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振興:出路是科技 活力在創新

鄉村振興:出路是科技 活力在創新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然而從發展現狀來看,農村仍是發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地方,未來三年還有約3000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成為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日前,在2018年全國農業農村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創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作用,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

面向需求 激發主體創新活力

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科技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科技體制改革縱深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長足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然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農業科技研究能不能跟生產實際聯繫起來?能不能真正為百姓服務?要求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若干重大瓶頸問題,下大力氣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徐南平說,為了適應新需求、解決新矛盾,迫切需要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綠色發展水平,但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總體上還處於要素驅動階段,實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尚存在諸多問題。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13.6萬家,其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僅佔6.3%。去年農業十大標誌性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均為院校,農業企業研發能力明顯不足。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收25.7萬億元,其中涉農高新技術企業營收僅佔5.6%。全國5000多家新三板上市企業中僅有農業企業282家,佔比不足6%。

「可以看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突出表現在創新主體不強,市場化體制薄弱等環節。『一主』活力不足,『多元』尚未形成,農技推廣體系還有待完善。」徐南平說,「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到2016年底,全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戶的98.1%。小農戶既不能成為市場主體,更不能承擔創新重任。

不僅如此,我國農業農村科技供給水平低,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總體上處於少量領跑、大部分並行和跟跑的格局。「質量效益不高,突出表現在科技供給水平低,增收動力不足,農產品供求失衡。」徐南平告訴記者,我國農業領域科技成果大部分還處於實驗室階段和中試階段。

徐南平指出,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要深化改革,推進市場化進程,促進成果的轉移轉化;增加投入,提升科學技術研究水平,搶佔制高點;培育創新型企業,構建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優化環境,引導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力爭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打造樣板 平台示範提質增效

農業強不強關鍵在提質增效,背後卻少不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支撐。近年來,聚焦鄉村振興的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深入開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啟動1個工程——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七大農作物育種、糧食豐產增效等8個重點專項,部署綠色宜居村鎮、藍色糧倉、主要經濟作物提質增效等3個重點專項,不斷完善「1+8+3+N」的研發布局,積極拓展實施一批重大研發項目,搶佔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農業處處長許增泰認為,這些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強調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它們以重大戰略任務為紐帶,實現優勢創新資源集聚,國家級平台成為承擔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農業創新資源密集區也表現出競爭優勢,對於各創新主體的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從科技部提供的數據了解到,重點專項的實施,有效增強了基礎研究和轉化應用水平。在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先期組織的5個專項已啟動的170個項目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項目數量佔比40%,國撥經費近一半,社會普遍關心的加強原始創新和轉化應用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只在於頂層項目設計研發,更要形成創新示範,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創業創新中。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把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區。目前已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4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46個。

未來,示範區將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園建設水平。「我們不僅要有高水平的研發,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供給,更要做好技術推廣應用的試點示範,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徐南平說,農業科技園是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功的實踐,示範區是農業科技園的一種高級形態,要通過示範區建設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現實樣板。

精準扶貧 培育基層創業尖兵

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多年來,科技扶貧堅持精準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是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有力舉措。

圍繞縣域創新,各省紛紛曬出成績單:江蘇省68個創新型縣市試點縣創造全省70%的GDP;

浙江新昌縣「鐵了心抓創新」,2016年研發經費佔GDP比重達4.3%,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5%以上;

湖南瀏陽市每年投入2000萬科技研發專項,傳統花炮產業披上綠色環保的科技「新裝」;

江西井岡山市圍繞茶葉、菌草、林果推進「創業式」扶貧,八角樓農科園帶動6000餘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

寧夏鹽池縣2016年科技投入達3705萬元,科技對縣域經濟貢獻率達到50%……

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強化縣域創新意識,是打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基和重要支撐。我們既要及時總結創新驅動發展好的縣域經驗做法,更要引導和支持欠發達縣市和貧困縣市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強縣之路,為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好科技創新的短板。」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書華說。

調動縣域創新活力,關鍵是將科學技術和資源點對點落地。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司長蘭玉傑表示,縣域創新的重心在基層,必須加強基層科技管理隊伍建設,推進高等院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落戶,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加強以現代種業為引領的新品種技術成果供給,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今年重點要建設50個左右創新型縣(市)和100個左右科技示範村。

「其中,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力量還有科技特派員,他們定點、定向帶動農民創新創業,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蘭玉傑說,下一步要繼續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選有產業基礎的省份擴大科技特派員覆蓋面,今年爭取全國10萬個具備產業基礎的貧困村至少能有一半實現全覆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女版喬布斯」涉嫌欺詐被SEC重罰 幾滴血怎可驗癌
日本紀念3·11大地震七周年 仍有7萬災民無法返鄉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