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融資租賃行業資本價值
文章來源
本文整理自上海掌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CEO何彬於2018年3月28日在國軒高科主辦的「新能源產業暨金融創新論壇」上所作題為《信息化與融資租賃行業資本價值》的演講。
隨著信息化熱潮的來臨,金融科技一時成為當下的熱點。作為融資租賃從業者的我們,不禁在思考,金融科技與融資租賃有何關係,是否有擦出火花的可能?那麼我們就來探討探討這個話題。
在與同行交流中,市場碰到這樣一個問題:融資租賃公司在做頂層設計、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幾個核心問題的約束。下面我們逐個問題來剖析。
1
資本約束
融資租賃是一個類金融行業,對資本消耗大,如果資本金不充足,業務開展上肯定會面臨諸多障礙。即使對於股東資金充足的租賃公司來說,資本約束也尤為明顯。這並非股東沒有資金,而是重資本行業的ROE水平會讓股東在「是否持續增資」的問題上陷入糾結。
如今經營狀況良好、又具備一定規模的融資租賃公司,ROE基本處於8%~15%這個區間。ROE達到15%已經是相當高的水平了,且這種量級的ROE還是在充分利用財務槓桿的前提下實現的。當然,仍有個別公司可能做到20%或以上,但這是鳳毛麟角,極為少見。
在資本市場,資本約束帶來的公司估值問題更加明顯。
舉個栗子,香港上市的融資租賃公司估值基本處於一點幾倍的PB甚至凈資產上下。除非股東投資租賃公司的初衷本就不是主要從金融上賺錢,而是用金融來獲客然後賺產業的錢,否則股東會思考,同樣是股權投資,為什麼自己的股權投資在二級市場溢價這麼低,如果純粹從財務回報的角度出發,是否要對租賃公司持續增資呢?
由此可見,如果突破不了資本約束,那麼融資租賃公司的市場估值就是用PB來計算的。這也是現在PE/VC在融資租賃行業不活躍的原因之一。易鑫IPO時特彆強調自己是新零售公司,而非是一家傳統的融資租賃公司。(雖然從股價上來看,目前市場還是按照傳統融資租賃公司給它估值)。
2
人力約束
融資租賃行業內的管理層都在感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人才卻更加難尋。
的確,如果我們走的仍是租賃行業標杆企業的路線,人力成本會更高,因為此種模式對人才的綜合要求更高:科班出身,財務基礎紮實,既要會做營銷滿足客戶,還要會做盡調、判斷風險。
因此對已成規模的公司而言,很多時候是在高毛利和高費用之間做選擇。要麼人力更輕,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低毛利的大項目。雖然毛利相對較低,但運營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也低。要麼人力更重,不但做大項目,也做更加下沉的中小客戶,甚至是小B或者零售。這樣高毛利的同時,運營成本也更高。
3
管理半徑約束
管理半徑約束在某些程度上和人力約束是有關聯的。如果公司的擴張是線性的人力疊加,那麼當人力多了以後,管理難度會顯著增加,公司整體運營效率也會直線下降。隨著公司發展,外部相關方也會增加,同樣會增加管理壓力。
人力約束和管理半徑約束在事實上制約了融資租賃公司的資本價值爆發。這與一些其他行業,如互聯網公司的對比就很明顯。
一個公司的知識積累和核心資源積累如果未能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沉澱下來,那麼它大概率是很難突破管理半徑約束。除非做頂層設計的高層有較高水平,能通過體系化設計將運營標準化程度提高,從而將核心資金積累在公司內而非員工身上,繼而降低對大量人員的高度依賴,並形成競爭壁壘。如若不然,在資本約束和人力/管理半徑約束雙重作用下,公司成長邊界則很難突破。
4
業務差異化
金融監管強化、市場資金收緊、融資成本上升,融資租賃行業面臨著資產再融資的困難。
但實質上,對大多數融資租賃公司而言,資金問題最終根源還是資產的問題。資金標準化程度相對更高,且資金市場對同一類資產的認知相對來講更容易趨同,填滿窪地的速度也更快。而資產本身的差異則需要相對更長期限的積澱,而且前提是有清晰的市場定位、戰略規劃和落地執行力。資金的優勢更可能贏家通吃,但資產未必。
一個公司究竟做什麼業務,一方面取決於資源稟賦。錢也是一種資源,一些公司股東背景好、融資能力強、資金成本低,那麼做類信貸業務也無妨。在國內這樣銀行一家獨大的金融市場,銀行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做得很好,市場的確需要一些其他機構來填補銀行未能滿足的那部分市場需求,這是客觀需求。
因此只要有條件,完全做類信貸業務也是合理的。當然,對大多數融資租賃公司而言,自身的條件並非都如大型金租這樣優越,並不適合完全做類信貸業務。
因此在另一方面,融資租賃公司需要結合市場趨勢和自身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細分市場。
在做細分市場深耕的過程中,需做好開展業務和做風控的成本平衡。舉例而言,我們認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租賃業務是一個適合深耕的領域,但大多數人聽到中小微企業的第一反應是高風險、不透明。其實,這裡有一個認知上的誤解。
另外,我們說的中小微企業租賃業務指的是單筆50萬-500萬的市場。銀行等金融機構所說單筆放款1000萬-3000萬的民營企業,其實已經算是標準的中型企業了。
在民營企業市場,規模最大的那部分企業,很多都已經上市或者發過債,信息相對透明,且規模大,抗風險能力相對強。規模小的那批,全國有上千萬家,老闆一輩子就干這一個行當,除了這個,其他的也不太懂。並且將其做成一個穩定的生意,雖賺不了大錢,但較為穩定,也很專註。相對危險的是中間級,規模較大,卻不是太大,也不是大到不能倒,賺了錢,又想著要多元化,名下公司多個,資金來往也不透明。
事實上,做50萬-500萬的中小微企業,風險相對來講是可控的,企業本身也不複雜。但為何大多數金融機構不做,或者想做又做不起來?
其實,大家面臨的是產出比失衡的問題。
商業上,若要不計成本的做一件事,便一定能做。就類似要把一家中小微企業的風險看透,肯定能做到,只是問題在於要花多少時間和資源去實現這個目標?這類業務對效率要求很高,但單筆業務收入又有限,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成本里,既操作好業務又控制好風險,這才是真正的專業價值所在。這也是此類公司需要打造標準化運營體系、信息化系統的價值所在。
那如何打造標準化運營體系、信息化系統呢?在此話題之前,大家先預覽以下的融資租賃行業服務生態圈。
融資租賃行業的服務業態圈跟很多其他行業相比,有其特殊性,這也是行業的重運營屬性的一個原因。同時,從底層的商業邏輯上來看,融資租賃行業與其他很多行業又是類似的,尤其是與其他的金融服務領域。如此重運營的服務生態系統,強化了信息化系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金融信息化智能化浪潮
一
我們把視角放寬一些,會看到一股金融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已經來到。
在消費金融行業,以數據和演算法驅動的線上業務全流程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從資產端的獲客、徵信、風控、資金投放,到資金端的對接,已高度標準化和信息化,即「智能金融」或「智慧金融」已開始逐漸成為現實。
消費金融的智能化普及快,是因為其資產端的共性強,同時數量眾多且分散,投入產出比對標準化的要求也最高,而且消費金融領域的徵信數據採集和提供相對成熟。既有技術成熟和外部商業要素基礎,又有強烈市場需求。
而對比傳統意義上的C端消費金融更靠近B端一步的領域,即小微企業主或個體工商戶的市場,單筆放款1萬-50萬的量級,最近兩三年也在快速發展。
一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在這個市場通過資產端與B2B平台、B2C平台對接批量獲客。在平台的信息流基礎上結合外部第三方徵信數據,打造出了相對標準的金融產品線,同時在資金端線上對接金融機構,成為金融機構的批量資產導入和風控服務商。
下一步,可能金融信息化的浪潮就會加大對50萬-500萬這個量級的B端客戶進行滲透和重塑。當然,傳統意義上的大企業信貸業務,在時間進程上可能是最靠後面的,因為這類客戶群體以及業務本身的個性更強、共性更弱,對線下營銷的倚重也更明顯。
在這股浪潮之中,信息化和智能化起到的主要作用和上文提及的三個約束問題及差異化是密切相關的,即突破資本約束、人力約束、管理半徑約束,並通過細分市場選擇和深耕實現業務差異化。
我們的願景目標
在一條天花板夠高的賽道,搭建一套標準化、可複製的基礎設施,協助行業突破成長邊界。如果能達此願景,哪怕是一定程度上做到,相信資本市場對融資租賃行業是會進行價值重估的。
TAG:北極貝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