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年不想補課做作業的小孩,現在都後悔了

當年不想補課做作業的小孩,現在都後悔了

前段時間又有一個陳年舊詞被炒熱了,那就是「減負」,與之相關的是「減負令」,旨在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一項舉措」。

從上個世紀起,我國號稱史上最嚴的「減負令」一再出台,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卻越來越重。之外,「減負」的大風刮過,家長、學校、企業、甚至國家,牽扯進來的每一方似乎都成了受害者。

1、目前的減負是個什麼操作?

據《人民日報》追溯,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發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隨後又頒布了多項減負政策,但收效甚微。

直到2000年1月,一高中生因學業壓力過重殺死親母,2月,教育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切實把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下來」;十年後,《教育規劃綱要》把這一政策上升為了國家戰略。

到了2018年的今天,「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作業」、「五、六年級每天作業量不超過1小時」等硬性規定已經是小case了。

在我國大部分城市,許多小學下午三點半就放學了;個別城市的中小學生早上推遲上學、晚上還能提前睡覺——

「小學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9點,初中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做完,對剩下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不做。」

可就算做到這個地步,還是有不少的家長和學生抱怨不止,因為後者在學校減掉的「負擔」往往會被補習班和回家的被動努力找補回來,花錢買罪受,身心更加疲憊。

最近,通過對日本教育「減負」30年的始末分析,一些專業人士終於反應過來了:中國這半個世紀走過的路跟日本幾乎沒什麼區別。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想要成績好似乎都得上補習班

上個世紀60年代,國際上把前蘇聯發射出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功勞歸於高難度的數學教育,因此開始了世界範圍的理科學潮,日本也增加了高中數學的難度,然而很快被國內輿論冠以「填鴨式教育」的名頭展開批判。

「除了考試機器,我們國家就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嗎?」於是,日本走向另一個極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減負」運動。

從1980年起,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部門實施了一系列「寬鬆教育」的政策,大致包括縮減課本內容、減少規定學時、公立學校去重點化——比如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等。

就這麼寬鬆了30年,日本人發現出問題了!

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培養出了一批特有的「寬鬆世代」,同時還產生了一連串的副作用:

首先是青少年整體學力連年大幅下降。不僅在期間的國際評估里落後於中國韓國新加坡,還湧現了一代搞不清楚四則運算先後順序的大學生。某綜藝甚至惡搞了一期智力問答,藉以嘲笑「寬鬆世代」部分高中生對基本常識的無知。

其次,私立中學和校外私塾的迅速崛起。因為政策只能約束公立中學,但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減弱,只能通過私營辦學機構來滿足市場,而價格等方面的監管又落實不到位,導致各種社會問題。

最重要的是,說著給學生減負,但普通家庭校外的教育負擔反而增加了;過高的教育成本又間接促使了生育率的降低,中產家庭並不敢貿然多生孩子。

所以從2008年日本社會開始反思「寬鬆教育」,一直到2016年8月,日本教育主管部門宣布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

在盲目給中小學生減負的路上,日本(還算)及時地回頭了,中國呢?

這項浩大的社會實驗是不是也能對我們有一絲啟發:素質教育固然重要,但對學生基礎知識足夠多的傳授,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

截圖出自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

2、正在造成什麼樣的局面?

這麼多年來,我們國家也面臨著「減負令」帶來的頗有爭議的後果,可以跟「寬鬆教育」政策下的日本社會一一對應:

其一,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好的十項全能,差的初中都考不上,「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可能變為老師的一句大實話。

舉個極端的例子,中國人的數學好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獲得了1989年到2014年中的19次冠軍,然而從2015年開始,中國已經破天荒地連續3年無緣冠軍了。

其二,學校老師的壓力「小」了,各種課外補習班卻賺大了。學校之外的補習已經成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市場需求太大,屢禁不絕。

至2016年,中國在教育行政部門登記註冊的民辦教育機構有1.95萬所,此外,還有培訓機構在工商、勞動等行政部門進行登記註冊,培訓機構總數約為20萬家。上課外輔導班的學生達1.37億人次。

另據北京大學教育財政所2017年的最新調查,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外補習總參與率為47.2%。(via.澎湃新聞)

其三,補習班的業務紅火也直接導致了普通家庭的教育負擔劇增,生育意願下降。

去年底,新浪教育發布了《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稱【教育支出】已經佔到了中國家庭所有支出的20%以上,其中孩子在上大學以前的12年里,【課外輔導費】已經超過了學費和生活費,成為第一大支出。

以前的課外輔導班以培養興趣為主,是讓學生在學業外找到一項特長,比如鋼琴舞蹈繪畫;現在的課外輔導班多是補習班,因為減負後學校的基礎課程太簡單,課本內容學得好只是相對的,不代表絕對意義上對基礎知識有足夠掌握。

不管收入在一定範圍內的高低,所有家庭面對孩子不菲的教育成本都呈現出一致的焦慮感,別說二胎了,部分未育人群連頭胎都不想生。

最新恐育教材:中產階級集體陷入教育競賽

以上三點說大可大,說小可小,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更令人恐慌的其實是:減負後教育公平遭遇衝擊,經濟基礎或可決定孩子未來。

這基於一個社會共識——公立學校教育水平越高,學生在學校呆的時間越長,他們總體上接受的教育就越平等。

以前在公立學校,早晚自習月月考,老師嚴格、沒時間玩,題海戰術讓所有智商正常的學生都有可能考上好中學、好大學;

現在減負了,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場」,減少學校負責的時間和內容,把教育學生的責任從學校轉移到了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又遺留給了企業,這樣一來,其中可以操作的利益空間就被人為放大了。

以「三點半難題」為例。

同樣是孩子下午三點半放學,家庭優渥的父母可以一方不工作、專職照看孩子,也可以請保姆幫忙接送;

可以另外花錢把孩子送進課外補習班,學習才藝、開闊視野,也可以什麼都不強求,真的讓孩子快樂學習、輕鬆學習——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和社會關係足夠負擔起孩子「沒那麼優秀」的未來。

而對於那些普通家庭來說,父母雙職工,這個點還在上班,中途去接孩子不切實際,丟給補習班又耗費財力,更不能完全寄希望於單位的託管項目,似乎怎麼選都有後顧之憂。

條件更為拮据的農村家庭倒是不用面臨劇增的教育成本,因為所處地區的偏遠程度決定了課外輔導資源的稀缺,985、211的相對門檻越來越高,只能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

陰謀論稱,不怕比你條件好的人比你還努力,怕的是你沒機會跟他們一起努力。未來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殘酷,這一代年輕人掉進了減負陷阱,依靠低質量、低成本的公共教育成長起來,最後可能連競技的入場券都拿不到。

不少網友認為,「減負」本質上是一種「劫貧濟富」

3、怎樣才是合理的減負?

最初,人們覺得這事兒太簡單了,不就是孩子通宵達旦地學習太累了,讓他們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今天少學點東西嗎?但在之後的實踐中才發現,「減負」本身的界定就很模糊,在當前的情勢下根本行不通。

表面上學生少學、少考、少作業,但是中高考不變,名校數量不變,學生面對的競爭壓力不變反增,家長一旦認清了現實——看似寬鬆的競爭中勢必有人通過私下學習的方式「搶跑」、「作弊」,就只會做出給孩子和自己一起「增負」的「理性選擇」。

這是教育領域的「劇場效應」和「囚徒困境」,是家長被孩子未來綁架時的真實寫照,也是當下減負工作流於形式的主要原因。

時代在發展,知識總量以指數的形式爆炸,長遠來看,基礎教育需要承載的內容只可能更多、更豐富,沒有反過來減少的道理,所以目前的「減負」更像是一個人云亦云的偽命題,合理減少學生的競爭負擔才有可能提升國民幸福度。

顯然,這樣的減負需要整個社會的通力合作,學校、家長、企業、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首先是學校對減負的態度,不抵觸、不敷衍、不軟弱。

一所真正關心學生前途的學校應該多思考、多探索,如何結合學校特點和教育部規定,改革教學方式;把自己放在較為平等的地位,與各界聲音理性探討,而不是對上級簡單地盲從,對學生一味地限制。

其次是家長,不要對孩子過於苛求,更不要把責任都扔給老師。從古至今,學校、學生、家長的利益就是一致的,如果父母在該自己承擔的責任範圍內抱怨心力交瘁,彷彿校方是在剝削家庭,那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企業在有餘力的情況下也應該考慮,是否可以承擔起一部分社會責任,為職工子女的託管、就學謀取應有的待遇,拒絕福利泡沫。

80後之痛:小時候跟作業死磕,長大了被小孩的作業磕死

政府要做的更是老生常談:統一併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平等的教學機會。

減少競爭負擔的根本應該是「開源」,多開辦新的好學校,而不是著力劃分/建設已有的重點學校,目前社會對後一項舉措的熱衷,只會製造學校、師資之間的差距,阻礙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遺憾的是,許多政策都被超速執行,沒有理性商量的餘地,「上面要求1,中間自動領會成2,下面做的時候直接奔著10去」。像中小學教育這種本該在實踐討論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問題,都一刀切了。

強制所有學生減少校內課業,這導致了兩個問題:

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說,貧民子弟的經濟狀況本就捉襟見肘,想要頭懸樑錐刺股、靠狀元光環走出山溝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而那些學有餘力、世俗意義里的天才又感到「吃不飽」,因為課業減少,不得不去課外補習班,卻有可能面臨沒有補習渠道的狀況。

上個月底,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新的「減負令」,重申要解決「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的問題,把矛頭對準了校外培訓機構;幾乎同時,教育部又給學校發了一個《十項禁止》的通知,包括: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

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等等。

緊接著,全國舉辦最早、背景最權威的數學競賽——「華羅庚金杯數學邀請賽」發布通知,今年的華杯決賽暫緩舉行。

網友們這時候回過神來,開始拷問所謂「減負」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里,至少有5%智力拔群,把他們培養成才是對社會、甚至全人類的極大貢獻,不通過選拔的方式識別出來,再讓其學習高難度的知識,不就白白浪費天賦,泯然眾人了嗎?」

不讓孩子接觸高難度的知識,怎麼選拔天才呢?

4、什麼時候學習成了一種負擔?

前面說了,「減負」不是一個新鮮詞,第一批聽到「減負」的小學生,現在他們的孫子估計都該上學了。

當時的報紙、電視上都在談論「素質教育」,說中國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沒有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因為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育出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無法成為各方面均衡發展的國際型人才。

而國外的學生呢,都是輕鬆學習、快樂學習,在趣味遊戲中激發創造性思維,不寫作業不考試,最後還都能上好大學,成就斐然,所以人家是發達國家。

可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著名記者愛德華·休慕斯曾在他的調查報告《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麼煉成的》中,紀錄了一個高三女生與魔鬼數字「4」奮戰的一天:睡4個小時,喝4杯咖啡,得4.0的GPA。

她所在的這所公立中學只是美國青少年教育的一個縮影,也被國內稱為「美式衡中」。事實上,在美國能讀上常青藤的學生,下半夜才睡覺是家常便飯,其辛苦程度絕不亞於我們國家的絕大部分高中生。

望眼全世界,精英的成長無外乎兩點:比同齡人付出更多;能更好地約束管理自己。

從前面日本的案例也能發現,創造出經濟文化奇蹟的,正是經歷了國內高強度教育的幾代人:帶動日本工業走向巔峰的,是他們;被世界驚嘆匠人精神的,是他們;在國際上拿諾貝爾獎的,也是他們。誰說他們沒有創造力?

反而是開始「寬鬆教育」後,日本新一代年輕人的學習慾望和競爭能力大幅下降。

截圖出自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

在我們國家,號召「減負」常用的理由是,要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然而,學習什麼時候竟成了負擔呢?多少人已經或者希望靠學習改變命運,現在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壓榨,恐怕過於狹隘了。

本來知識量就在爆炸性增長,怎麼可能減少教授量?

究其根本,學生的「負擔」不在於要學的知識多,而是重複勞動心累神煩,外界誘惑下自制力有限,以及父母在當前獨生子女居多、卻沒有單獨養老保障的環境下,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孩子本身的看法呢?周杰倫的歌詞可能有一定代表性——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我卻在學畫畫對著鋼琴說話/別人在玩遊戲我卻靠在牆壁背我的abc

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

是啊,就連那個年少時看不起中高考的韓寒,都在去年反思了自己當年的想法在現在這個年代是多麼的「愚蠢」。

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本身就分配不均,大城市、重點學校的學生早已在起點上甩開小鄉鎮、普通學校的學生好遠。普通家庭的起點本身就低,再不相信「勤能補拙」,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怎麼跟他們同場競技?

幾十年前就有專家預測,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工作時間將會大大縮短,他們絕對想不到跑車都能上天的2018年,最前衛的工作領域裡還有996、997的工作制,學習同理。

不怪家長貪心,是這個時代還沒有準備好讓孩子減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爸媽給我起名字的時候,腦子都進了什麼水?
我想光明正大過個婦女節,怎麼就這麼難?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