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小五虎將?笑死人了,廖化都能作先鋒,還有什麼可吹的?
所謂蜀漢後五虎將,又稱為蜀漢小五虎將。您看看這稱謂,連正牌的五虎將都是杜撰,這「後五虎」就更是後世的牽強附會。大概是我們太喜歡四四五五了,如五子良將,河北四庭柱(粗細大有不同),東吳四英傑。。。這樣的稱號一多,難免會生搬硬湊,夾雜些濫竽充數之徒。
我們先看看這後五虎將都是何許人也:
馬忠,本名狐篤(看這倒霉名字,紅得了嗎),益州人。嶄露頭角在劉備夷陵之敗後。當時劉備駐防永安,馬忠領一部人馬增援。劉備發現他能力出色,很是高興。要知道經過夷陵大敗,蜀漢的人才折損嚴重。劉備甚至說,「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得到了馬忠」,對其的肯定可見一斑。後期跟著諸葛亮南征北伐,屢立戰功。
廖化,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廖化是荊州人,本是關羽的部下。關羽被斬後不得已投降東吳,但對蜀漢念念不忘。在劉備伐吳期間又回歸其麾下。劉備和二爺走得近,大概之前就對廖化有了解,很是賞識。廖化的活躍主要在姜維主政時代,並留下千古佳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其本人未必領情。
廖化
王平,巴西華人,卻本是魏將。劉備打漢中時投降蜀漢,很受重用。王平最出名的兩件事,自然是馬謖失街亭時他的正確主張,以及斬掉有反骨的魏延。
張嶷,益州人,本屬馬忠部下。看其一生履歷,都在討伐山賊和南蠻,捏得一手好柿子。隨姜維出征攻打曹魏,死於陣前。
張翼,益州武陽人,本是文官。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由於蜀漢前期的名將已經喪失殆盡,不得已啟用大批文官充實武將。張翼治國強於治軍,治軍之才又強於軍略。隨姜維一起詐降鍾會,意圖搞個大翻盤,失敗後與姜維一起被殺。
姜維
泛善可陳對吧?實事求是的講,這所謂後五虎,在當時蜀漢內部,確實算得上是出類拔萃。但是和同期的魏吳相比,真的是矬子里拔將軍。究其所以,還是那個老問題,蜀漢的人才實在匱乏。以我的觀點,可以總結四點原因:
一、益州人口素質偏底。
我們先曆數兩漢時期,益州籍的良臣名將:
無。
呵呵。益州的開發本來就晚於中原,在劉邦被項羽排擠到漢中的時候,益州還被認為是蠻荒之地。三國時期的益州,地方雖大,人口卻不算很多。而且大多是山民,讀過書懂禮儀的太少。這時候的益州,人口素質普遍不如中原和江南,所出的人才自然也少。
歷史上一貫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打壓本土氏族,是益州人才不能為其所用的主因。但是這個邏輯是不通的,劉備諸葛亮都是懂管理,重視人才的好領導。打擊本土不聽話的大家族,魏蜀吳三家都在做。不過這並不妨礙啟用培養對你效忠的本地人才。為什麼印象里蜀漢對益州人只有打壓,不見重用呢?實在是因為本地人難堪大用。
劉備
二、諸葛亮識人用人畢竟不如劉備。
再回過頭看這後五虎,最為出色的馬忠、廖化、王平都是劉備啟用的。劉備之所以得人心,正是由於其善於識人用人。當年的趙雲,在袁紹手下默默無聞;黃忠、魏延,更是出身行伍。別人看不起的人,劉備一眼就能看出是人才。而對大家過譽的人物,又能獨具慧眼的識破只是言過其實而已。
諸葛亮就沒這個本事。馬謖的事就不說了,諸葛亮時代所重用的人才,都是劉備留下來的。諸葛亮的事必躬親,也體現他對於培養人,使用人上是有缺陷的。等到姜維時代,劉備認識的人都死沒了,又沒有後備力量,哪裡還有什麼人才可用。
諸葛亮
三、劉禪昏庸,群臣離心離德。
近年對劉禪翻案,在我看來是非常可笑的。所謂愚者千慮亦有一得,你拿劉禪那三兩件勉強算是人乾的事,就能說他是明君?作為一個準皇帝,被大臣人民罵作昏庸愚鈍,這還不說明問題?如果劉禪真的有半點潛力,劉備也犯不上讓諸葛亮「君可自取」。
如果你的老闆是劉玄德,那你當然士為知己者死。如果你領導是個二貨,你巴不得公司被收購。換個老闆不是更好?劉禪雖然算不上是個暴君,但也搞得群臣人民,對這個政權灰心喪志。鄧艾率幾千疲憊之兵,之所以能勢如破竹,不是因為成都再無兵力, 也不是無人可領軍。實在是除諸葛瞻外,沒人願為這個傻子拚命。這樣的大環境下,即便有人才,也不想為蜀漢效力。
劉禪
四、分久必合,人心思安。
三國亂世亂了大幾十年,華夏早已疲敝不堪。在董卓之亂時,天下豪強都要借亂世成就功名,實現自己的野心抱負。故一時英雄起四方,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到了三國鼎立的後期,人民早已打累了,打煩了。這時候的有志之士,理想都是結束亂世,實現統一。再沒有什麼人,像當年黃巾之亂時期,以馳騁沙場為目標,把攻城略地作為榮耀。
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實帷幕已經拉上。只待那劇終二字罷了。
TAG:無涯子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