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劇與明星混搭?《傳承中國》聚焦國粹亮新招

京劇與明星混搭?《傳承中國》聚焦國粹亮新招

《傳承中國》打造了一個「京劇造夢社」,把名家、明星請到這裡來,把京劇的寶貝都收藏在這裡,他們也希望能為京劇打造一個實體的根據地,繼續傳承京劇文化。

3月4日,京劇文化傳承節目《傳承中國》登陸北京衛視。

《傳承中國》節目中,「零起點」的明星嘉賓們跟隨京劇名家學習唱念做打,「沉浸式」體驗京劇表演藝術,經過「七天魔鬼訓練」後挑戰經典京劇名段。傳統的戲曲表演與現代高科技的舞美燈光相融合,也讓觀眾直觀體驗到了京劇之美,既實現了外行看熱鬧,又滿足了內行看門道。

純粹且專業的京劇節目

《傳承中國》節目總製片人田川告訴《綜藝報》,要弘揚傳統文化,就要梳理什麼才是中國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對此,我首選國粹,因為京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它蘊含著太多厚重的歷史背景,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能把京劇做好,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這條大路上就打開了一扇門。」另外從節目表現形式的角度,京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舞台藝術形式,匯聚了中華文化中美術、舞蹈、雕刻、音樂、文學等多種元素,非常適合用現代電視手段去展現。所以節目將第一季的主題鎖定在京劇。

在田川看來,如何振興京劇,傳承好京劇藝術,是京劇發展面臨的嚴峻課題,也是中國傳統戲曲集體面臨的難題。之前很多戲曲節目反響不大,除了受傳播方式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影視創作人員沒有把內容表現好。因此在籌備《傳承中國》前,節目組幾乎分析了市場上所有的同類節目,比如有些節目以達人秀的模式對傳統戲曲進行綜藝化包裝,有些節目採用明星真人秀的形式,或者通過明星舞台對抗來展示戲曲文化。

《傳承中國》選擇做一檔純粹且專業的京劇節目,通過明星表演、真人秀記錄、現代化舞美等手段增強可看性,「我們要保證京劇的原汁原味,因為隨意地把京劇娛樂化不僅會遭到業內人的反對,業外的人也不一定能了解其精髓。我們不會為一些不太了解京劇的人而去降低它的專業性。」

在保證節目專業水準的前提下,挖掘更多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大眾表達方式也是節目努力的方向。「這些京劇名家們每個人都像一本歷史書,除了表演本身,他們背後有太多感動人的故事。我們把這些故事用節目語言展現出來,大家就會覺得有知識、有意思了。」

近百位京劇名家保駕護航

《傳承中國》第一季共10期,每期大約70分鐘,台前幕後聚集了尚慧敏、李玉芙、寇春華、孫毓敏、裴艷玲、王志怡、呂崑山、梅瑋、謝銳青、陳志清、董圓圓、李宏圖、王珮瑜等近百位京劇名家。田川表示,節目組在邀請京劇名家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挑戰,比如很多泰斗級人物年事已高,因為身體原因臨時改變錄製計劃的情況頻繁出現,再加上京劇領域派系複雜,使得在名家邀約和劇目選定上都要進行反覆溝通和協調。

儘管邀請過程困難重重,但田川深切地感受到了名家們對弘揚京劇文化的熱情,「我們首次把京劇不同派別的泰斗級名家們請到同一檔節目中,令我們特別感動的是所有名家對此都鼎力支持,甚至還把自己的得意弟子介紹給節目組,《傳承中國》節目中也極力推薦中青年京劇演員,因為他們才是京劇文化發展的中流砥柱。」

京劇名家們在京劇傳播方面的超前觀念也讓節目組頗受觸動,田川分享了京劇演員王珮瑜的一席話,「用與時俱進的、新的傳播方式去傳播京劇,才是最有效的。要用現在的電視語言去傳播,而不要用戲曲的語言去傳播戲曲。」

流量並非選擇明星的第一標準

在明星嘉賓陣容上,節目組邀請了劉曉慶、徐帆、那英、屠洪剛、瞿穎、曹雲金、李依曉等演藝界人士。與以往文化節目中嘉賓只負責點評或簡單體驗不同,《傳承中國》的嘉賓要在短短的七天內真學實練。首期節目中,沒有京劇基礎的瞿穎就經歷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挑戰。面對尚慧敏老師的嚴格要求,她為了實現表演的形似、神似而廢寢忘食,領會了京劇學習的辛苦與不易。

對於明星嘉賓的選擇,節目組有著自己的標準,田川表示,除了對影響力的考量,他們更看重明星對京劇的態度,「《傳承中國》想喚起觀眾的文化自信,以及傳承文化的責任,而不只是用流量去單純地吸引觀眾。所以我們選擇的明星可以完全不會京劇,但首先得喜歡京劇,喜歡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基礎,否則估計他們練一個小時就受不了了。」

隨著節目開播,很多明星也開始主動找上門來,「我們周邊的普通人,對京劇無感和不了解的人也都開始關注節目。京劇作為一門殿堂級藝術,讓大家覺得距離很遙遠,所以它的傳承才難。如果真的去關注和了解,會深深感受到京劇的魅力。」田川說。

文化產業鏈需長期培育

開年以來,多家衛視都相繼推出文化類綜藝節目。談及這股「文綜熱」能延續多久,田川認為,這要看節目主創是否在用心做文化產品,如果說只是為了做綜藝,而刻意地去切文化的熱點,那一定是走不遠的,綜藝只是一種表達方式,內容才是關鍵。「不管是綜藝節目,還是舞台劇、電影、電視劇,都不過是種表現手法而已。我們要了解自己要做哪種文化產品,根據這種文化產品選擇適合的視覺呈現效果,用最合適的方式來表現主題,這樣才能把產品做深、做透。」

文化類綜藝節目雖然因創新的節目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得到了眾多觀眾的認可,但如何商業化卻仍是難題。田川坦言,文化類節目確實尚未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戲曲類尤甚,「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都要有一個大的方向和清晰的把控,但對於我們來說文化行業是需要醞釀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培育。《傳承中國》會繼續做第二季,具體做什麼內容我們會再考慮,也有可能繼續做京劇,如果國粹真正在老百姓心中扎了根,投資、產業鏈等就可能隨之而來了。」

田川表示,《傳承中國》打造了一個「京劇造夢社」,把名家、明星請到這裡來,把京劇的寶貝都收藏在這裡,他們也希望能為京劇打造一個實體的根據地,繼續傳承京劇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把它做成一個實體文化產業鏈,它也可能會成為北京市的一個文化地標。我們希望整體聯動,把一個文化節目打造成一個文化事件,發展為一個文化產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藝報 的精彩文章:

由《聲臨其境》說開去
偉大的霍金走了,這些影視濃縮了他的一生

TAG:綜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