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之前分享了多本小說,今天我們換一個題材,來說一說歷史類的書。在史書中,《史記》有著重要的地位。《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1]。關於《史記》的地位和內容,我也無需贅言,大家都十分了解。從初中的《陳涉世家》到高中的《項羽本紀》,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讀過其中的一部分。然而由於對大部頭的望而生畏加上文言文的閱讀難度,大家在生活中很少翻閱這些史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任太史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為什麼要讀《史記》?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那得讀到一定的境界才行。對於我們而言,讀歷史就像是在看故事,這些故事還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不是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上下五千年的真實故事包羅萬象,囊括了你能想到的一切情節,不去讀的話就太可惜了。《史記》又在史書中有著執牛耳的地位,更是不能錯過。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史記》都是文言文寫的,自己從學校都畢業好久了,這些也看不懂;其實不需要有這個擔憂,文言文是古漢語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古漢語又和現代漢語是有傳承的,現代漢語的使用能力,加上初高中學習過的古文基礎以及工具書必要的輔助,大多數的文言文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史記》中的語言也是這樣,因此大家完全不必要有顧慮。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讀文言最好準備一本
那怎樣讀《史記》呢?
我們先說一說版本和內容的事。
如果讀者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只要之前學過的沒忘太多),可以直接閱讀文言版本,閱讀過程中可以查閱相關工具輔助閱讀;如果沒有相關基礎(就是說之前學的都忘得差不多了),可以選擇注釋翻譯版或者白話版本(選擇的版本很重要);如果實在是不想對照注釋或者翻譯來閱讀,那就直接上某度百科吧,基本上很多經典的章節都已經翻譯過了。如果要求再低一點的,可以選擇現在市面上的很多「史記心得」或者「讀史記」的書,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書裡面帶有比較多的作者的觀念,需要注意甄別。
實在不想讀書,還有同名視頻可以選擇
《史記》共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和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內容龐雜,但是相互之間關聯不大,單獨拿一篇出來都可以閱讀,有很大的機動性;而且各部分之間的重要性也有所差異,讀者可以選擇其中的經典章節進行閱讀,例如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淮陰侯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等名篇。當然要是選擇心得讀本,那就只能是別人寫什麼你就看什麼了。
項羽巨鹿之戰 破釜沉舟
接著再說一說怎麼讀。
讀史記,需要先讀故事。本紀、世家和列傳中的記述以人為主,都是一篇篇生動的故事,故事情節敘述並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以項羽本紀為例,項羽一生的故事極為精彩。年少時看到秦始皇出遊即誇下海口:彼可取而代之;之後與叔父項梁共同起事抗秦,經歷南征北戰破釜沉舟後,名聲大振,成為抗秦的中堅力量。因為劉邦先進入關中,已破咸陽,項羽大怒,發生了著名的鴻門宴。
2011年電影《鴻門宴》
之後項羽入關中、屠咸陽、殺子嬰,做到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卻又因為分封各地的諸王又紛紛起兵,項羽東奔西跑疲於奔命;此時劉邦趁機兵出漢中,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最終自刎而死。由於細節處的刻畫描寫更為生動,故事的情節比上面概括的要更加精彩。因此,第一遍讀就當做是在讀一個精彩的故事,需要對故事的整個經過有一些了解。說句題外話,讀完後你心裡可能還會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我可以讀懂兩千多年前寫得文章。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次再讀寫作。《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非常生動,別出心裁。注重語言和細節的描寫。例如,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以及鴻門宴後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足見其性格坦率豪爽;《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一句話寫出了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同時,書中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人物形象突出。例如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率領楚軍渡河,「無不一以當十」,再看看諸侯軍,「諸侯軍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這一段描寫既從正面寫出了項羽的鬥志,又通過毫無鬥志的諸侯軍襯托出了西楚霸王的那份霸氣。另外,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將人物刻畫地惟妙惟肖。《刺客列傳》中,燕太子丹的「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寫出了他的小心機和惴惴不安;荊軻的「倚柱而笑,箕踞而罵」寫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和大義凜然;「秦王環柱而走」等細節也讓我們看到了刺秦時的激烈場面。
1998年陳凱歌導演電影《荊軻刺秦王》
圖窮匕見
再次要讀內涵。其一是太史公草蛇灰線的伏筆層出不窮。《刺客列傳》中的燕國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但到了秦國大殿上,勇士秦舞陽卻「色變振恐,群臣怪之」,這是為何?太史公在《匈奴列傳》中給出了答案:「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其中深意不言而明。其二是每篇結尾的「太史公曰」都有司馬遷對記述人物的獨到觀點,往往一針見血。《項羽本紀》中,他這樣寫到: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很清楚地看到了,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他憑藉著功勞而驕矜,按照他個人的想法辦事,不能覺悟,不能自責,卻還要怪罪於所謂的「天亡我」,真的是一條道走到黑啊!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篇幅浩大,如果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其實也沒有必要從頭到尾通讀一遍,選取其中的部分章節閱讀即可。文言文難免會有讀不下去的時候,只要堅持克服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讀書的收穫將會是非常大的。
[1] 百度百科「史記」詞條
TAG:牛角掛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