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曾國藩留下的家訓為其家族培養出200名有名望之人
所謂「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古代的家訓傳統作為「賢一代」們培養後代的途徑,於今仍有現實意義。
古人是如何培養後代呢?除了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同樣重要,而各種家訓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家訓又稱家誡,主要圍繞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其實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
曾國藩被譽為「近代完人」「最後的大儒」,其功業記之史冊,有目共睹。其家族的後人也十分優秀,近兩百年間人才輩出,有名望者不下兩百人,這在中外歷史上,實屬罕見。有人說,曾氏家族之所以能長久興盛,這與曾國藩留下的家訓有著直接的關係。說到曾國藩及其家族傳承,放眼神州,這一兩百年來恐怕還沒有超過曾氏家族的。
古語有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那曾氏家族長興不衰的道理在哪裡呢?
一、願為耕讀之家 不為仕宦之家
曾國藩曾經過思考與焦慮,在寫給長子曾紀澤的信中說,「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貿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
曾國藩還特別補充說,如果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如能看透此道理,則我亦欽佩之至。如以升官發財就是光宗耀祖的話,那李林甫等人何嘗不是位極人臣、煊赫一時,但他們真的能讓家族門第生輝嗎?
二、曾國藩治家:以身作則,防微杜漸
克勤克儉
曾國藩治家,重在「克勤克儉」。他曾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若其「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為此,曾國藩立訓先立身,從自己做起。其為官三十餘年,從不沾染官宦習氣而堅守清貧樸素,平日里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則不增一葷,有時飯里雜有帶殼之谷,他也要磕殼而食米,其儉如此。至於其穿戴就更簡略,全部衣物總值三百兩銀子,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律己甚嚴,對子女的要求也主要抓「勤儉」二字。他曾教育子女,「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家事忌奢華,尚儉。」
戒驕戒惰
在戒驕戒惰方面,曾國藩是絕不姑息的。他曾這樣教導子女,「出門宜常走路,不可動用車馬,長其驕惰之氣。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後驕慣則難改,不可不慎。」
曾國藩治家十分嚴謹,一旦苗頭不好即立刻警醒,其用防微杜漸而非亡羊補牢之法,這無疑是十分高明的。
三、讀書明理 曾氏家族人才輩出
嚴於律己
對於家中子侄輩,曾國藩的要求更高更細更嚴,其在家書中不厭其煩地一一指示:「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其又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為人處世「三不許」
平日里,曾國藩要求子侄輩為人處世「三不許」:一不許子女斥罵仆佣,二不許輕慢鄰居,三不許仗勢欺人。其表示:「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不可驕奢淫佚
為此,曾國藩特為子侄輩指出驕奢的害處,「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為此,他一再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
力崇儉德
曾國藩教了子侄輩一個具體的節儉用錢方法,其在家書中說:「歷鑒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俊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干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准贏餘,不準虧欠……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待其後而已。」
讀書明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臨終的曾國藩再三叮囑後人:不願兒孫為高官將領而希望多出讀書明理的君子,「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在此告誡之下,曾氏家族此後也再沒出過領兵打仗的將領。
「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褲」,曾氏家族可說是擺脫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怪圈。在近兩百年間,曾國藩及其兄弟家族綿延至今,有名望的人才如曾昭掄等高達二百餘人,其分布行業之廣、影響之大,古今中外,實屬罕見。
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曾氏家族人才輩出,這其中原因,對於當下不能不說是很有啟發意義了。
來源:文明海南綜合海南日報(文章有刪減)
.圖片均來源網路
TAG:文明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