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萬億市場暗戰,中美爭奪標準話語權,高通拉攏小米聯想防華為
按照時間表,2020年將是5G正式商用的日子,幾乎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已摩拳擦掌、明爭暗鬥。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說4G帶來了移動支付和滴滴,那麼5G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出乎意料的改變?
文 |AI財經社 吳勇
編輯 | 張澤
5G的進展比預計得更快。
「我們說5G的第一個標準有可能在2018年一季度發布」,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張建國說,但這實際提前到了2017年第四季度。「這預示著5G已經從一個無線技術上升為一個產業競爭。」而第二個標準也將在今年年中凍結,5G將正式進入預商用階段。
5G前夜,興奮與糾結
按照既定的時間表,2020年將是5G正式商用的日子。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幾乎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在摩拳擦掌:
華為與沃達豐完成首次5G通話測試,並在巴展上發布首款5G晶元——巴龍5G01;
中興聯合高通、中國移動完成了全球首個端到端系統測試;
英特爾在平昌冬奧會上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5G技術演示……
在這一眾廠商中,態度最積極的要屬通信設備企業,這是跟他們難以完成的業績相關。
「4G網路大擴容已經結束,今年的任務很難完成了。」秦望在國內某通信設備企業運營商部門工作了數年。今年,還在這個部門工作的朋友向他抱怨。
如今,4G的用戶數在整個無線用戶數里已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該轉的都轉了,擴容的量很少了,但KPI還是像之前這麼多。」
在這種形勢下,通信設備廠商,國內以華為為代表,國外以愛立信為代表,都希望下一波技術儘早投入使用,儘早變現。「如果按照已有的4G模式來建5G網路,要大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的投資。」
5G商用後,華為手機驅動的無人駕駛車也許離我們會越來越近。@視覺中國
與積極的設備廠商相比,電信運營商態度有些微妙、糾結,或者說有些「害怕」。?儘管中國移動已經在多個城市進行5G測試,但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在2018年的工作規劃中,隻字未提5G。而他在「做好六方面工作」中提到的第一點,是「穩固4G發展」。
「從商業角度來看,相比於美國韓國,中國運營商做5G的動力沒有那麼強。」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對AI財經社分析,中國移動在2013年底才拿到4G牌照,到現在不過四年多時間,而聯通和電信拿到4G牌照的時候已是2015年年初。
「移動通信是十年一代。」楊光說,相比之下,美國的4G從2011年前後起步,到2020年正好十年,市場培育充分,有足夠動力去做下一代的通信技術。
「5G基站數,預期將成倍增長,巨額投資面臨挑戰。」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畢奇曾表示,4G的基站價格是3G的一倍,預計5G基站的價格是4G的一倍。
如此高昂的投資額有些讓運營商吃不消。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在兩會上建議,可以通過共建共享等方式,降低運營商的風險,滿足萬物互聯時代下數據生產和傳輸需求。電信和聯通的規模都沒有移動大,財力更不及移動。
這是一筆並不難算的賬。中國移動每年的收入大概是1000億美元,而每年拿出2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投資,這筆錢中相當一部分用於無線部門。
高昂的投入卻未必能換來海量的收入。運營商知情人士算了一筆帳:現在,中國移動的用戶,平均每個月貢獻10美元。而物聯網覆蓋下去之後,儘管數量龐大,運營商卻不一定能掙到錢,甚至可能是虧本服務。
物聯網需要網路升級,但每個用戶平均收入值(ARPU)卻很低。典型的如無線智能電錶,遠程抄表服務,如果每個月收一兩塊錢,看上去不多,但電力公司心疼,移動公司又嫌少。
即使在運營商內部,對5G的態度也有分歧。「研究院可能站在技術創新的角度會比較支持,但網路建設部門考慮到龐大的測試工作,更傾向於用成熟的4G網路。」楊光對AI財經社分析,5G由於採用的是高頻段,需要建設更多基站,背後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按照原來的渠道,新的應用和場景在哪?能看到的就那幾個,而且你只是看見了,未來能不能收上來錢還不一定,這裡有商業模式問題。」秦望表示,只能去找新的場景。
「這就是怎麼去平衡長期的國家戰略與短期的運營商利益的問題。」楊光說,一方面,運營商作為企業,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而另一方面,作為國有企業,運營商還要考慮促進整個社會轉型,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在5G部署上,絕不能再犯下4G時的策略錯誤,即不能過遲建設網路。」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直言,當年聯通在3G上有很大的先發優勢,第一個拿到成熟的3G牌照,但後來卻在4G時被中國移動搶了風頭。
王曉初也承認,現在5G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想的還不是很清楚,「還要給製造商和研發機構一些時間,……,國際公司和中國公司都要審慎,根據商業模式制定投入和應用的點。」
「商業模式現在肯定是不清楚的。」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說,5G的全新應用場景帶來了新的機會,「實現這個場景卻需要漫長的過程」。5G用到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多長時間?工信部部長苗圩給出的答案是8-10年。短期看,5G最主要的商業模式還是靠移動寬頻掙錢。
華為高通暗戰
「華為確實比較厲害。」知情人士潘波對AI財經社說。市場研究公司IHS Markit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稱,華為在2017年擊敗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也是去年唯一一家在移動基礎設施市場取得份額增長的廠商,移動基礎設施業務的市場份額為28%。
「在2月27日,中國移動開標的伺服器集采,我估計大頭是華為和中興。」他進一步透露。
潘波在2016年曾去了一趟巴塞羅那,中國移動、愛立信等企業都集中在一個大展館裡面,而華為除了在那個大展館有展台外,又專門包下另外一整個大展館,門口站著五大洲的人,穿著各個國家的民族服飾迎賓。
如今,運營商市場只剩下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和三星等屈指可數的幾個玩家。
當年,阿爾卡特併購了朗訊,合併後的阿朗又與西門子合併,最終併到了諾基亞的體系內。還有網友調侃,新公司名為「諾基亞西門子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北電公司」。愛立信和諾基亞一路合併下來,營收依然乏力,而華為卻一路高歌猛進,走到了全球第一。
「巴展駐北京的首席代表是華為出來的,巴展現在都快變成華為的附屬公司了。」秦望忍不住感慨。今年,巴塞羅那通信展最大的贊助商來自兩家中國公司,一家是中國移動,另一家是華為。核心展廳幾乎是「為華為和中國移動定製」。
華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市場的成功,「反過來推動了中國企業在標準話語權的增強。」中國市場這麼大,我們應該有話語權。
中國移動在全國的4G基站達到了180萬個,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全美國所有運營商的基站加起來才30萬個。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催生了諸如華為、中興這類電信業巨頭。
華為的迅猛勢頭,早已引發了高通的注意甚至「害怕」。
2018年2月,華為在巴展上發布了巴龍晶元。這款號稱是「全球首款符合3GPP標準的商用5G晶元」,重達2kg,並非用於手機,主要為家庭客戶服務。
華為在其首款5G晶元上的宣傳,高通頗不以為然。「我們也看到了友商推出了他們的5G晶元組,體積還是比較大的,並不適合於移動終端的需求。我們的目標一直是5G晶元組一定要滿足移動終端對尺寸、性能和連接速率的需求。」高通市場營銷高級總監Peter Carson在巴展上對媒體說。
在高通看來,他們在上一年的巴展上發布了全球首款5G數據機——驍龍X50,並於2017年10月宣布實現了全球首個5G數據連接。現在華為強調自己是首款5G晶元,令他們不滿。
比起這種口水仗,最激烈的爭奪來自對5G標準的話語權。在通信行業,標準的重要性被拿來與皇冠上的明珠類比。
「中國主導5G時代。」這是2016年11月份,媒體報道中發出的聲音。當時華為主導的編碼方案獲得了標準機構3GPP的通過。這意味著,在5G的三大場景中,高帶寬的場景將使用華為主導的編碼方案。這也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對抗美歐聯軍,取得勝利的例子,也是反映了通信行業里各家公司實力的此消彼長。
事實上,媒體報道的「主導」說法顯然有些誇大。楊光透露,華為的編碼方案只是5G標準里的一部分。
而5G的其他兩個場景並非華為的強項。第二階段的標準制定話語權仍掌握在高通等外國企業的手中。
來自中美兩國巨頭企業的暗戰還在持續。2018年初,高通在北京發起了一項5G領航計劃,首批參與的廠商名單包括聯想、OV、小米等,唯獨缺少了華為。
只有高通組的局才會聚齊如此多的通信行業大佬。圖片來源於網路
3月13日,特朗普否決了博通對高通的收購案,理由是「如果博通併購了高通,美國在創新科技和5G標準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會輸給中國。」而博通的一位前員工對AI財經社透露,博通與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的密切業務往來,是美國考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5G標準爭奪背後的利益尤為驚人。誰主張的標準獲得通過,意味著早期的專利積累將發揮優勢。當年高通因為在3G、4G上萬件基礎專利,讓其賺得盆滿缽滿。無論是從國家戰略,還是從企業自身發展,自己支持的標準獲得通過,背後將帶來豐厚的利益。
從現在的競爭形勢來看,華為已成了高通強勁的對手。雖然雙方依然存在差距,但這個差距在逐步縮小。
但楊光認為,並不應該過分強調企業之間的競爭。「華為和高通處於產業鏈的不同層次上,高通在晶元這環里還是比較有優勢的,華為在系統設備也是一個領軍企業。」楊光認為,華為即使生產手機晶元,也僅限於自己使用,並不會對高通造成太大衝擊,「而電信市場,最核心的目標是形成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大家合作把蛋糕做大。」
「網路點燃了我們」
蘇波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是一家AR眼鏡企業的創始人。他創辦的0glass專門為製造企業生產AR眼鏡,部分替代人工檢修設備。但他承認,現在大部分工廠都抱著嘗試的心態,糟糕的用戶體驗使得AR眼鏡出貨量十分有限。
事實上,在2015年前後,AR和VR一度受風險投資追捧,如今卻遲遲未能迎來爆發的節點。他們遇到的一個普遍尷尬是戴著頭暈。原因有兩個:解析度太低,刷新頻率太低。
AR和VR的特效沒有辦法在4G環境下比較好的實現。眼睛看外部世界的刷新頻率大概為300多赫茲。而當前的VR頭盔的刷新頻率最高也才100多赫茲。眼睛對於解析度的要求是8K,現在的VR頭盔一般只有2K,感到暈一點也不奇怪。
英特爾曾對CPU的渲染做了大量優化,在固定網路上運行,發現依然無法流暢帶動VR設備。「AR/VR沒有爆發,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達不到。」
「別小看一個體驗升級,這是革命性的應用。」蘇波說。最早做智能手機的廠商是台灣的HTC,那是2000年,但等到智能手機真正爆發已經是2007年前後。原因顯而易見,在2G網路才剛剛鋪設的年代,完全沒有辦法帶動智能手機的使用。
3G網路正式商用後的3年時間,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達到了一半。「網路點燃了我們」,蘇波說,他同樣相信,5G將帶動AR應用的普及。
5G的應用想像遠非限於AR和VR。外界根據它的特性,把5G的應用場景總結成了三類:
一是寬頻增強,幾秒鐘下載一部電影,多路4K高清視頻同時流暢播放,360度的全景直播,以及AR/VR等技術將被廣泛使用。
二是高速率、低時延,這將適用於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領域,駕駛員在幾十公里外發出的操控信號,10毫秒之內就能傳達到車輛上。相比之下,人的每次眨眼是100毫秒左右。
三是海量連接,這適用於物聯網的特性,每平方公里內能夠達到上百萬的連接。
「當前已完成的第一個5G標準,主要針對eMBB(增強型移動寬頻)的應用場景。」華為張力鋒對AI財經社說,寬頻增強也是當下最迫切、最容易實現的場景。VR、AR、全景直播、4K高清電影等等,都將在不久進入人們的生活。一秒鐘下一部高清電影,這是5G時代人們熱議的話題。
5G可能會把VR和AR救活。@視覺中國
「5G將為社會和工業帶來非常深遠和長足的變革,就像電力一樣重要。」中興徐皓說。根據高通在舊金山的5G模擬實驗結果顯示,5G用戶的瀏覽下載速度均值達到了1.4Gbps,是同等環境下4G網路的20倍。
「大家對於移動互聯網的需求會超過我們的想像。」潘波當年做3G的時候,覺得3G就夠用了,做4G的時候也有這種感受,但每一次通信浪潮的到來,都會催生大量無法事前預知的東西。「沒有4G就沒有移動支付,沒有滴滴」。
而5G又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驚喜?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秦望、潘波為化名)
※微博屏蔽抖音視頻分享,半年前曾封殺微頭條,曹國偉到底怕啥?
※兩日市值蒸發500億美元,Facebook稱已對數據泄露採取行動
TAG:AI財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