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路易十五的七年戰爭

路易十五的七年戰爭

這幾天後台不少讀者讓我寫一寫貿易戰的事,這沒什麼好寫的,相信國家即可。埋頭工作,努力納稅就是最好的愛國。在此之前,既不需要大家贊同什麼,也不需要大家反對什麼,有問題看新聞聯播。不信謠不傳謠,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素質。

今天我們聊聊英法七年戰爭,這場戰爭在世界史上具有極度重要之地位,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陸到北美,到南亞次大陸,兩大強國你來我往,各顯奇謀,戰前世界是英法爭霸,戰後法國則永遠失去了世界爭霸的資格,只能作為地區強國在歐陸爭霸,所以這場戰爭一直影響今天的世界格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英語是世界語言而法語不是。

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754-1763年之間,在此之前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主要強國都玩命擴張,特別是海洋強國英格蘭和歐陸霸主法蘭西,都在北美和印度擁有了大塊殖民地。他們之間的矛盾,也隨著彼此勢力範圍的擴張而碰撞,同時,普魯士崛起,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內跟奧地利展開殊死搏鬥。作為孤懸海外的英格蘭,對歐陸的政策一向是扶持次強者打壓最強者,普魯士的崛起,正好符合英格蘭的利益。

這場戰爭,也是新興強國英格蘭、普魯士對老派歐洲強國法蘭西、奧地利和俄羅斯統治格局的挑戰,新興強國要求更多份額,而老牌帝國不僅要保證既得利益,更要在新的世界大利益格局中佔有更多,於是兩個陣營形成。

歐洲之前,已經享有了8年的和平,但這種和平隨著英格蘭海軍和普魯士陸軍的崛起而打破,之前法國路易14在位,勵精圖治,大搞皇家控制的手工業和農業,同時整修道路,本來法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就好,論本土面積三倍於英格蘭,論人口兩倍於英格蘭,實力的上升必然會要求與實力相配的地位。在路易14手裡,連番大戰讓法國真正成為歐陸霸主,但也幾乎讓法國的財政崩潰,在他的繼承人接二連三的死亡後,王位落到路易14的重孫路易15的手裡。

路易14建立的是擁有獨一無二權威的絕對君主制,他把法蘭西的貴族都集中到凡爾賽宮,他也自稱太陽王--朕即國家。路易15繼承的,就是這樣的王朝。

在歐陸戰場,普魯士崛起讓法國感到了威脅,奧地利天才首相考尼茨則奉上一份讓法國無法拒絕的協議,最後,法國和宿敵奧地利結盟,英格蘭則出錢武裝普魯士,歐陸戰場大戰連連,慘烈不堪。普魯士的費德烈二世在戰爭中幾次絕望的要自殺,雙方都傷亡慘重。

准現代戰爭,傷亡慘烈

歐陸戰場雖然慘烈,但其實無關大局,真正的戰鬥,發生在印度和北美這兩大塊殖民地。

在北美,法屬殖民地路易斯安娜控制住了英格蘭殖民地向西擴張的路途,在這裡,法國建立了一個堡壘路易斯安娜堡,阻擋英國人。

在印度,法國也在本地治里和金德納哥爾建立據點,與英國人的據點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相抗衡。

講真,法國的戰鬥力真的很強,在北美戰爭初期,打的英國人和殖民地軍抬不起頭,甚至法軍將領蒙爾卡姆在1757年迫降了殖民軍上校喬治華盛頓,你沒看錯,就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那會的他還在為英國奮戰。第二年,這位天才的將領還以3000人的軍隊打敗了英國12000人的軍隊。但很快,法軍失去了法國本土的援助和補給,原因是在海上,他們遭遇了失敗。最終,法國人在北美遭到全面失敗,殖民地喪失殆盡。路易斯安娜堡被也被攻克,用當時首相皮特的名字命名,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匹茲堡。

在1758年的時候,英格蘭擁有156艘戰艦,而法國只有77條,在大西洋上的戰鬥,法軍就已經失去了一隻分艦隊,在印度,經過三次卡拉狄克海戰,英國人徹底擊敗法國海軍,本地治里被英國人攻克,同時英國將領克萊武也迫使莫卧兒王朝的孟加拉總督投降,為英國奪取了孟加拉,為日後完全控制印度奠定了基礎,有一句話這樣形容克萊武,在英國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人,用這麼小的代價奪取這麼大的成果。

孟加拉每年為英國貢獻10萬磅財富,而克萊武帶了多少英格蘭士兵呢?900人而已。這裡的戰鬥,才決定世界霸主的歸屬。

七年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跟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割讓了整個北美殖民地給英國,包括加拿大。放棄了整個印度的權利,只保留了五個不設防城市,算英國人給法國人留了一點湯水喝喝。在歐陸戰場,更是一片狼藉,普魯士靠俄羅斯新沙皇發神經突然倒戈才躲過一劫,奧地利和法國也是精疲力盡,在這場世界大戰中,英格蘭是唯一大贏家,既沒有深陷歐陸泥塘,反而利用普魯士牽製法國,乘機在海外把法蘭西殖民地奪取一空。

這次大戰餘韻很久,法國王室自此民心喪盡,成為二流國家,但他們逮到機會,還是會給英國人找麻煩,七年戰爭後12年,北美髮生獨立戰爭,這次法國當然站在獨立軍一方,能給英國人添多少堵,就添多少堵,我拿不到的東西你特么也別拿到。最終美國獨立成功,法國呢,也耗盡最後一點財政,同時因為七年戰爭失敗的對民眾心理的影響爆發了大革命。

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法國好像曾經有過機會,但如果換個角度看,法國其實基本沒有什麼勝利的期望,這個角度就是財政。

英格蘭在18世紀初,就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現代財政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是信用。在奧蘭治親王當了英格蘭國王后,帶了許多荷蘭資本來到英國,因為這裡相對歐洲大陸在地理上更為安全。金融市場的發展,讓英國人有錢來做許多事。同時英國國王的權力始終沒有法王那麼大,他們並不能肆無忌憚的沒收私人資產或者賴賬(其實以前也賴過),於是一套既依據設計,又有自發行為的金融市場就形成了。

當時英格蘭政府通過英格蘭銀行借了很多錢,之前英格蘭銀行的信用很好,利息也比較高。但時間長了,還本付息的壓力依然很大。首相沃波爾設計了一套債轉股方案,說以前的利息高,現在我們不是很缺錢,如果你還堅持這麼高利息你就拿錢走人,或者我們重新商量下,你的錢變成股份,永遠不要拿走本錢,但可以年年分紅,傳給子孫。

如果西班牙和法國這樣做,債主多半拿錢走人,但英國比較有信用,許多債主就選擇了永遠分紅的方案,這樣英格蘭就永遠綁定了一批人。這些人跟英格蘭永遠榮辱與共,愛國情操和「每年分紅」一結合,那就更愛國了。

國家有錢他們就一起分錢,國家破產大家一起完蛋。戰爭紅利在那個年代是最賺錢的事業,所以英格蘭打勝仗,是所有人的心聲。

發展到1750年左右的時候,全英格蘭都要麼成為政府的債主,要麼成為政府的股東,全社會的利益被綁到一輛戰車之上,這才是真正的上下同欲。

而法國的體制是王權獨大,在路易14時代,就建立了五大財政區,由國王派出的稅務所收稅,這部分稅收,是法王唯一的收入來源和借貸依據。在七年戰爭期間,法王對自己的財政區涸澤而漁,施加重稅。有點權勢的法國有錢人會把錢送到荷蘭運營保管,而荷蘭人拿這筆錢生錢的方式,是去買英國國債或者股票,也就是說,在英法大戰的時候,法國人的錢是借給英國人的。

法王只能靠稅吏對著可憐的農民發狠,才能收到一點錢。法王再用這點錢做擔保去借錢,所以在信用市場上,法國的借債利率要遠遠高於英國,最高的時候有五倍之多。英國人借錢,利息只需要3%,而法國人去借錢,亂七八糟費用加起來,居然能到15%。

路易15

我們看債券市場,就知道垃圾債券的利息總是很高的,因為風險高,而靠譜保險的理財肯定利息低。你看什麼錢寶之類的理財有40%的利息而銀行存款最多給你4-5%。路易15的債券就是垃圾債券。打仗就是打錢,錢多就贏,贏了大家賺更多。從這個角度講,法王是一個人帶著他的稅吏和軍隊,跟全世界進行戰鬥。

從此,法國基本失去了與英格蘭爭霸的資格,哪怕日後出了個天才拿破崙也只能望海興嘆,因為在特拉法加,英國人納爾遜再次全殲法國艦隊。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北美印度都說英語,而不說法語了吧。今天就聊到這裡,明早我們繼續講中國哲學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聖諦 的精彩文章:

TAG:聖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