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10年後超越好萊塢

專訪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10年後超越好萊塢

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冬

中國電影的紀錄就是用來被打破的。

2017年,《戰狼2》票房近57億元,同比增幅達67%,2018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再破紀錄,而整個2月票房最終突破100億元,單月超北美電影票房成為全球第一,其中博納影業投資拍攝的《紅海行動》票房口碑雙豐收,總票房破35億元列歷史票房第二位。

回望過去,從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的爆發增長,2016年突然進入低迷,再到2017下半年開始的復甦,奇蹟的醞釀可謂一波三折。

相比於狗年春節,雞年的賀歲檔電影無論是在票房還是口碑上,都相差甚遠。今年春節,《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三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分別為8.5、7.1和5.2;而去年春節檔票房前三位電影《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的評分分別為5.5、5.1和3.8。由此可以看出,電影觀眾日趨成熟,人們越來越重視口碑效應,優秀的內容是催生今年春節檔票房奇蹟的核心因素。

不可否認,資本、觀眾與影視公司都是造就奇蹟的重要參與者。

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在接受《英才》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從沸騰到低谷、再回歸繁榮,與資本、觀眾都密切相關,而更重要的,則是中國電影人的執著——「好萊塢的幾大電影公司都是華爾街的金融家在背後掌控,中國電影公司靠著一批有理想、有情懷且奮鬥在一線的電影人的努力,奮起直追, 迎來中國電影黃金10年發展期。」

「十年後呢?」

「十年之後中國就超過好萊塢了嘛。」於冬說。

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

「脫離現實、虛幻的,這些內容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

8.5的高分,破35億的票房,無論對於《紅海行動》的觀眾,還是電影的投資方、發行方,乃至中國電影市場,都是好消息,有影評人甚至將《紅海》看作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里程碑作品。

於冬介紹說,《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堪稱「軍迷」,痴迷於各種軍械和武器,甚至不遜色於一名軍事顧問。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他還經常在香港參加軍事課程,拍攝《紅海》林導算是發揮到了極致。

實際上,《紅海行動》本應在2017年上映,由於製作太過龐大,推後到了2018年的春節檔,開局票房、排片雖不優,正如「局座」張召忠在微博上預測那樣,《紅海》憑藉著良好的口碑,在春節假期的後半段票房一路攀升,上映以來,《紅海》票房破35億,成為中國歷史票房第二高的電影。

對於博納影業來說,這部電影延續了其近年來一貫的主旋律與現實題材。在採訪中,於冬始終在說,這樣的電影才是拍給中國觀眾的電影——貼近中國人的生活、能夠直指人心的電影。他舉了一個例子,為什麼《星球大戰8》的票房卻輸給了一部小成本的愛情喜劇《前任3》,「脫離現實、虛幻的,這些內容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

更不必說去年《芳華》票房大熱。

導演馮小剛曾說,自己的電影拍出來至少有2000萬人看。如果再能吸引新的觀眾,票房一定是成功的。根據貓眼電影的統計,2017上半年,超過79%的觀影者為「85後」,以年輕人為主,而這與北美電影市場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年輕人佔比與觀影人群的有著較高的重合度:截至2017年6月,10-39歲網民佔比數量達72.1%(CNNIC),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的電影觀眾,更易於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甚至通過用戶線上的行為偏好以及相關數據,定向為粉絲拍電影。

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前兩年資本的狂熱與冷卻。

於冬曾在2014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做出「電影公司未來都要給BAT打工」的判斷,引來業內熱議,「那一年也成為互聯網進入電影產業的元年,從IP孵化、大數據,到流量粉絲推送乃至後端電商售票平台的搭建,他們稱之為閉環生態圈。」

一時間,IP的價格被一路炒高,而中國互聯網企業進軍電影,已成為業內的常識性布局。

2015年,在資本、流量與平台的極速擴充當中,中國電影在那一年的票房同比暴增62%,什麼概念?「行業內外一篇歡欣鼓舞,資本談併購重組的、發基金髮債的,都在大規模地開動生產,一片繁榮景象。」

與那一年的「雙創」熱潮裹挾在一起,電影人變成了「產品經理」,想著在接下來的一年票房「趕英超美」,「一股浮躁之風」。

有一個場景,於冬始終記得。2015年6月的長春電影節上,主題為「中國電影新力量」。於冬和電影導演曹寶平坐在台下,曹導看著台上一位位電影導演、演員輪番上台推介自己的電影,猶如創業項目的路演一般,轉頭向於冬「吐槽」道:「於老闆,你看這一場推介會像不像賣天橋大力丸的?賣狗皮膏藥的?」

於冬心裡很不是滋味兒,「感覺我們是不是被邊緣化了,像曹導這樣幾年才拍一部戲的導演是不是以後就沒飯吃了?」他說,「特別是看到凱歌導演在台上和一批流量明星站在一起,喊口號式地推介,對他來講是多麼的不甘?但是沒辦法。」

而2016年,這種浮躁得到了延續,市場也很快予以彙集。從豆瓣平台上看到那一年的國產電影,只有1部超過7分的電影,就是博納影業投資拍攝的《湄公河行動》。

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速從62%突然下滑到了3.7%,倘若不是接近年底臨時增加幾部進口片的拍檔,票房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而電影行業的長袖善舞者彷彿聽到了音樂在慢慢停止。

而資本也猶如「電影結束後散場一樣」,迅速離開了這個行業,「在喧囂過後尋找下一個風口去了。」而憑藉《湄公河行動》的成功,於冬再次堅定了對主旋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方向。

「一部《湄公河行動》達到了將近12億元的票房,同檔期有《爵跡》這樣的流量+明星式的IP電影,《湄公河行動》在國慶檔期憑藉7個月的拍攝加一年多的後期製作,發揮了工匠精神,最終逆襲。」於冬說,「一掃過去熒幕上的浮躁、陰柔之風。」

而《湄公河行動》的導演,也正是《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一以貫之的風格和對電影質量的要求和對於院線電影的堅持,「技術我們可以借鑒,但是情感共鳴是我們需要在國內的熒幕上講好中國股故事、塑造好中國人物的形象。」

全產業鏈模式

無論電影市場是「大年」還是「小年」,博納的業績十分穩定。

2017年,中國電影正是通過內容實現了票房的回暖,同比2016年增長13.5%達到559億元。統計2015、2016、2017三個年度國產電影票房前30電影的口碑可以發現,2015年票房TOP30電影豆瓣評分為5.95,2016年更差為5.46,2017年為6.05。

電影行業回歸理性,內容質量與票房呈正相關趨勢,流量明星+IP的模式正在失靈。

如果看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資本、技術與內容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舉辦了90屆,美國電影產業也已經從「散兵游勇」走向了巨頭壟斷。

根據好萊塢研究所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迪士尼、華納、環球、福克斯、索尼、派拉蒙)2017年票房佔總票房比率高達80.4%,其中,迪士尼佔比高達21.4%為「六大」之首,倘若再加上其剛收購的福克斯12%的比率,佔比超過30%。然而,從2017年影片的數量來看,「六大」發行為79部、非「六大」為46部,影片的頭部效應可見一斑。

而這一趨勢在國內也正在加速:2017年中國排名前十的影片票房達202億元,佔總票房比率36%,而2016年,這一數字為31%。

在資本的催動下,近兩年,隨著電影熒幕數量的增長以及院線向4、5線城市的快速下沉,使得國內觀影人群規模、觀影次數均得到提升。

相比於北美市場,中國電影公司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中國並沒有美國「派拉蒙法案」這種禁止電影公司運營影院條款的限制,可以通過布局製作、發行、院線乃至最終電商銷售端打造電影產業的「全產業鏈」。

與派拉蒙法案之前美國電影產業「五大三小」格局頗為相似,人們用「5大+5小」來概括中國電影公司的格局,其中,「五大」分別指萬達、華誼、博納、光線和樂視,而這5家公司市場份額逐年攀升,2017年五大之和份額幾乎達到了90%(不含《戰狼2》)。

按照目前電影產業鏈的盈利模式,上游為製片公司,負責內容製作、資金等方面;中游為發行公司,負責推廣和拷貝;下游為院線+影院,院線負責排片和影片的管理,而影院負責衍生品銷售、電影放映。

因而,一部電影的票房,由上中下游的各家公司分配,通常來講,影院和院線合計分賬凈票房(扣除電影專項資金、增值稅以及數字代理費還剩總票房的90%左右)的57%、剩餘43%歸製片方和發行方,發行方通過收取製片方10%作為服務費。

從上述分賬比例來看,院線拿的比例要高於製片和發行,相比於北美電影幾大電影公司在衍生品上獲得的不菲收益,中國單純的電影製作公司並沒有掌控產業鏈盈利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優質內容+強勢渠道,將是中國電影產業未來必然要比拼的兩大核心競爭力。

以院線為例,國內「五大」電影公司中,萬達、博納和華誼均在積極布局線下影院。但院線的重資產模式必然對資本有著更為充分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其他四家公司,無論是票房還是發行的市場份額,博納近5年幾乎均保持在「前三」之內,無論電影市場是「大年」還是「小年」,博納的業績十分穩定。

於冬告訴《英才》記者,這一核心原因在於博納是發行出身,這意味著能夠通過相對縝密的排片來保證當期票房收入,「比如《紅海行動》本來是要放在國慶檔,但由於製作規模太大、製作周期長而延後,我們可以立即把《追龍》調整過來。」

這與美國電影公司的模式十分類似,通過發行及早確定周期,也可以和其他公司期間影片錯開,分別保證票房,「你永遠看不到《變形金剛》與《蜘蛛俠》放在一年。」於冬判斷,國內的電影公司也正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關鍵變數

「互聯網可以顛覆售票系統、顛覆宣傳和營銷模式,但唯一顛覆不了的就是內容產業。」

相比於過去幾十年好萊塢發展規律,中美電影產業都在面臨著一個新「變數」——互聯網。奈飛(Netflix)市值的暴增與營業收入的連年增長、亞馬遜剛進軍電影產業就祭出奧斯卡獲獎影片,對於傳統的巨頭來說意味著什麼?

反觀國內,阿里巴巴、騰訊強大依託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數據挖掘能力,是否能產生下一個奈飛?於冬認為,互聯網公司在經歷了過去兩到三年的調整,已經開始逐步成熟,「還依然對電影產業充滿了敬畏」。同時,通過投資入股的方式,也為國內的電影公司帶來了互聯網的基因。

「互聯網可以顛覆售票系統、顛覆宣傳和營銷模式,但唯一顛覆不了的就是內容產業。」於冬告訴《英才》記者,「當經歷了大IP+粉絲模式的失敗教訓後,發現真正有價值的還是好的內容。」

於冬認為,互聯網公司對內容的投資應該並不只是「包養式」的,而是助力的方式。比如,以往影片發行預告片,在影院電影上映前的推廣,10億票房的電影僅能覆蓋到300萬-400萬觀眾,轉化率非常低;而通過互聯網,10億票房的電影在24小時內點擊能達到200多億人次,「這是過去不可想像的到達率」,而且更精準。

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的高效,使優質影片的頭部效應更加明顯,也加速淘汰劣質影片,比如豆瓣歷史低分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排片率僅有0.2%,最終以6萬元票房成績草草收場。

院線的下沉、市場回歸優質內容以及互聯網推廣、傳播的高效,使中國電影市場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客觀條件。於冬判斷,未來十年將是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十年之後甚至可能超越好萊塢。

「有一批熱愛電影,有情懷的電影人還奮鬥在一線,驅使著中國電影企業儘快壯大,拍出深入中國觀眾人心的電影。」於冬說,這也是中國電影能夠超越好萊塢的核心因素。

相比之下,好萊塢的幾大電影公司都在被華爾街的金融家和資本「包養」,「生活好了、也沒有創作的源動力」,不敢犯錯的他們只能靠拍超級英雄電影的續集來過日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才雜誌 的精彩文章:

「公號狗」:自媒體猶如「吃雞」,希望我是大吉大利活下來的那一個

TAG:英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