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星座血型性格?
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6/10):
心理學就是星座血型決定性格
一、性格是什麼?
性格就是,「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但是,等等。
你真的想過「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你要了解什麼?
現在仔細想想,我等你。
……
了解一個人,大概包括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人過去怎麼樣,以及TA將來會做出什麼事情。了解過去是為了預測未來。
這人過去坐過牢,這人過去離過婚,這人是上市公司董事長,這人是警察……
你是不是已經根據自己的經驗,開始了判斷?
然後,你很有可能已經開始預測他們將來會做出什麼事情了:
坐過牢會容易再次犯罪嗎?
離過婚會對婚姻不那麼珍惜嗎?
董事長會繼續富貴下去但忙到沒有時間顧家嗎?
警察會特別勇敢地見義勇為嗎?
你會發現這些推論和預測好像不太靠譜,自己都不敢相信。
過去的信息很重要,也許能提供非常突出的特徵來供你參考。但更多的人很普通,沒有那些突出的「特點」。一個普通人,上班族,有車沒房,年齡適中……你要了解他的什麼呢?在「過去的信息」比較普通,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的情況下,想要了解一個人就會變得困難,想準確預測他今後行為也就變得沒有依據。
這時,大眾視野中便出現了一批省時省力的性格分類工具,認為某一類性格具備相同的特徵。
比如星座對性格的描述,什麼顧家、直率、勇敢、內斂、天馬行空;還有血型對性格的描述,什麼衝動、內向、敏感、善良,以及江湖學派對性格的描述,什麼有領導力、嚴謹、隨和、表演欲等等,這些都給大眾提供了一套又一套的工具,幫助你來定義一個人,並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啊!感覺心裡踏實了些,畢竟我可以按照這些分類開始分析了。
人人都愛動腦筋,不是嗎?
這些工具有用嗎?對大眾來講,難度低,內容有趣,交流和傳播都容易,又的確基於某些經驗的總結,再加上有限分類的大概率魔咒,應該說多少還是有用的。更何況,還有很多小孩開口就是「我是水瓶座,所以我比較……」,他們會按照既有的性格描述來改變和強化自己的行為,這就會讓這些工具變得更有用一點。
問題是,你能確定對面這個水瓶座或者A型血或者藍色性格或者領導型的人,愛你嗎?
會不會推卸責任?
會不會動手打人?
會不會辭職創業?
會不會加註賭博?
會不會背信棄義?
會不會抑鬱自殺?
問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吧,哪個星座的人最能掙錢?
馬化騰,李彥宏,比爾·蓋茨,他們是天蠍座。
感覺找到規律了?
馬雲,處女座。沃倫·巴菲特,處女座。
嗯,也不能只有一個星座能掙錢啊!
王思聰,摩羯座。馬克·扎克伯格,金牛座。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天秤座。
二、人格
心理學研究以上這些內容嗎?
是的,心理學研究人的人格。當然你也可以繼續叫性格,一個詞不重要。
在正經的心理學教材和論文中很少使用「性格」一詞(有但很少),比較通用的是「人格」。性格這個詞更多見於民間和江湖。
心理學也希望通過對一個人的過往和現狀進行研究,實現對未來的準確預測。
正經的心理學定義,人格是個體行為、思維和情感所表現出的獨特心理行為模式。
全是知識點:行為、思維、情感、行為模式。
心理學家試圖理解人格的發展過程,因而仔細思考了人格的描述問題,解釋問題,測量問題。
心理學專業解析特定的人格特質,也需要關注過去的事件,但更追求對人未來行為的預測。
三、人格量表:自陳報告法
心理學的研究早期普遍使用量表,讓被試自己來答題,主試根據答案對其人格進行評估。這個方法現在依然大量在臨床行業中使用,當然,後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則慢慢加入了更加客觀和先進的其他方法。
人格量表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使用廣泛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MMPI。
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目前的最新版是MMPI-2-RF,由338道題組成,測量了多種心理結構,包括臨床問題(如反社會行為、思維障礙),軀體問題(如頭痛、認知能力抱怨),內化問題(如焦慮、自我懷疑),外化問題(如攻擊、藥物濫用),人際問題(如家庭問題、社會退縮)。MMPI-2-RF還包括效度量表題目,用來評估被試對測驗的態度,比如是否存在虛假作答的情況。
不過,只要是讓被試自己作答的量表,都會存在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許多人的作答都存在社會讚許性傾向,因而會少報告令人不快或尷尬的事情。另外,人對自己過往的記憶和感受也不像機器存儲那樣牢固和客觀,以至於會導致一些關鍵的信息無法被報告出來。研究表明,人們在報告過去經歷的事情、現在行為的動機和預測未來的感受或行為時,常常是不準確的(Wilson, 2009)[I]。
投射測驗
心理學的研究歷史中,還有一種投射測驗,比如羅夏墨跡測驗,就是通過分析對一套無結構墨跡圖的反應來解讀被試內部思維和情感的投射技術。還有一種主題統覺測驗(TAT),是通過分析被試針對兩可圖所編的故事來解讀被試內部動機、關切和世界觀的投射技術,這些都被認為是反映個體人格無意識特徵的指標。
羅夏墨跡測驗
兩可圖
投射測驗的價值在心理學界存在爭議。雖然投射測驗繼續被臨床醫生廣泛使用,但批評者認為,這種方法存在主試偏差。如果依據嚴格的科學標準來衡量,並沒有研究發現羅夏測驗和TAT等投射測驗在預測個體行為方面是可靠和有效的(Lilienfeld, Lynn和Lohr, 2003)[II]。
各位,看到了嗎?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總是不斷地進行著糾錯,對自己糾錯,對同行糾錯,用事實和數據來驗證、完善、更改、替代以往的研究,這樣才能不斷地接近真相。如果只停留在怎麼都能解釋得通的地步,面對錯誤和不符合還是要努力解釋成功,那麼這個研究就是一鍋粥。
為了彌補這種純主觀解釋的研究方法,現代的人格測量手段越來越先進。無線通信、實時計算分析和自動的行為識別等高科技手段為人格測量提供了跨越跟蹤觀察和記錄的方式,並獲得了令人驚訝的發現。例如,一般人都認為女人比男人更愛說話,但梅爾(Mehl等,2009)讓美國和墨西哥的396名大學生在幾天內佩戴電子錄音器,記錄他們說話的隨機片段,結果發現男性和女性一樣健談,每天平均用詞都達到1.6萬字[III]。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煩了?
心理學家這都研究些什麼啊?幾百個指標,你還不如直接告訴我,人就分4類或者12類,哪一類能掙大錢,哪一類疼老婆,這多痛快!講了這麼多廢話,還都不一定準,這研究還不如不研究呢!摔!
是的,後置總結的分類,都很容易接受。從原點開始,用一些關鍵指標來推導,就很難,不討人喜歡。
但心理學家就是和江湖大師不一樣,他們喜歡追本溯源,或者說,他們更希望準確,更希望負責任。他們也不希望用複雜的辭彙來描述人格,希望盡量縮減幾乎無限的形容詞集合。但是,他們更希望能回答基本問題,即為什麼人們有特質以及這些特質是否有生物或遺傳基礎。
四、大五人格
現在,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最好的人格結構是5個因素(John和Srivastava,1999;McCrae和Costa,1999)[IV]。下表就是五因素人格模型和評分體系。
現代因素分析技術確認這5項因素在人格變異解釋量和特質重疊上達到了很好的平衡,也就是說這五項指標又簡單又全面,彼此配合得又好又清楚。大量的研究使用不同類型的數據都出現了相同的五個因素,包括對自己人格的自評、他評、訪談檢核表和行為觀察等方面的數據,也就是說,被過硬證據驗證得多。這五項基本因素也能覆蓋不同語言、文化的兒童和成人,是普遍適用的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的評測方法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能夠預測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社會結果,不但包括普通的生活行為,甚至還能預測人們在社交網路上的線上行為。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試看。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注意到了學術與江湖的一個明顯差別?
江湖是硬告訴你結果,TA就是那一類人。
學術是教你把人拆解成幾個因素來看,每一項因素都穩定且持久。對於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只要你腦子還夠用,就可以通過這些特質因素,自己推導出一個結果來。
五、遺傳對人格有影響嗎?
快速回答,有。
一篇涉及24000多對雙胞胎研究的文獻綜述表明,同卵雙胞胎人格的相似性明顯高於異卵雙胞胎(Loehlin, 1992)[V]。目前研究估計人格的平均遺傳成分在0.40至0.60之間。雙胞胎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的遺傳率為0.35-0.49之間。
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最終和一起長大的雙胞胎一樣,具有相似人格(McGue和Bouchard, 1998;Tellegen等,1988)[VI]。
大量研究證明,人遺傳而來的硬體,比如神經系統的特性可以對人格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外向者追求刺激,是因為他們的網狀結構(調節喚醒或警覺性的大腦系統的一部分)不容易激活。為了獲得更高的皮層興奮和警覺性,外向者通過社會交往、聚會和其他活動獲得精神興奮性。與此相反,內向者可能更喜歡閱讀或安靜的活動,因為他們的皮層很容易激活,超過最佳的警覺性。
這種解釋已經不僅僅是猜想,而是得到了越來越多行為和生理研究結論的普遍支持。
當然,遺傳因素不能解釋一切,其餘的人格差異需要通過生活經驗和其他因素的差異來解釋。
六、生活、慾望、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弗洛伊德除了精神分析方法之外,還有一套著名的基礎人格理論,他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這三個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又相互衝突的系統組成。
本我是出生時就出現的驅力,包括生理需要、希望、慾望和衝動(尤其是性和攻擊性驅力)的來源。本我按照快樂原則來行事。
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是文化規則內化的心理系統,是由一套調節和控制我們的行為、思維和夢想的準則、內部標準和其他行為規範組成。它是懲惡揚善的理想化的我。
自我是通過與外部世界的接觸發展而來的,使我們能應對生活中的實際需求。自我按照現實原則行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三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相對強度(誰佔主導)決定了一個人的基本人格結構。動物、我、天使,三位一體爭奪掌控權。
這種純解釋的方法,邏輯自洽是可以做到的,也會讓人頻頻點頭(因為邏輯自洽有道理),聊聊天還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如果要照此分析一下馬先生或扎克伯格先生下一步會買誰家的股票,或者誰會先離婚,你也可以試試,反正我不敢。
人本主義的觀點
人本主義認為「自我實現傾向」是人格的重要因素。
著名人本主義理論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根據優先順序漸進排序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必須首先滿足,才有能力關注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最終完成自我實現。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是促進他的需求滿足,還是阻礙他的需求滿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些【環境-需求】的差異就是人格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簡單地說,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總是操心下一頓吃什麼,就沒工夫也沒能力去成為偉大的鋼琴家。
這種理論可以系統性地解釋一些人格現象,但我認為還是存在瑕疵,比如追求愛情和財產之間的先後順序,或者追求道德和成就之間的先後順序等等。只能據此來系統性地思考和解讀一個人,卻未必能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行為。
提個問題: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下一步是會追求道德完善,還是反過來追求美色和美味?
存在主義理論
存在主義理論則更現實一點,更硬一點。
他們認為人格是個體在生存和死亡的現實背景下不斷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這個理論框架認為人經常會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往往使用死亡、生存、焦慮、恐懼、麻木等內心體驗,以及人們為了應對這些感受而產生的防禦機制來解釋人格的形成原因。
我個人認為這個框架對人格形成的解釋,稍微有點深,有點虛,有點形而上得過當了。
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從個體如何思考日常生活情境和相應的行為反應這個角度來認識人格。
這一派的學者認為,當前情境和過去的學習經驗是行為的重要因素,強調人們如何感知環境,人們會考慮行為的目標和後果,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達到目標(Lewin,1951)[VII]。
社會認知理論和人格特質理論有過不小的爭論。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就提出過一系列質疑,認為人格特質不能很好地預測個體的行為,他的論文指出,特質和行為的平均相關只有0.3。這是因為,行為更多地是由情境因素來決定,情境因素的作用遠大於人格特質的影響作用。
從這開始,大量相關的研究成果紛紛出現。最終被大多數心理學家接受的觀點是,人格和情境信息對於準確預測行為都是必要的(Fleeson, 2004; Mischel, 2004)[VIII]。
有些強情境會導致不同人格出現相同行為,比如葬禮,災難;在平和的情境中,人格則起到了主導作用,比如考試是否作弊,天空中撒落鈔票是否會據為己有,等等。
其實,想要100%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導致一個人實施犯罪的條件,既包括先天的遺傳特質,也包括後天的境遇,以及犯罪當時的刺激源。一個人即使天生有基因缺陷,也未必就一定會實施犯罪;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犯罪就要被懲罰是非常強烈的情境規則,大家都能遵守這個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還是會有人突破規則的限制實施犯罪。
所以,預測行為不能只用人格特質一個指標,的確應該把人格特質和具體情境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即使這樣,所得到的結果也只是一個概率值,沒有辦法完全準確預測。
再聊江湖性格學
民間最流行的性格分析體系,比如星座、血型,以及某幾大類人格,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徵,即門檻低。
星座把人的人格分成基礎的12類。這12類人格的行為特徵有很多重合,邊界並不清晰。如果你說「我也是水瓶座,我為什麼特別守規矩?」,大師就又能引入更加複雜的理論體系,通過風象、水象、上升、下降等等,把12類變成近百類。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只需要記住類似「我是水瓶座,所以我特立獨行」這種大的行為特徵就好了,簡單好用。真聊深了,也沒什麼人愛聽,也沒什麼人較真兒,因為你永遠也說不服一個星座大師。
血型把人的人格分成基礎的4類,具體的特質也如星座一般,有強烈的差異,也有部分重合。因為人類的基礎血型就那麼幾種,四分法相當於把世界上人口的四分之一,或者說是你認識的人的四分之一納入到某個類別里,總會有重合的特點出現。所以,這種解釋是很討巧的,那麼多樣本才分成四類,這是在玩兒大概率啊!
至於那些不符合的差異?解釋的時候加點東西攪和攪和就行了,反正你解釋不過一個設法自圓其說的血型性格大師。
江湖上還有很多努力的學派,也都把人格分類,用簡單準確來吸引你的目光,用概率和複雜解釋來震懾你的認知,讓你相信或者放棄較真兒。這些民間的流行性格分析方法有著統一的特點,就是簡單,入門極其簡單,一聽就像那麼回事。
他們的討巧之處,還有一點,那就是多半是對過往的總結,而盡量減少對未來行為的預測,如果錯了,就當沒發生過悄悄忽略掉。很少見有重大時機的預測使用這些簡單分類的人格體系來進行預判,因為承擔不起責任。
所以,這種體系另有一個作用,就是充當豐富的聊資,簡單有力,一回溯過往經歷,大家便可以頻頻點頭:「嗯!還真是這樣。」
最後,我們舉個例子吧。
三國演義里,你覺得自己最像下面哪個人物:
A.曹操 B.張飛 C.諸葛亮 D.趙雲 E.貂蟬
我相信,此刻每個人都在心裡做了兩件事:首先默默選了個跟自己接近的答案;其次開始悄悄地「找依據」,也就是準備回答我的下一個問題,「你跟曹操哪裡相似?」
對,這就是我自創的三國性格學,上手特別容易!
不過你猜錯了。
我要問的是:「如果你是曹操,當初獻刀給董卓的時候,會不會就真動手了?」
來,預測一下你的行為。
恐怕,你的答案都會嚇自己一跳吧,嘿嘿。
既然人格的研究中量表佔了很重的分量,那麼在下一篇中,我們就聊一聊,心理學家是不是天天過著給人家做量表枯燥無聊的生活。有幾個很有趣的實驗,可以讓你重新燃起對心理學的興趣。
[I]Wilson, T.D.(2009). Know yourself.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384-389.
[II]Lilienfeld, S.O., Lynn, S.J., & Lohr, J.M.(Eds.). (2003).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III]Mehl, M.R., Vazire, S., Ramirez-Esparza, N., Slatcher, R. B., &Pennebaker, J.W. (2009). 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 Science, 317, 82.
[IV]John, O.P., & Srivastava, S.(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A. Pervin & O.P. John(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2nded., pp. 102-13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V]Loehlin, J.C. (1992).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VI]McGue, M., & Bouchard, T.J. (199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uman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1, 1-24.
[VII]Lewin, K. (1951).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total situation. In K. Lewin (Ed.),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pp. 791-843). New York: Harper & Row.
[VIII]Fleeson, W. (2004). Moving personality beyond the person-situation debate: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within-person variabil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83-87.
Mischel, W. (2004). Toward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the pers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 1-22.
TAG:姜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