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味《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品味《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GIF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這句話中的「知」字,是指了解、理解,在古漢語中它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的意思;「慍」字,是指生氣、怨恨、惱火、憤怒、埋怨;「亦」字,與「也」相同;「君子」一詞,在這裡是指在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而」字,與「但是」相同。

對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釋義,概而解析或應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如果展開來講,似是在說「咱的才華、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賞識,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該怎麼干還怎麼干,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

孔子這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別人怎麼看自己,我如何對待。比如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的時候問題可能出在溝通不夠,要主動溝通、交流,當然還應注重溝通、交流方法,即有時則需要耐心的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二是,自己怎麼看別人與怎麼對待別人。如果把「知」解釋為「智慧」,那麼「人不知」——也就是說,如果跟自己相處的人不聰明、不明智、腦瓜不靈活,自己該如何對待?答案應是:跟這種人相處不僅不應當生氣,反而應該給予對方以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把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話放到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來對照著講,涉及面就顯得更加寬泛,而且更具有實用價值。因為如今的人動便大談「現代領導學、管理學」,講的也都是手段技巧之類;但如果缺少仁義之心,則不僅不能讓人真正對你產生髮自內心地感動和尊敬,由此真正的威望也就永遠無法獲得。

之所以大海能夠做到一視同仁,是因其放低了姿態去包容萬物,從而使得天下川流皆能自動地投入它(大海)的懷抱。這便是我們常講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同時這也是孔子所說的「泛愛眾」的內涵。但是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真能去實踐的人卻很少,寥若晨星。因此偉人與聖人就不多。

講到這裡,似有必要深入論及「泛愛眾」與「堅守原則」這個話題;這話題,是因筆者讀過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的有關文章之後而引發的。

首先著重講「泛愛眾」與「堅守原則」,是澀澤榮一在日本近現代資本經濟建立過程中親身實踐所得出的經驗之談,孰為可貴。因為他為我們給出了一個可以具體參照的樣本——泛愛卻不失原則。

由於孔子的所有言論和教導,都是基於「仁、義」二字。儘管在孟子之後加上了「理、智、信」,但也都源自「仁、義二」字。在這裡「仁」字可以理解為「博愛、同情、惻隱」等人類善心待人的含義。而「義」字則可以理解為「大公無私、義務責任、甘心奉獻、遵行正理」。如此將「仁」與「義」合在一起,那就會顯得氣勢十分宏大——既有愛人容人之心與同情惻隱之心,而且還會遵循正理,即有原則性,無私無畏,能將個人榮辱放置身後,做起事來便可有張弛不會過度偏激。所以,孔子說的「泛愛眾」,既有今天人們理解的平等的博愛,也還包含著有度的原則。由此可見,澀澤榮一對孔子的教導理解的非常全面,也運用得十分到位。

尤其是澀澤榮一在文中的「惡中看善」一節,就非常具體並簡明扼要地闡述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應當平等地廣泛地接觸和愛護眾人,更不能分出貧富貴賤甚至絕不可排斥人格低下的人,但又必須非常講求原則性。他這種理論是否矛盾呢?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解釋的。

澀澤榮一在文中說,因「泛愛眾」而招致非議,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認為他跟人打交道太過於「不分是非善惡」,什麼人都接觸都接待。比如,他一直主張自己要遵守孔子的《論語》來做人來工作,可是為何又要接觸反對《論語》的人呢?還有,即使是被社會批評的人,他也「不分是非」地跟人來往接觸,似乎無所謂社會對他名譽人格的評價。

面對眾人的誤解,澀澤榮一是這樣解答的:「我在關注自己立身的同時,更希望致力於為社會做貢獻,儘可能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讓整個國家得到進步。所以自己的名譽利益、子孫繁榮等個人榮辱,我都把它們放在第二位。因此,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盡自己對社會的義務,也就是如何去幫助更多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他們的才智......沒想到,正是這樣的做法,招致了眾人的誤解。」

澀澤榮一說:「自從進入實業界以來,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自然魚龍混雜,有人想效仿我利用他自己所長建立實業,干一番事業。即使他的目的與志向很低很狹隘,僅僅只是為了一己利益,跟我本質上的目的完全不同,但我都只看他要從事的事業是否正當,是否對社會繁榮有幫助,就這個判斷而已!如果最終他做的事業是對國家社會有意義的,那麼我都會支援他達到其目標。」

應當肯定,澀澤榮一對孔子「泛愛眾」這一學說的理解十分正確:"無私才能容人,才是真君子。"所以他能包容人不排斥人,也不會將自己的理想、根本志向和人格強加給他人。他學習孔子,學的是如何去善待他人,而不是個人的人情喜好,即我喜歡你就對你好,不喜歡就拒你千里之外。也就是說,拿著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不來往不接觸,如果真是這樣做,就不是真君子,也不會有成就。

我們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性情、才能、品德高低全都不同,得意的弟子僅僅72人,如果這樣不能容人,孔子當年何必廣收門徒,乾脆有選擇地教自己喜歡的弟子就好了。實際上,孔子辦教育不就是為了德化眾人嗎?人人都是君子,也就不用他教育了,所以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拿著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別人,本身就違背了君子之德,也違背了孔子的教導。修養是用來要求自己去善待人的,而不是要求別人如何高尚,並因此排斥人的,更不能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澀澤榮一主張平等待人,但是決不會讓別人利用他的善心去做壞事。比如有人找出各種理由去向他借錢,但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要求;如果能當面見到向他借錢的人,他會告訴對方為何不能答應借錢,以正當理由讓對方心服。他確信人是會變的,因善惡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不能因為某人今天不善,便否定他的一生。由於澀澤榮一胸襟闊大能給人機會,所以他改變了日本商人,並由此建立起了日本商界救濟社會的儒商價值觀,同時也給出了如何才能成為真正領導者的參照答案。更重要的是澀澤榮一真正領悟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話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狼頭長嘯 的精彩文章:

TAG:狼頭長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