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首次探日之旅 NASA將於7月發射探測器
據外媒報道,今年人類或將開啟歷史上首次探日之旅。2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展示人類首個太陽探測器「帕克」號。據報道,該探測器計劃於7月底發射升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於7月底發射人類首個太陽探測器「帕克」號。(圖片來源:NASA)
過去幾個月,「帕克」號在NASA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進行了一系列的太空環境測試,並於上個星期完成了這些測試。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帕克」號已做好開啟人類歷史上首次探日之旅的準備。
據悉,該探測器是以天文學家尤金·帕克的名字命名,這也是NASA第一次以健在的人物命名航天器。「帕克」號的大小與一輛汽車差不多,外部包裹著約11.4厘米厚的碳複合保護罩,以抵禦太陽表面上千度的高溫。
報道稱,「帕克」號將直接飛入太陽的大氣層,到達距離太陽表面約643萬公里的地方,探索和觀測太陽高能粒子和太陽風。「帕克」的飛行速度非常快,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它的速度可達每秒190公里。按這個速度,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從華盛頓到達東京。
在完成最後的準備工作後,「帕克」號將在未來幾周被運往美佛州,並計劃於7月31日到8月19日間,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帕克探測器將於7月升空 目標是太陽表面
3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當地時間周日凌晨4點,一架載有價值15億美元產品的C-17運輸機將從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安德魯斯聯合基地起飛,飛向美國南部的卡納維拉爾角,也就是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地。飛機上攜帶的是用於探測太陽的航天器。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製造並由美國航空航天局負責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將於今年7月31日通過德爾塔IV火箭發射升空。在前往太陽的太空旅行中,帕克探測器將依靠金星引力,以每小時450,000英里的速度。這一速度能夠讓探測器穿過太陽的大氣層,也就是日冕,抵達據太陽表面400萬英里的地方,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器最接近太陽的地方。
屆時帕克探測器將收集數據,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預測太陽耀斑和太陽風的爆發,這些太陽活動會對地球上的通信信號造成嚴重破壞。這艘航天器歷時四年建造完成,預計將在太空中持續運營七年時間,其也將幫助人類回答關於太陽現象的各種基本問題。
比如說日冕的溫度實際上比太陽表面要高300倍。 「當你抵達表面時會更冷而不是更熱,」負責帕克探測器的APL首席科學家尼古拉·福克斯(Nicola Fox)表示,「很多人都有關於日冕為何更熱的解釋,但只有親自到那裡才能進行測試驗證。」
福克斯和她的同事們也想知道為什麼太陽風——以每小時100萬英里的速度從太陽射向地球的電離氣體流——在離開太陽時實際上是在加速而不是減速。太陽風中擾動了地球上原有的磁場,它可以干擾到軌道衛星、國際空間站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行,甚至會讓地球上的電網停電。帕克探測器也將收集用於預測這些現象的模型數據。
自1958年以來,NASA和APL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夢想把航天器置於太陽附近。但是由於資金短缺和技術上的障礙,該項目一直到2014年才得以成行。根據項目經理安迪·德里斯曼(Andy Driesman)的說法,最大的工程問題在於保護航天器及其儀器免受太陽熱量的影響。整個航天器結構包裹在四英寸半厚的隔熱罩中,隔熱罩的碳纖維板由單層碳泡沫製成,不同碳纖維板層疊在一起,可以承受2,500華氏度的溫度。
需要注意的是,整個航天器不能使用任何會熱熔的材料,比如說用於固定防護罩的膠水也是如此。當然,並不是航天器的每個零部件都要被屏蔽起來,比如用於測量太陽風角度和等離子體能量的直徑8英寸太陽能探測罩是少數不受屏蔽保護的儀器之一。相反,它是由高熔點稀有元素鈮製成的。
研究人員面臨的另一問題是沒有真正的方法來測試隔熱罩在外太空真正有效。德里斯曼表示,「你必須要測試樣品,然後取得結果,並證明它有效。」 NASA和APL的團隊還設計了新型的自動控制系統,以便於帕克探測器在探測過程中可以自行做出決定,提高其快速發回數據的能力,並且在距離地球越來越遠而保持運行狀態。
APL和NASA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希望探測器能夠在7月份發射之前順利前往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器仍然需要一些額外的測試和裝配,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每個人都希望帕克探測器不會遭受像韋伯太空天文望遠鏡同樣的命運。後者因各種原因而一再推遲發射計劃。
顯然,美國航空航天局希望更小,造價更低的帕克探測器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的科學突破,而設備也能在太陽極端環境的考驗下正常運行。
Science科學創建者shkoh chao:國家計算機高級工程師,業餘天文學家和科普工作者。新浪微博認證博主,今日頭條認證科普作者,頭條問答簽約作者,騰訊企鵝科普達人,UC頭條認證科普作者,鳳凰新聞科技頻道科普作者。每天多篇前沿科學科技資訊讓你掌握一手科學信息。多篇科學探索文章,擴充你的腦容量,讓你成為大神般的十萬個為什麼的解密者。
TAG:Science科學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