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雕龍——大美學雕塑大中華「國格」與「人格」(一)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文學理論專著。其命名來自於黃老道家環淵的著作《琴》。「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本文借用其名,以彰顯美學之用。
當今世界,國與國力量之間的評說,眾口一詞曰:看其綜合國力;實則更應看其綜合"國格"與"人格"。因為"國格"與"人格"乃其國家、民族之魂,凡國格與人格強者,其國家與民族必強。然惟國之格、人之格難"雕",惟高水準大國格、大人格難"雕",雕塑國之格、人之格的方法雖說有多種,但世界文明史表明:人類哲學思想與美學思想的發展,對人類自我成長的作用最為關鍵。可以說,哲學與美學是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指路明燈,也是一個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頭腦和雕塑國格、人格的機樞。
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不會進行哲學與美學的思維,不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哲學與美學的品格,就永遠在能力與精神方面是一個匍匐者,或一種匍匐的群體。可以說,人類生命的"蛋殼",從來就是靠哲學與美學這雙精神的大鵬鳥,去一次次"啄破"而逐浙長大的。同時,又靠這雙大鵬鳥帶人類飛向遠方!
那麼,新世紀我們中華民族如何憑籍哲學與美學的"頭腦"來鍛造"國格"與"人格"實現新的騰飛呢? 我們認為,當代哲學是在傳統與近現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頗具全球性和全人類文明視野的哲學,尤其自身潛在地具有至關重要的美學品格,其特點是極大的開放性、前導性與自蔽性、後滯性並存,由此構成了它空前的矛盾、張力與合力。這主要呈現為:當代西方哲學美學的"自清場",東方哲學核心中華哲學美學的"開新場",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的"主在場"此"三場"。既相互磨盪,又互補互動,合力形成當代哲學與美學創新的"共榮場",共促成當今人類與哲學在美學品格上的大整合,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發展與"優存",即人類新文明的誕生,提供一個大美學的戰略性前沿思想。
其一,當代西方哲學與美學的"自清場"。這是指當代西方哲學與美學對長期處於主流的工具理性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等的自我批判與反思,集中體現在西方學者的"終結論"大盛:人的終結(福柯),歷史的終結(福山),哲學的終結(德里達),等等。
「人的終結、時代的終結都帶著瘟疫和戰爭的面具。威脅著人類生存的是這種萬物都無法逃避的結局和秩序。甚至在此岸世界都感受到的這種威脅是一種無形之物。但是在該世紀的最後歲月,這種巨大的不安轉向了自身。對瘋癲的嘲弄取代了死亡的肅穆。人們從發現人必然要化為烏有轉向戲虐地思考生存本身就是虛無這一思想。面對死亡的絕對界限所產生的恐懼,通過一種不斷的嘲諷而轉向內部。人們提前解除了恐懼,把死亡變成一個笑柄,使它變成了一種日常的平淡形式,使它經常再現於生活場景之中,把它分散在一切人的罪惡、苦難和荒唐之中。死亡的毀滅已不再算回事了,因為它已無處不在,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徒勞無益的口角、蠅營狗苟的爭鬥。頭腦將變成骷髏,而現在已經空虛。」——米歇爾·福柯 《瘋癲與文明》
雖然這些話語各自言說的語境不同,但共同的指向都是反理性主義、反主體性原則和人類中心論。正是通過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主體中心論與反主體中心論,即西方中心這種相駁相依的"自清場",當代西方哲學與美學在極度困惑與反思中,逐漸向哲學與美學生存論轉向。即走向對當今人類嚴峻的生存狀態的真切關懷和對哲學美學自身的重大變革。
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美學的"主在場"。近現代由歐洲發動的以科技革命為先導的工業革命與後工業革命,在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構成了當今人類共有的生危交加或曰生存與反生存的"大場"。對於這個"大場",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美學不僅最早作出了預言式的宏大警示,而且始終以一種偉大的批判精神與前瞻性導向,居於世界哲學美學的領先地位。正是馬克思在人類發展史上最先深刻揭示了"物化"社會人的"異化"及其根源,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歷史性與現實性關係。其一生的活動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就是對人類狀態的現實與哲學美學的雙重關懷,和對全人類解放與創造新世界的理論探索。
其三,大中華哲學美學的"開新場"。富有優秀傳統的中華哲學美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始終以其獨特的思想,同東西方哲學美學進行著有分量的對話與交流。尤其自西方現當代哲學陷入困境以來,其生命為和潛力更空前地彰顯出來。我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哲學的"主腦"或曰主體構架,應是大《易》哲學。試看,老子"五千"(《道德經》),孔子所"語"(《論語》),無不以"易"學為其主脈和中心話語。那麼,什麼是中華大《易》哲學呢?要而言之,就是合天、地、人"三才"即大生命之美為一"體",融創世紀精神與日常生活實踐於一"用",之體用結合的大生命動力發展構架或曰"範式」。
註:摘選自《新人間美學》,張涵.張宇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45-51頁。該書由著名哲學美學家汝信、著名哲學家學者湯一介、著名經濟學家長江學者黃泰岩作序,《求是》雜誌、光明日報、鄭州大學學報等發表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人大等六學者評論,值此深致謝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