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四十歲辭工,守護最後一脈皇家弓箭鋪

他四十歲辭工,守護最後一脈皇家弓箭鋪

新浪文化傾情打造【大國匠人】項目

【大國匠人·手藝物語】+【大國匠人·遇見非遺】

--技藝雕琢時光之影--還原匠人最初模樣--

--人與技藝日日相依--傳遞暖心匠人精神--

對話系列

▲用流量也值得看的短視頻

楊福喜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第十代傳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辭工守護三百年傳統技藝

聚元號始創於康熙末年至今已近三百年

聚元號傳承到楊福喜已經是第十代。 「我其實應該怎麼說呢,我這人有點桀驁不馴,上學的時候不是個好學生,上班的時候不是個好工人,說白了就是比較抗上,不願意讓任何人領導我,這樣的話,在哪兒工作也都覺得不爽吧。

後來就琢磨我能幹點什麼呢,就干一個沒人能管得了我的工作,想來想去,只有我們家這個老手藝,而且我本身也喜歡這個手藝活,從小就喜歡做木工活,做傢具,做得很多。

到了1998年,我把工作給辭了,跟著我父親,正式開始做弓箭。因為那時候看到我父親也快七十歲了,而且身體不是很好,所以說我也很著急,要把這個技術學到。」

1998年,楊福喜辭去了原來的工作,正式跟隨父親學習製作中國傳統弓箭,到現在已近二十年。

楊福喜怕這手藝失傳,所以十分努力的學習技藝。在他的技藝漸入佳境的時候,趕上了國家保護非遺的政策。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時候,也是得到了國家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

一張完美的弓來之不易

傳統弓箭全名叫「筋角木反曲複合弓」

傳統弓箭全名稱叫「筋角木反曲複合弓」。筋角木有幾種必須用的原材料,比如牛筋。牛筋起到韌性作用,沒有牛筋一張弓就無法完成。牛角起到彈性作用,如果沒有牛角,弓的彈性就很差。木頭是指弓的胎子,竹胎、木胎,還有木質的弓梢。

「反曲」意思有很明確了,弓在製作時,弓胎需要反方向用力的,以最大程度發揮它的彈性,這也是中國傳統弓箭的一個特點。

所以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很多難得的原材料以及很高的技藝,還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製作出一張完美的弓。

吳宇森上門求「弓」

「聚元號」名聲越來越大,各界名人前來訂製弓箭

吳宇森曾在拍攝《赤壁》時帶著圖紙來向楊福喜訂製500套弓箭。楊福喜看過後發現圖紙上的弓箭根本就不是中國傳統弓箭的樣子。

在楊福喜的堅持下,吳宇森最後放棄了原來的圖紙,由楊福喜為劇組設計製作了一張弓、一個汗弩、一個連弩,再讓道具照葫蘆畫瓢進行批量製作。

楊福喜表示「現在不少影視劇拍出來的弓箭使用方法都是錯誤的,這對年輕人了解正確的弓箭技藝有很大的影響。」

制弓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在楊福喜心中並沒有最滿意,只有比較滿意的作品。

「一張弓成與敗,做完之後這張弓到底能到什麼程度,沒有一個師傅能夠在這張弓沒做的時候就有預期,沒有,都是做著看。它的魅力就在這兒。」

楊福喜曾經用白牛角做過一張弓,十分喜愛,最終賣給了一個軍人。

因為十分喜愛這張弓且這是跟父親一起製作的最後一張弓,楊福喜本想永久珍藏不想賣。而且弓本身具有不可複製性,首先牛角可遇不可求,有可能1000隻牛角中只能發現一隻或者兩隻白牛角,非常難得。

另外工藝方面,力量、技藝都是可以說是很難再見到那麼好的弓了。但是求購者十分執著,加上按規矩來說,凡是在屋裡擺放的弓都是可以出售的,而且在交談過程中,楊福喜發現這位朋友是一個心思非常縝密的一個人,很懂弓也愛弓,這張弓到了他的手裡不會被糟蹋,最終「忍痛」賣了這張最喜愛的弓。

傳世百年的家傳弓箭

聚元號一百周年特製的紀念弓

楊福喜家裡有一張道光三年為聚元號一百周年特製的紀念弓,至今已兩百年,仍然可以用。在道光三年之前,弓箭鋪位於在故宮西華門,隸屬於造辦處,是造辦處下屬的一個弓作。

道光三年以後,由於國庫空虛,且開始大量引進火器,弓箭在戰爭中的用途也越來越少,所以弓箭行的藝人被遷出故宮,搬到東四弓箭大院里,待遇也大不如前。

當時的老掌柜自己做了這張紀念弓。老掌柜曾撂下話來,說這張弓不管到什麼時候,不管給多少錢都不能賣,要永遠留在店裡。直到現在楊福喜仍遵循著老掌柜的祖訓,將這張弓完好的保留。

數以萬計的箭簇種類

中國的箭簇種類非常多

存世量比較大的箭簇大概就有一千來種,如果要把所有的箭簇都收集到一起的話,會有一萬種之多。不同的箭簇有不同的功用。比如戰爭專門有戰爭用的箭簇,打獵有打獵的箭簇。

就戰爭來說,國家軍隊和賊兵用的箭簇就有很大區別。被大眾熟知的梁山好漢、瓦崗寨他們都喜歡用三棱、四棱的,叫透甲錐。

透甲錐威力很大,可以將軟甲射透。打獵的時候,也會依據獵物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箭簇。比如狗熊和兔子,所用的箭簇就是不同的。

扳指套、鎮屋弓,小物件里說法多

扳指套是過去滿族人是否懂得射箭的標誌物

過去滿族人出來腰上都掛著,扇套、筆套、扳指套。如果一個人腰上掛著扳指套,說明他懂得射箭,可以切磋交流射箭的技藝。如果一個人的腰上沒有掛著扳指套,就說明這個人是文人,並不懂得射箭。

「鎮屋弓」是鎮宅用的,在過去的滿族家庭,一般生了男孩都要做一個掛在床頭。

另外,在過去,家裡面有人老有病,或者做買賣老不掙錢,都願意請這麼一個「鎮屋弓」擺在家裡面鎮一鎮。做「鎮屋弓」有一個規矩——不能隨便做。有人到家裡提出來要這個東西才做,沒有人要的時候不做。

當年講究請「鎮屋弓」,而且有一個規矩,就是買一般的弓箭可以講價但是「鎮屋弓」不講價,但同檔次的弓,「鎮屋弓」不能高過同檔大弓的價錢。(同檔大弓即竹弓,只有竹子,沒有牛角和牛筋)

弩並非「諸葛連弩」

現在很多將弩稱為「諸葛連弩」,這實際是一個誤區

事實上弩的出現比諸葛亮早三百多年,只是在諸葛亮之前沒有人把它用於戰爭。最初弩是一種半農具,半武器性質的用於看家護院的武器。

諸葛亮第一次將弩用於戰爭,後來很多人認為它是諸葛連弩,實際上它比諸葛亮早三百多年。雖然弩不是「諸葛連弩」但「半支箭」是諸葛亮的原創。

「半支箭」比整支的箭要短一半,這是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後想到的。諸葛亮想到「我今天能借來他的借,那保不齊什麼時候他能借了我的箭,他能打我。

他說我能撿到他的箭去打他,讓他撿到我的沒有用」。聰明如諸葛亮想出在弓上放一個裝置,射出半支箭,敵人撿到這半支箭也沒有用。

傳承不應「一條腿走路」

傳承不僅僅是是技藝的傳承,還有射藝的傳承

楊福喜認為現在製作弓箭的技藝的傳承已經沒問題了,他的兒子和徒弟們都已經做的很好。但與此同時射藝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現在全國開了很多射箭館,但都用著現代的弓、現代的射法,幾乎所有的場館都講地中海式。楊福喜希望能夠有一個屬於中國的傳統射藝館,館內能夠完全按照傳統方式射箭,能夠培養青少年傳統的射藝。

5分鐘讓你了解中國僅剩一家的皇家弓箭製作技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拾物 的精彩文章:

他是孔子嫡傳,卻用40年堅守傳承了曹氏風箏

TAG:文化拾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