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浪潮之巔》吳軍:關於新技術的商業化,東西更便宜最重要

《浪潮之巔》吳軍:關於新技術的商業化,東西更便宜最重要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道,不容錯過

━━━━━━

新技術帶來的商業巨變之下,什麼是應把握的不變?

文 | 孫然

過去一年,中國互聯網創投圈瞬息萬變,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無人零售、人工智慧到區塊鏈,新風口幾乎以三個月為周期湧現。人工智慧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共享經濟和區塊鏈重塑了商業社會的生產關係。變化牽引著焦慮感,人們談論中年危機,機器取代人類……

《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博士,2002年加入Google,是Google中日韓文搜索演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入騰訊任搜索業務副總裁,負責國家項目「新一代搜索引擎和瀏覽器」。曾先後出版《智能時代》、《數學之美》、《浪潮之巔》、《見識》等7本著作,如今在矽谷做前沿技術領域的早期投資,長期觀察智能化引起的商業變革。

就像2015年互聯網+給引發的線下物理世界線上化一樣,AI將給底層基礎設施引發的變革同樣把商業運轉的規則引向了拐點。

「(各行各業的)變化可能兩三年內發生,但很多時候沒輪到發生在自己身上,人們就不注意,一下到了自己身上,就覺得很迅猛,但是幾年前可能就有徵兆了。」90年代出現過一批下崗潮,當時吳軍遇到過一位從糧食局轉業開出租的司機,他驚訝對方為什麼放棄了「鐵飯碗」。對方說,「糧面(店)都沒了,糧食局幹什麼,整個部門都沒了就下崗了」。

「其實當糧店一家一家減少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徵兆,並不是一夜之間的。」吳軍告訴36氪。


36氪跟吳軍聊了聊新技術在智能時代的商業化,以下為核心內容,經36氪編輯略有刪節:

36氪: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人工智慧、IoT(物聯網)、無人貨架到區塊鏈,去年幾乎是三個月一個創投風口,相對於幾年前速度明顯加快了,你這怎麼看這種現象?

吳軍:我倒是覺得有一個老太太說的特別好,就是不管商場有人沒人,你告訴我東西是不是比以前便宜,這個最重要。別弄一個商場,東西比以前還貴了,就沒意思了。

IoT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是人工智慧是大腦,IoT是人的感官。無人貨架,有些時候是炒作。在美國有一些超市實際上是沒有售貨員的,用戶拿著商品自己掃,這也不是不得了的技術。

區塊鏈是一種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改進,它讓生產效率提高了。如何理解區塊鏈呢,比如企業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以前是僱傭關係,後來公司說,我分給你股票如何?公司估值漲了還可以賣,以後不給你發現金了。生產關係變了,你就從一個被僱傭者變成了主人。

36氪:如何用商業的本質判斷真偽風口?

吳軍:一個很關鍵的標準是,一項技術的發明真的讓市場變大了。舉個例子,蘋果早期的時候做出來一個操作系統,賣得比較貴,而微軟Windows,放PC機是比較便宜的,基本上便宜一半,老百姓就可以用了。以前使用計算機都是命令行的,大多數人無法記住那麼多命令,計算機就沒法進入千家萬戶。有了Windows系統以後,計算機成了一種操作很簡單的工具,所以才能把市場做大。

36氪:最近半年,哪項技術的商業化落地讓你感到很興奮?

吳軍:人臉識別技術很不錯,它解決了城市安全的問題,帶來了不少便利。像這種技術,確實是提升了效率。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會是幾千億的市場。再往前看,幾年前共享單車改變了城市,但另外一些技術顯然沒起來,比如VR和AR,現在依舊不成熟。接下來值得關注的是5G能不能把整個IoT帶起來,這將是很大的市場。另外用IT技術幫助醫療,現在慢慢的已經嘗到了一些甜頭,醫療是一個特大的市場,美國醫療佔到的GDP 20%。

36氪:Face ID其實給AI to C領域的商業化開了個頭,如果以後用戶的個人信息賬戶建立起來了,你覺得掌握數據和話語權的,會是產業鏈中的硬體製造商,還是軟體系統平台商?

吳軍:總體來講是掌握數據的,這沒得說。但是現在大家在思考一個問題,明明我的數據是我的,存在你們這了你們就掙了錢,我就沒有掙到錢。這個生產關係好像有點不太對。所以能不能通過區塊鏈來做,比如你可以驗證我的數據,使用我的數據,但是你看不了我全部的數據,這個數據還歸我,類似於共享數據變現的樣子。

大家對於個人數據隱私越來越看重,但使用數據其實有它的好處。比如滴滴在濟南做了個實驗,它用所有用戶的數據來規劃做城市智能交通,能節約30%的出行時間。這些數據拿來干正事是有很大的社會意義的。

36氪:中國的幾家巨頭科技公司,跟矽谷五大巨頭相比,在AI技術商業化的路徑上有哪些異同?

吳軍:美國的幾家公司路線也不同。單純就AI技術來講,其實Google大概比另外幾家高不少。亞馬遜這幾年趕超的不錯,微軟過去是最領先的,但是我認為微軟現任CEO更像一個職業經理人和「看門人」,而不是一個領袖,微軟還是靠現有的產品在掙錢。Facebook是一家偏產品型的公司,跟騰訊很像,基本上能對標。

中國的BAT里,百度是做人工智慧最早的,但是現在的策略還不清晰,無人駕駛汽車跟特斯拉的差距還很遠。阿里巴巴的風格是商業驅動,比較務實,把大數據、智能技術和雲計算等業務結合的比較好,接下來把這些東西忘金融上用,就可以看到成果。騰訊是一家產品驅動的公司,它控制了用戶的社交、通信和娛樂,在掌控一般人生活上極有影響力。三家公司各有側重。像科大訊飛這類技術型公司,技術做得很好,只是現在影響力還沒到那一步。

36氪:去年開始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有一個趨勢,即便主營業務不是技術驅動的公司,也開始強調自己是技術公司,或者在進行AI化轉型,這一批轉型跟幾年前的互聯網化轉型有可比性嗎?

吳軍:這一類事情會輪迴發生,就像六十年代所有公司都稱自己是電子公司,二三十年代所有公司都說自己是汽車公司一樣的道理。不過做AI,其實並不一定要真正開發最底層的AI技術,不一定什麼事都要從最底層做起,有些時候你是需要跟別人合作。比如百度的語音識別也做得不錯,但是花了很多精力,它也可以用科大訊飛的技術,或者參股,百度的關鍵是一定要把技術的場景運用好。而這點就是阿里和騰訊聰明的地方,很多技術不是自己的,但是用的很好。

36氪:你在美國觀察到的情況,哪些行業最先出現機器替代人工的徵兆?

吳軍:根據美國的數據,首當其衝是製造業,大約40%至60%多的比例(被替代)。隨著自動化設備的發展,有些製造業的細分行業在不到十年間就被機器替代了一半人力。

舉幾個行業的例子:比如複印機這類辦公設備,紙、筆都在電子化,被計算機取代。媒體,被所謂的新媒體取代,但新媒體又消化不了那麼多就業人數,所以有一半人又被機器取代。被替代最嚴重的是租賃行業,原先有實體的租賃店,現在很多都是在網上進行,比如影像租賃基本被100%的替代了。股票交易員被機器取代掉大概一半,在過去這是「金飯碗」。律師行業,低端的律師是要被取代的。

不過,醫療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雖說人工智慧開始看片子看病,但醫生依舊是緊缺資源,現在只是利用人工智慧軟體讓每個醫生提高效率,而不是被取代。特別是護士,供不應求,是人力最緊缺的行業,畢竟沒有人喜歡讓機器人服侍。

很有意思,也有對人工需求增長的行業,比如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體形的訓練師,私人教練。人在有了時間和金錢後,會投入更多精力去訓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拜騰招攬3高管並將完成B輪融資 造車新勢力進入「搶人搶錢」期
ofo拿到了阿里17.7億融資,曾拒不簽字的股東滴滴終於鬆口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