

1、當時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很多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2、所有新技術都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進化的過程。你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學習,才能找到正確打開互聯網的方式。無法一步到位。

當新技術來臨的時候,我們都在沿用以往的經驗和方法,試圖為新技術找到一種合適的應用場景和落地方案。我們還沒來得及弄明白新技術的使用方法,新技術就來臨了。we are not ready.

比如,web 最終大獲成功的特性其實是 two ways channel,是雙向的社區型產品。用戶在社區里可以生產內容,其他用戶可以消費這些內容,它是ugc的。pgc 當然也有一定的成績,但 ugc 把 web 天然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了。它是正確打開 web 的方式。所以 web 1.0 之後,我們一直到 2002 年到 2005 年,創業者才開始真正理解 web 的含義,並開發出真正原生的應用。

token 也是這樣。我們試圖把很多互聯網已知的經驗復用到 token 上,但對於 token 的正確使用方法,我們還沒有找到。

現在很多的項目,區塊鏈的技術能力和 token 具體承載的功能,二者之間的聯繫太少。很多人會說,我們是做區塊鏈版的 x ,這個 x 是互聯網舊世界裡已有的產品。對於這種說法我們應該警惕一點,遇到這種項目,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x項目需要用區塊鏈來實現?如果沒有token它能做到嗎?你為什麼需要區塊鏈?區塊鏈的作用是什麼?它實現了什麼以往無法實現的東西嗎?token 是真的 token ,還是只是一種積分?

token 並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在產品內部建立一套積分系統很不錯,它們可以提高用戶價值流通的效率,效率的提高當然是好事,但是區塊鏈承諾的那些更屌的東西在哪呢?where is the magic?

重新審視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創新

讓我們來重新看看區塊鏈底層的創新之處。從現在已有的兩個真正做起來了的區塊鏈項目來看:比特幣和以太坊。

1、比特幣給了我們一種很自然的挖礦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把很多台離散的電腦連接起來的方式,這種方式同時能給每個節點的電腦所付出的工作量給予獎勵;

2、以太坊的創新,則是提供並普及了這樣一種概念:在區塊鏈上運行一個產品(智能合約)提供付費的經濟邏輯。用人話來說,就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應用需要消耗以太坊的 token ,用 token 把每個節點付出的算力和資源成本,分攤給使用這個應用的消費者們,讓他們來支付這個成本。同時,以太坊還承諾我們可以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通用軟體框架上開發不受監管、自動運行的app。

今天我們正處於 token 1.0 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里我們把 token 簡單理解成一種代幣和積分,這種錯誤的理解吸引來了錯誤的項目,同時也吸引來了錯誤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只想通過 ico 割韭菜發一筆橫財,並不想真正做出點什麼東西。

我們必須仔細想想,區塊鏈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有時候這一點並不是那麼明顯,無法馬上想通。當比特幣和以太坊還在它們的嬰兒期的時候,它們到今天所能取得的成功,也是無法預見的。它們本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這是所有偉大的創新需要經歷的一切。

我們怎麼走出這種創新的困境呢?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重新理解區塊鏈所帶來的創新。我們必須正確的設計出 token 最關鍵的功能,而不是把 token 神化,宣稱 token 無所不能。

記住一點:本質上,token 扮演的功能,是市場里需要被證明的一種假設。

什麼樣的功能設計,可以完美反應出 token 這一本質?

1、在給定的一種交易市場里,所有中介和第三方如果消失了,這個市場依然能夠運轉下去,而且運轉得很好。這時候 token 就可以發揮優勢了。比如,區塊鏈非常擅長自動執行某種固定類型的動作、場景、邏輯,或者「狀態「。

2、token 需要被當作提供某種工作的獎勵。不管這種工作是pc的計算,還是人力勞動成果。這也被稱作激勵(incentive)。但現在 incentive 被太多人理解成鼓勵用戶去嘗試某個產品的東西。區塊鏈是一台自動分配獎勵的引擎,它可以把 token 分配給完成某項傑出工作的節點。比特幣、以太坊和steemit就是這樣設計的。

3、區塊鏈在給定的流程或者組織結構里,可以實現去中心化。不管是從架構、政治、邏輯還是技術層面的去中心化。當然,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是錯誤的做法。去中心化必須帶來更好的安全性、更好的決策、更好的協作、更好的利益分享或者更好的容錯性,否則去中心化毫無意義。

4、區塊鏈可以使監管失效。把監管和控制權分布化,會產生很多的可能性,但這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的自治權只能慢慢的實現,不可能一步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 1.0 的 token 模型很可能會失敗,尤其是這個模型如果一開始就瞄準 DAO 這種社區形態的話。

token 是「原生」的,還是「嫁接」的?

最近我比較傾向於使用「原生」和「嫁接」這兩個詞來描述不同的 token 。如果一個 token 是原生的,這個token上的區塊鏈協議或者應用,脫離了 token 就無法存在;相反,嫁接的 token 就是一顆煙霧彈而已。嫁接的 token 不僅創新含量不高,同時成功的機會也更低,因為這種方式沒有長期可持續性的價值作依託。

比如,Rarepepe 就是一個很好的原生 token 的例子。

在很多維度上,這個項目的 token 是成立的:

1、對 Rarepepe 來說,青蛙的表情包只有在區塊鏈上才有價值,而且能跟不同價值的 token 錨定在一起;

2、Rarepepe 的 token 供應是有限的。有限創造了稀缺性;

3、Rarepepe 的青蛙表情包不能被複制或者偽造,但可以點對點的進行流通和交互;

4、Rarepepe 的信任是通過 Rarepepe scientists 建立起來的,它的作用就像可信任的分散式節點。

我們必須挑戰自己去創造出 2.0 的 token 。token 2.0 將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出來:

1、應用更多的區塊鏈底層的創新設計;2、消除毫無特色毫無創新的token 1.0的項目,凈化區塊鏈環境。

我們必須把區塊鏈和 token 重新找回來,而不僅僅只是「代幣」。

如果 token 是螺旋槳,那麼區塊鏈應用就應該擁有直升機、火箭那樣的推進力,而不是像一條帆船或者小舟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橙皮書 的精彩文章:

敢不敢用區塊鏈,解決一下女朋友的穿衣搭配問題?

TAG:橙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