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歐洲科技困境,該如何突圍
在近代,歐洲誕生了許多改變世界的發明,包括印刷機、顯微鏡、汽車、自行車以及蒸汽機等。但是當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改變世界似乎跟歐洲沒什麼大的關係了。在全球對未來科技的這場爭奪中,歐洲已經有了落後的風險。
目前談論最多的互聯網、人工智慧和5G,有兩種趨勢應該讓歐洲人擔憂。首先是這些領域完全由美國和中國公司主導,歐洲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存在感。其次是快速整合,創造寡頭壟斷的工業巨無霸,這方面歐洲的併購活動相比中美體量太小。
歐洲獨角獸公司分布
歐洲也有獨角獸,如瑞典的Spotify,英國的Asos,德國的Zalando和Rocket Internet。但是他們還沒有成為不可或缺的互聯網平台。他們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但沒有一個是谷歌或亞馬遜。在美國,三大上市互聯網公司的價值是1.3萬億美元。在亞洲,5830億美元。在非洲(是的,非洲)是760億美元。然而,在歐洲,包括俄羅斯Yandex在內的頂級互聯網公司價值200億美元。據CB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有176個獨角獸,其中101個位於美國,52個位於亞洲,19個位於歐洲。
歐洲頂尖大學分布
歐洲擁有一流的高等學府,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相當高的寬頻普及率以及龐大的人口數量。究竟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不是歐洲形成了這種創新氛圍,從而湧現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公司?
接下來讓我們抽絲剝繭,深度分析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原因。
歐盟內部文化差異
中國人口總數13億,歐盟人口5億,美國3億。雖然歐盟人口總數不佔劣勢,但是歐盟27個國家(除英國),有24種官方語言。這種文化、社會的差異性對其發展有很大限制。這對於立志搶奪歐盟市場的企業提出了極大挑戰。如果想進入新的地區,歐盟內部企業需要比只需一種語言和法規的中美企業花費更大成本。
歐盟各國研發投入佔GDP百分比
研發投入小
再看研發費用,2012年中國將其1.98%的GDP用於研發,已經超過歐盟28個成員國(包括英國)1.96%的總體比例。中國的研發投入還在逐年增長,但歐盟卻停滯不前。比如羅馬尼亞,科研支出低於16億美元,或僅佔GDP的0.4%,其中大部分還是由政府提供的。此外不靈活的勞動法規(如法國或德國的勞工法規)正在嚇跑風險投資家,導致歐洲整體的投資量很小。
文化傳統保守
歐洲和美國有截然不同的對待失敗的態度。「快速失敗,常常失敗」是矽谷的口頭禪。在歐洲,創業失敗所帶來的恥辱感遠超美國。同時歐洲的破產法更具懲罰性。歐洲文化中的保守以及不願改變的心態正在蠶食大眾創新的激情。
嚴厲的法規監管
缺少科技明星
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通過自己冒險、有創造性的想法,建立改變世界的企業,同時也使他們成為創業創新的科技領袖。這種領袖示範效應,歐洲缺乏。
人才流失
有能力的工程師、有天賦的設計師的夢想之地是矽谷。雖然現在歐洲每個國家都號稱有「歐洲的矽谷」,比如荷蘭埃因霍溫的高技術園區,但跟矽谷比起來更像是一個不成功的仿製品。最優秀的人才肯定想去能真正改變世界的企業,將創造力最大程度的釋放,矽谷就是這樣的天堂。偉大的公司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也會選擇偉大的公司。
但幸運的是,我們已經看出歐洲做出改變的決心。
做出改變 法國先行
自Macron就職以來,法國一直在表明在科技方面的雄心壯志。本周將公布一項計劃,也就是在國會議員同時也是菲爾茲獎(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Cedric Villani的指導下,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擴展的資助和支持。
總統辦公室承諾,將於周四公布的AI戰略計劃將顯示出法國投資的體量「與韓國或芬蘭相當」,並將從總預算和現有創新基金中抽取資金,用以幫助該國的科技生態系統。愛麗舍宮周一對記者說,在數字化和互聯網革新方面法國已經錯過了太多,但試圖在AI上發揮重大作用。
作為科技愛好者,馬克龍正意識到歐洲面臨的貿易威脅和技術挑戰。這位40歲的領導人在1月份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對中國的訪問,目睹了這位亞洲巨人的技術進步。訪問結束時,他說,歐盟需要「快速行動」。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雄獅的蘇醒。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