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鳳嶺:深化軍民融合 推進航天強國建設

王鳳嶺:深化軍民融合 推進航天強國建設

作者:藍海長青智庫高級研究員 王鳳嶺

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建設航天強國,既是軍地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更是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作為世界航天大國,我國正在大步奔向航天強國。數十年來,航天領域的軍民融合十分密切,多項航天科技成果出自軍地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

中國離航天強國不遠了

自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60多年崢嶸歲月,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領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服務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撐,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天宮」、「天眼」、「悟空」、「墨子」……航天領域重大突破被表彰; 十九大後幾個月時間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時代,風雲氣象衛星「家族」、「高景」一號遙感衛星星座又添新丁……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建設,我國已形成了獨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產品型號設計、研製、生產、試驗和發射測控保障體系。截至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11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累計14人次順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繞」「落」目標;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正在向全球組網推進;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諸多領域填補國內空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施236次發射,現役火箭成功率達97.5%,成功發射各類衛星300餘顆;在軌衛星達170餘顆,初步建成由「通信、導航、遙感」三大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骨幹體系;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100餘項合作協定,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54次國際商業發射,向9個國家出口11顆衛星、提供12次搭載服務。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幫你預知天象;飛機上登錄互聯網、打電話即將成現實……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績,已是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

從運載火箭技術看,我國至今研製出10餘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形成了長征火箭系列型譜,實現了從常規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技術跨越,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從航天科技成果和產品的技術水平看,我國既有民用航天器、也有軍用航天器,有三分之一的航天產品技術指標和一半的經濟指標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還不是航天強國。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以商業航天、「互聯網+衛星應用」為代表的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20%,有望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據航天部門評估,航天強國的產品技術指標有100項、經濟指標27項。如果達到其中的60%,就意味著成為了航天強國。航天產品技術指標中,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等一些主要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一些衛星的重要零部件還需進口;經濟指標有一半的經濟規模指標已達到,但人均指標仍有差距。按照航天發展計劃,到2025-2030年間,我國將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之列。

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航天強國的宏偉目標,航天強國的藍圖已經繪就。推動航天科技不斷取得新突破,推進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需要堅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也要找到差距,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團結協作、拼搏奉獻。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建設航天強國,應當滿足軍事航天能力、安全支撐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科學探索能力、應用服務能力和引領帶動能力等多種需求。

軍事航天能力需求。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對軍事航天的需求不斷增強。主要需求包括:一是全面支持聯合作戰的能力。既能全面支持戰略、戰役、戰術各層面的軍事活動,又能全面進入指揮所、裝備系統和武器單元,還要全面融入戰場C4ISR系統。二是實施支持戰術行動的能力。包括實時獲取目標信息、實時獲取基準信息、實時獲取導彈預警信息等。三是精確應用航天信息的能力。包括精確獲取衛星信息、精確處理衛星信息、精確傳遞衛星信息和精確打擊敵方目標等。近期,我國需要重點加速研發功能強大的預警衛星、雷達/光學偵察衛星、寬頻高速通信衛星、量子通信衛星、軍事氣象衛星和導航衛星,並根據需求相對減少民用衛星研發數量。

安全支撐能力需求。無論是民用航天還是軍用航天活動,都需要有可靠的安全支撐能力。主要需求包括:一是航天器故障或事故的預防、處理能力。二是航天器應對空間環境變化的能力。三是航天器運行狀態監視與異常變化修復能力。四是航天器應對故意或惡意偵察、干擾、攻擊的能力。

創新發展能力需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根本的驅動力就在於不斷創新。建設航天強國創新能力需求,一是以航天工程技術創新為主體,大力提升以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為兩翼的創新發展能力。二是實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和項目,做強航天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業態的綜合研發能力。三是突破大推力發動機、大型箭體結構等多項關鍵技術的火箭運載能力。四是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規體系建設能力。

科學探索能力需求。隨著通用航天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探測疆域的逐漸擴展,要求具有更高更強的航天科學探索能力,對宇宙空間狀況進行探究。主要能力需求:一是藉助太空環境的有利條件,驗證各種理論假說,探索未知科學問題的能力。二是航天科研活動的實踐能力。

應用服務能力需求。航天科技產品最終目的是應用服務。根據軍事、民用服務需要,主要能力需求有:一是航天數據綜合應用產品體系構建能力。二是行業、區域應用整體解決方案研究、論證、制定能力。三是多星綜合應用能力和深空探測能力。四是航天信息服務全面覆蓋能力。

引領帶動能力需求。推進航天強國戰略是包含諸多領域、學科、系統、專業的大工程。航天科技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具備引領帶動能力。一是帶動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光電技術發展能力。二是帶動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發展能力。三是帶動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發展能力。帶動高新技術的群體性崛起,必將更有力地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水平。

主導太空國際規則制定能力需求。「強國必鑄強於太空,強軍須爭勝於太空」。當前國際太空領域呈現出「擁擠、對抗、競爭」的複雜形勢,空間碎片威脅、太空武器發展、軌道頻譜資源緊缺等對國際太空安全治理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這種太空形勢,我要成為航天強國,就必須在未來太空國際規則制定上擁有相當話語權、能夠發揮主導作用,這既是有效維護自身太空權益需要,也是建設航天強國的必然要求。

先進科技與發達製造能力需求。先進科技水平與發達製造能力是國家開展太空活動、發展太空系統最重要的基礎支撐,也是決定一國太空能力最核心、最持久的關鍵要素。在先進科技水平與發達製造能力需求上,一要擁有構建太空科技與工業的尖端行業、高端技術人才體系的能力。二要擁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太空科技與工業體系構建與創新能力。三要擁有太空產品研製新型來看、關鍵核心器件技術與製造能力。四要擁有太空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

建設航天強國的對策建議

建設航天強國是偉大的工程,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擁有意願或機遇就可實現的,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運用與體現。新時代建設航天強國,要全面實施「太空優先」國家戰略,把握這個宏大工程的必然性與規律性,加快建設步伐,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要推進軍工核心能力建設和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學研創新平台,不斷提升航天新概念、新原理、新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重大航天工程的集成創新能力。要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適應航天強國建設需要的組織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持續提高創新發展能力。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進一步增強創新自信,加強科技前瞻,勇於提出新的科研方向,打造世界頂尖的科技產品。

建設強大的太空軍事力量。軍事需求始終是引領和推動太空領域發展進步的根本所在。隨著太空技術和太空力量的不斷發展,太空軍事應用日益廣泛,在塑造國際戰略格局、推動世界新軍事變革等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太空軍事力量已成為支撐大國地位、打贏現代戰爭的一支重要戰略力量。國家要捍衛太空權益,保護太空資產,抵禦來自太空的威脅與挑戰,歸根到底還有賴於建設一支實力強大、體系健全、使用靈活的太空軍事力量。強大的太空軍事力量是躋身航天強國的決定性因素。既要提高太空監視能力,提高現有太空力量的抗毀性;又要強化太空作戰組織指揮,重視太空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綜合使用,加強太空進攻力量建設;還要建立軍民融合的太空力量建設發展與運用模式。

構建軍民融合太空產業。近年來,民用與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航天科技創新,激發了太空產業活力,還為航天強國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涵。要在大力發展太空軍事的同時,採取立法支持、政策鼓勵、項目引導等多種舉措,積極扶持民用和商業航天發展,完善軍民融合太空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戰略清晰、有技術支撐、體現軍民融合特色的重點項目,促進軍民航天成果雙向轉化,營造太空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強維護太空安全的整體實力和太空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要加快太空產業結構調整,著眼國家經濟與國防建設的重點關鍵領域,把產業發展方向逐步集中到衛星運營及應用、航天裝備製造等核心領域,實現航天裝備製造能力整體躍升。

建設技術領先的基礎設施。航天發射場、測控網、飛行控制中心和各種功能在軌航天器構成的太空基礎設施,是支撐航天強國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航天強國技術實力的具體體現。要建設規模大、工位多、設施先進的航天發射場,構建分布全球的航天測控網,完善航天活動指揮控制中心和研製各種先進航天器,為太空偵察監視、預警探測、測繪氣象、通信廣播、導航定位授時等領域的廣泛、精確、保密和安全應用提供良好的保障條件,展現航天強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海長青智庫 的精彩文章:

NASA即將決定是否送小型直升機去火星
發展海洋尖端科技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TAG:藍海長青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