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中醫教你如何提精神,去肥胖!

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中醫教你如何提精神,去肥胖!

現代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幾乎大部分人都會喝喝薏米紅豆祛濕。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濕」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以及祛濕的幾個關鍵穴位。

什麼是濕重?

濕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濕熱雖有外濕、內濕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外合邪。

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癥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

「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什麼是脾氣虛?

脾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脈經》卷二:「脾虛,……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卧,腸鳴。」一說「脾氣……若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見《聖濟總錄》卷四十四)。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食,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脾虛屬氣虛,健忘屬氣血兩虛,倦怠、嗜卧屬脾氣不足。脾虛腹痛,按之則止,屬血虛;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正確的減肥方法

胖人多陽虛「濕重」 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你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皮膚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就像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夏天賣冰棍的人,都會用一條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熱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這個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陽虛,而瘦人多陰虛」的理論,往往是越胖越虛,越虛越胖,形成惡性循環。

胖人的正確減肥方式應該是溫化寒濕,「溫」是增加代謝脂肪的能力,「寒濕」就是指那些不該積存在體內的脂肪。

異常愛睡覺的孩子可能是「濕重」

很多孩子,很乖,而且特愛睡覺,這也很可能是被濕邪困住了。這些孩子之所以濕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強,後天餵養的時候,家長可能沒注意到,傷了他的脾氣。

脾氣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下降了,營養吸收不了的同時,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體內就成了濕。帶著這些廢物,身體自然就覺得疲勞了,所以小小的年紀就容易犯困。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癥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的問題。

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矇,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癥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

介紹幾個人體祛濕大穴

承山穴: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按摩方法:每天早上起床時,將兩腿伸到床外,讓承山穴正好擱在床沿上,兩腿左右擺動,以按摩承山穴。

功效:按承山穴,都會有明顯酸脹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向外逃逸。

湧泉穴: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神闕穴:經穴名,出《外台秘要》。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在臍中部,臍中央。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陰陵泉穴:取穴的時候,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脾胃、腸道常見的亞健康問題

口乾、消化不良、易胃脹氣、食欲不振、厭食、打嗝、脘腹冷痛、腹瀉、易便秘、疲倦乏力、面色暗黃甚至晄白等。

調理方法

如果伴有怕冷、手腳冰涼或者進食稍微涼點的食物或飲料就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建議:服用附子理中丸 或 用生薑(乾薑)燉牛肉(羊肉) 加山藥、板栗。

如果伴有情緒不穩或急躁易怒,平時想問題比較多且深, 建議服用: 痛瀉要方 (或 白朮15克 白芍15克 防風10克 陳皮15克) 或者 多食用佛手瓜 、橘皮泡水飲用。

如果伴有身體疲倦乏力、特別容易勞累且睡眠不佳、多夢。 建議服用:健脾丸或歸脾丸 或食用 龍眼肉、大棗 、小米粥。

如果您有以上病症,請在下方留言!第一時間為您解答!

—THE END—

分享是一種快樂,傳播是一種美德。

轉發到朋友圈,讓親人朋友更健康!

草灸世家

專註於健康養生,為需要健康的人服務,積極傳播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獻給脾氣不好、不會說話的女人三句話
孩子的脾氣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