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軍:從底層技術到商業模式
口述 | 吳軍,豐元創投創始合伙人
整理 | 本刊記者 陳俊伶
編者按:
吳軍是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也是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著有《浪潮之巔》《數學之美》《見識》等暢銷書。這位長居矽谷,前沿科技、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專家,更為公眾熟悉的身份是前騰訊副總裁,現豐元創投創始合伙人。2018年3月,本刊記者專訪到吳軍博士,聊了聊底層技術那些事兒。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那麼未來會是什麼樣?
城市可能成為一個大機器,而手機或者智能汽車將是其中一個終端。物聯網將所有設備相聯,你是誰,你在哪兒,你在幹什麼,都將被一一記錄。你買的豬肉是哪個產地、哪頭豬身上的哪塊肉都能被跟蹤到……
未來,將會是一個更加智能的時代。而技術,作為這個時代的底層,既拉動著產業向前推進,又不斷自我更新迭代。人類的每一次進步,無不與之緊密相連。在這個技術浪潮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去認識新技術帶來的新趨勢?新技術如何與產業相結合,打破「變革找死,不變等死」的桎梏?
警惕新技術的認知偏差
從大數據、人工智慧到現在的區塊鏈,它們代表著未來趨勢。不同的是區塊鏈扮演的是生產關係角色,而大數據、人工智慧、lot更像是生產力。但人們對於這些新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偏差。
以人工智慧為例,很多人都習慣將它與人腦的智能相比較,其實兩者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並不是說計算機做一件事,跟人做得同樣好,就認為兩者有同等的智能,這是一個認知偏差。
還有一些對新技術的到來容易產生恐慌,一方面擔心技術成熟之後,對自身產生不良影響,比如機器取代了人類很多的工作。坦率來講,人工智慧確實會替代掉一些工作,但同時它也解放了我們;另一方面則擔心機器會不會反過來控制人。按我們現在研究和發展的人工智慧來看,暫時還做不到這一點。
對於區塊鏈技術,很多人只看到了在比特幣上的應用,其實它未來更大的應用,將會是在跟蹤以及解決分配問題上。
過去人與人之間交流,如果你想要驗證一件事,比如驗證我是誰,你必須得先拿到我的信息,然後才能驗證。但我需要在對你有足夠的信任之後,才會把信息提供給你。而區塊鏈把驗證和擁有這兩件事情分開了。你可以給向存在區塊鏈上的某一個人問一個問題,比如某種疾病是否有怎樣的癥狀,然後對方可以回答說,這個病人有該疾病的一些徵兆等,這並不需要得到病人的病例。這樣的技術不僅能跟蹤到信息,還能使我們感到放心。
在解決分配問題上,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更為公平。共享經濟這麼火,但目前市場上卻還沒有一種共享經濟,可以使得早期的客戶獲益。雖然滴滴和摩拜這種模式能夠給大家提供便宜的出行,客戶也獲益了,但他們都沒有從企業本身的發展過程中去獲益。滴滴能夠做起來,是因為早期有一批人裝了這個App,把這個網路循環了起來。但這一批人打車一公里該收多少錢還是多少錢,和第100萬個用戶沒有差別,因為這部分人的貢獻在過去沒法衡量。今天有了區塊鏈技術,我們就可以跟蹤到每一筆交易,然後去衡量他們過去的貢獻,以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去回饋。
既然可以跟蹤到這麼多信息,區塊鏈技術是否可以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用成本?到目前為止,還不能這樣認為。比如像政府網站公布的一些信息,對大眾而言,這是有信任基礎的,而且這個成本很難用技術的方式去度量。即使是在一個集中控制的系統里,區塊鏈也是去中心化的。它只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一種基於演算法的新信任方式。與其說它降低了信用成本,還不如說它對隱私的保護提供了一種手段。
今後還有這樣一個可能性,在一些2B的企業里,每一個產品都能去做跟蹤,比如風力發電機。過去,包括格力、美的,它們都不知道自己家的中央空調賣到哪去了、運營情況怎麼樣。現在它們只需要把感測器加進去,空調的整個運營情況就可以完全跟蹤到。像波音或者麥道的飛機,每個發動機差不多有一千個各種各樣的感測器,整個運行的狀態完全清楚。哪裡出現了問題,能通過感測器可以提前預警,不用等到發動機真的出了故障以後再來維修。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給豬穿上智能設備
30年前,如果我們說今後所有的產業都要用到計算機,可能會有人將信將疑。比如做化工產業的,他們會認為自身行業跟計算沒有關係,但今天所有的化工廠都在用計算機控制。
過去工廠生產的產品,企業主並不知道賣給了哪個終端用戶。產品從批發商到經銷商再到客戶,這中間雖然也有搜集數據,但最終購買的客戶是誰,以及客戶使用的情況怎麼樣,企業主並不知道。現在有了各種技術的合力,如區塊鏈、感測器技術、RFID射頻晶元等,整個商品的流程就可以跟蹤得很清楚,而且成本還很低。
既然技術這麼有市場,為什麼那些純粹做底層技術的公司不容易成功呢?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它們只埋頭做技術,而沒有主動去和產業相結合,去挖掘現有產業的痛點。
好的技術一定要能與產業匹配。我們投資人曾經去看了一家由兩個計算機專業的年輕人做的公司,很有意思—它給豬穿上了可穿戴設備。
豬農最害怕的就是豬瘟,而引發豬瘟的這種病毒傳播又很快,當你發現有豬倒下的時候,其他的豬也已經染病,所以一旦發生,整個養殖場上千頭豬都得殺掉。這家公司通過給豬穿上智能可穿戴設備,便可以監控這頭豬的飲食、體溫。然後再給每個豬欄安裝上信號燈,一旦哪個地方出現異常,這個豬的燈就會變紅,飼養員就會馬上將這一欄的豬都處理掉,避免傳染。
很多人認為,自己只有一個基礎技術又沒有數據,沒法和阿里、騰訊競爭,只有等著別人找上門。主動性缺失也是不容易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產業型企業家而言,自己去擁抱技術變革可能會有些難度,既費人力、物力,而且成功的幾率還很小。可以採取這兩種比較穩妥的方法:
一種是利用產業基金投資。一般來說,大企業都會有自己的產業基金,利用這個基金投資一些小的技術公司,也不需要佔據很多的股份。企業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來幫助自己看到周邊發生的變化,等這個技術成熟之後再使用或者併購。
另一種實際上就是合作。將有新技術需求的產業企業和正在尋求市場的技術型公司進行嫁接,達成合作,雙方各取所需,各取所長。
TAG:商業模式觀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