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周作人誰更懂喝茶?
人與自然
周一至周五,和你一起,記錄美好
關注
話茶
國人喜歡喝茶,
今人如此,古人更是如此
普通市民喜歡,商賈巨富也喜歡
皇室貴族喜歡,凡夫俗子也喜歡
尤其文人騷客,茶不僅是茶
更是許多文思、情感的載體
所以,自古茶常出現於文人作品間
遠的不說,近代周氏兄弟都談過喝茶
(魯迅和周作人)
只是,兩人對喝茶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那麼兩者究竟誰更懂喝茶?
魯迅在《喝茶》一文中說: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麼「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但在老農,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周作人同樣有《喝茶》一文,他在文中說道: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從兩人的文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魯迅還是周作人,都認為好茶需要平心靜氣的慢」品「,只是兩人對這「品」卻有很不同的觀點。
魯迅在文中接著說:
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周作人則在下文中寫道: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
魯迅覺得「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周作人卻覺得「偶然的片刻優遊亦正亦斷不可少。」
其實這與二人處世原則有很大關係。讀過魯迅文章的人,都能很快發現魯迅作文的風格是犀利,如尖刀、似匕首,充滿了對敵人的嬉笑怒罵,這和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處世態度是相統一的。在他肩上扛著太多民族大義,國恨家仇因此會覺得「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反觀周作人,他的文章雖也不乏一些犀利之作,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那和平沖淡的散文,不故作高深地議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無論談事、談人、談政治、談文藝……都象同友人拉家常,敘舊情。這也正是他的處世態度,所以他才會說「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上來,若非要討論魯迅和周作人誰更懂茶,恐怕很難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但若討論魯迅與周作人對「品茶」的態度哪個更值得學習,則可以給出一個答案:那便是周作人。
從時代的角度來說,當今已非魯迅那個家仇國恨壓身的時代,時代允許我們靜下心來,慢品清茶一壺。
從自身的角度而言,周作人所說也恰到好處,喝茶之後,個人忙碌,為名也行,為利也罷,但求能在喝茶之時,拋卻功名利祿,放下世間瑣事,與二三好友一起,慢飲一壺好茶!
這個過程中,二三知己十分重要,因為只有知己才能暢所欲言。
而更重要的是,有一壺值得慢慢品,經得起細細飲的好茶!
在這兒,我們為您精選里一款來自雲南的好茶:
古樹龍珠—— 西市金珠(熟茶)
三兩錢茶葉,四五兩清水,
兌上個情投意合,水乳交融。
清風徐徐,好友成群,
舞文弄墨,甚是風雅。
※盤點一下紅茶的種類,快來看看吧
※茶不好喝,可能是你沒用對茶壺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