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中美貿易戰同時,還有一場歐俄外交戰!
原標題:巧了,中美貿易戰同時,還有一場歐俄外交戰!
這兩天與中國有關的大事有點多,人們注意力自然集中在這些事件上。不過有件事還是得關注一下,它並非跟中國沒有關係。
自從3月4日俄羅斯格魯烏雙面間諜毒殺事件發後, 英俄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從口水戰升級到下「最後通牒」,俄羅斯則是冷笑加嘲弄。
3月1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對23位俄羅斯外交官下達驅逐令。而俄羅斯也不甘示弱,宣布驅逐在俄的23位英國外交官。
英俄兩國為了「間諜案」互轟外交官發生過N次,最近一次發生在2006年,俄羅斯先出手轟走了四名英國外交官,大毛熊手裡有實錘,歐洲輿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風波算是平穩渡過。
這次完全不一樣,英俄單挑變成了群毆,牛牛幫仗著花旗幫撐腰,率領二十多路江湖名門正派,聯手圍攻俄羅斯,變成了二戰以來歐洲最激烈的外交戰。
趕來助拳的小門派,近一點有波羅的海國家,遠一點有袋鼠國,聯合國安理會五常里是三打一局面,只有中國在勸架。
俄羅斯目前被動應對,在外交軟實力上,完全處於下風,但俄羅斯強的是硬實力,揮一揮熊掌(軍演),就足以嚇退一些小門派。
西方與俄羅斯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局面,個個恨不得把大毛熊生吞活剝,但就是沒有一個敢動手砍它一刀的。
間諜案
斯克里帕爾上校及其33歲的女兒尤利婭中毒一案,本身已不重要,它只是一個由頭。中毒案無非兩種情況:
一,俄羅斯乾的,誅殺叛徒一家,以警示其它特工。
二,英美乾的,栽贓挑事。
在真相未調查清楚之前,按照西方「神聖」的司法原則,嫌疑人俄羅斯應當是無罪身份。
然而,在這起事件中,西方奉行的是「有罪推斷」,我看你像殺人犯,那麼你就是殺人犯。
如果這樣的話,這世上糾紛倒簡單了,天安艦爆炸是誰幹的?看起來像是美國的,失蹤的M370航班是誰幹的?也像是美國乾的,
推理跟證據是兩個概念,無罪推斷,有罪推斷,哪個好使就用哪個,不要指望西方國家有什麼原則。
1993年7月,美國懷疑中國貨輪「銀河號」向伊朗運送違禁物品,被美軍軍艦在公海攔下搜查,時間長達三周。實際上美軍還威脅,如果中國貨輪繼續駛向伊朗水域,將被擊沉。
美軍為什麼要搜查?因為「銀河號」看起來就像個罪犯,所以它就是罪犯。
美國憑什麼要搜查?因為霸道,真的擊沉「銀河號」,西方輿論也可以將中國貨輪定性為「黑船」,說你運化學武器,說你運核材料,反正死無對證,說你是賊你就是賊。
這種屈辱感,無奈感,從好的一面來說,它促使中國人必須自強自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間諜案對俄羅斯來說,同樣是一種屈辱,哪怕人真的是大毛熊殺的,叛徒不該殺嗎?更何況無憑無據。
從輿論角度看,審判已經結束,如果俄羅斯是伊拉克,英國就不是驅逐外交官了,而是導彈打到莫斯科。
英俄外交衝突,背後是美俄兩個大國之間的較量,一個要在歐洲鞏固領導地位,一個要尋求戰略空間。
對小國來說,無非就是簡單的站隊問題,有的國家甚至一邊驅逐俄外交官,一邊向克里姆林宮偷偷道歉,兩頭不得罪。「毛熊哥,請原諒。」然後嗖地一聲去排隊了。
江湖恩怨
歐洲排斥俄國是歷史常態,唯有在葉利欽時代,歐俄關係最為融洽,而那時俄羅斯極度虛弱,任人擺布。等大毛熊稍有起色,稱兄道弟就變成了橫眉冷對。什麼民主自由俄羅斯那一套讚美就收起來了。
1992年,葉利欽總統說過,自古以來,歐洲和俄羅斯就是一體的,俄羅斯應當加入歐洲聯盟。俄歐之間應當是合作關係,這對保證俄羅斯安全和加入民主國家共同體有著非凡的意義。
面對葉利欽的殷勤,西方一直用花言巧語拖延著,直到完成北約第三輪東擴,俄羅斯才發現大事不好。
普京上來不久,北約打算將烏克蘭也拉入防禦圈,徹底擠壓俄羅斯在歐洲戰略空間,想將這隻可怕的大熊驅趕到亞洲折騰。
但俄羅斯決不甘心離開歐洲,也不可能離開歐洲,接著就是克里米亞事件,雙方攤牌。
毛熊雖然吃下了克里米亞,卻也遭受重創。美國帶頭對俄羅斯發起制裁,導致其內外交困,經濟直線下滑,盧布大幅貶值,無論普京如何努力,歐洲大門卻越關越緊。
俄歐之間的忌憚與隔閡,是歷史形成的,宗教,文化,軍事等恩恩怨怨幾百年,始終無法消除。
英國,最關鍵時刻都能與俄國化敵為友,而德國才是俄國的死對頭,冷戰開始後,美蘇各霸一方,英國與德國變成了舞台配角。
然而,歐洲有兩點還是沒有改變:
一,巴爾幹半島仍然是火藥桶
二,歐洲心臟還是波蘭。
隔著波蘭,兩隻猛獸尚能相處,一旦波蘭消失,整個歐洲就會得心臟病。對於波蘭來說,如果德國完蛋(分裂),它不是消失,就是被納入俄國的軌道。同樣,如果俄國完蛋(肢解成更小的國家),波蘭就逃脫不了被德國吞併的命運。
現在波德邊界是以奧德河—尼斯河線為界,德國面積為35平方公里,波蘭是31萬平方公里。波蘭有相當多土地是二戰後從德國手中奪來,以彌補蘇聯拿走的波蘭土地。
西德一直企圖改變奧德河—尼斯河線,但歐洲都不支持,兩德統一時,法國堅持此線不得改變原則,德國只好接受。
這次英俄外交戰,波蘭沖在第一線,不但驅逐俄外交官,而且還打算向美國購買47.5億美元的反導系統,用來部署在俄波邊境。
波蘭反導系統能擋住俄軍攻擊嗎?當然不能。47.5億美元說白了就是保護費。
美俄矛盾焦點還是在烏克蘭,波蘭不是焦點,但是如果波蘭一定要把自己變成了焦點,那就自求多福吧。
英國的算計
特朗普除了退出TPP,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對北約也是相當不滿,要德國掏錢。「民粹主義」高漲是特朗普贏得大選重要因素之一,他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美國實力。
如果北約被他認為真的過時了,那麼美國軍費肯定會縮減,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到歐洲之外,烏克蘭危機平息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強。
美國重點對付中國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而且毫不掩飾,2018年一開始,《台灣旅行法》,對流亡藏人的1700萬美元撥款,對華貿易戰,航母進越南……
英國雖然退出歐盟,但這是它獲取歐洲領導權力的機會,它企圖接過美國指揮棒。在此之前,美國需要讓歐洲各國重新排隊點名,向英國看齊。
對英國來說,一旦烏克蘭危機平息,下一個焦點肯定就是波蘭,只要涉及波蘭問題,俄德私下聯手的可能就大大增強,他們已經不止一次瓜分過波蘭。
法國面對烏克蘭危機是比較矛盾的,外交政策上,法國時常在利益和價值觀之間搖擺,這也體現在它對俄羅斯態度上。
法國最理想外交格局是以歐盟為依託(不是北約),戰略上奉行多邊主義,與中國,俄羅斯,美國都保持友好關係,以達到力量均衡目的,使法國利益最大化。
如果歐洲與俄羅斯關係破裂,法國將不得不站隊對抗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跟俄羅斯死磕。
從希拉克時代開始,法國對北約東擴,一直搖擺不定,而且對北約成員國的責任範圍,要求重新解讀。
法國在歐洲外交難題是德國與俄羅斯孰輕孰重的選擇。從加重歐盟力量來說,法國希望跟德國站在一起,從歐洲安全來說,法國希望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至少可以當中間人。
從民族特性來說,法國在歐洲一系列矛盾中,寧可選擇政治,也不願選擇軍事,簡單說,在對抗俄羅斯方面,法國是非常消極的,還有一個更消極是義大利。
美國戰略重點轉向對付中國,德法俄三國矛盾降低,英國在歐洲地位就會越來越邊緣化。
美國希望在減輕自己歐洲責任前,由英國接捧暫時領導歐洲政治,英國希望藉機保持自己歐洲地位,一拍即合。
無論間諜中毒事件是否為俄羅斯所為,英國都會激化這個矛盾,綁架西方各國,特別是法德與俄羅斯切割。
再說德國,在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德國最大的外部隱患消失,德國統一,又令它在歐洲政治上擺脫了對法國的依賴。
從安全形度來說,與俄羅斯這樣一個超級核大國關係到底是對抗還是友好符合德國最大利益?答案肯定是友好合作,更何況有能源問題。
而德國政治力量在保障安全手段上,並不一致,默克爾的基民盟願意依靠北約的武力,而社會黨認為動用武力前提是得到聯合國同意。
柏林與莫斯科暗中合作可能要遠遠大於衝突,合作兩利。從歷史上看,英國曾經竭盡全力誘導德國跟俄國開戰,它們兩敗俱傷,英國才有好處。
英國雖然脫歐,但絕不會甘心寂寞。悲情戲已經上演:一個名門正派,被大魔頭暗算,特蕾莎.梅就是那苦命的主婦,特朗普是一身正氣,古道熱腸的隔壁老王。
英俄外交戰,幾乎跟中美貿易戰同時進行。這兩場鬥爭有個共同特點:
小國們都要站隊。也許有人想藉機劃清陣營,一戰,二戰,都是陣營明確後才開打的。
貿易戰,美國盟友比外交戰還難以站隊,中國並沒有像俄羅斯那種武力威脅存在,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外交戰,站隊明顯,法國,德國縱使不甘願,也得做出政治姿態。
無論劇本怎麼演,最重要問題是英國能否有領導歐洲政治走向的能力?
如果不能,美國非但無法將歐洲擔子交給英國,專心對付中國,甚至可能玩火自焚。可以肯定的說,英國領導不了歐洲,它只會攪S。
俄羅斯完全可以打蛇打七寸,猛擊波蘭,歐洲心跳就會加速,到時美國不回來救場都不行,結局只能是:
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到滅亡--《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薩科齊又進去了,這次他能逃脫法律制裁嗎?
※普京祭出核動力巡航導彈,2018捨我其誰?
TAG:後沙月光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