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無分別智?
聖者的智慧叫無分別智,方便說法,可分三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加行無分別智為地前加行位菩薩所修,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為見道時證得,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體,後得無分別智即為其用。無分別智,無的是凡夫的分別,生起來的是聖者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聖者的如實現量分別的,那與我們凡夫意識的分別完全不同,不可以我們凡夫的思維妄測類比,所以無分別智既不是不分別的智,也不是空無一切的智。此二種聖者之智只能證得,凡夫無法思議,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應當是怎樣證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薩所修的加行無分別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聖者智慧的過渡,是引導凡夫證得空性的智慧。
為什麼叫做加行無分別智?就是要把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識加力修行成無分別的智慧,這是見道前的衝刺階段,就像賽跑中撞線前的最後幾米,前面的一切積累都是為了這最後的成功,也好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終於上了戰場要動真格,看你平時的訓練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樣。首先要明確,這種修行,就是要用我們凡夫的分別來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識來修,凡夫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可以用來修行的工具。因為凡夫的本錢也就只有心意識,離了心意識也就沒有什麼凡夫了。什麼叫離凡夫的分別?那可以修無想定,四禪八定只是漸離了尋伺,仍未離微細意識的分別,可達三界之頂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沒有粗想而不是沒有細想的意思。無想定其實也只是前六識暫時不起,第七第八識照常活動不停。準確地說,第八識叫心,第七識叫意,前六識叫識,真正離開第七染污意,是在證空性登初地的時候,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才叫做離開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識。與此同時,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這叫做「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八識和前五識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轉為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離了心意識,必須到佛地才是。
而這暫時停止前六識活動的無想定卻是外道的修法,因為他們認為,凡夫生死輪迴的原因是意識的分別,所以錯誤地認為斷掉分別就可以證入涅槃獲得解脫。而佛教認為生死輪迴的原因是我執,必須斷掉我執才能獲得解脫,而斷掉我執必須靠反覆熏習無我的正見,而正見就是正確的分別,所以錯誤的分別必須靠正確的分別才能對治除斷,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人就如同石頭朽木一般,根本沒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轉凡成聖而得見道,要靠聞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聞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識來修,必須靠第六意識的無我正見才能對治執我的邪見,因為我執的邪見就是由第六意識執著來的,所以解鈴還必需系鈴人。什麼叫智慧?就是能夠正確簡擇諸法。八識中只有第六意識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無想定暫停了第六意識的活動,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與佛教除遣我執的修行無關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無想定可得生無想天五百大劫的果報,五百大劫中前六識不起,由於不能聞思修佛法,佛把它與地獄、餓鬼、旁生、盲聾喑啞、北俱盧洲、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等並列為「八難」之一,就是所謂長壽天難。這是佛教修行必須避免的陷阱和災難。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別識,訓練成聖者的無分別智,需要靠正確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別。要通過反覆聞思修佛法,把我們因無明所生的我執邪見都捨棄掉,把由凡夫顛倒錯誤造成的疑惑全解開了,心裡沒有疑惑和煩惱了,也就用不著再分別了,這才叫做加行無分別智。比如,我們原來都認為有我,現在學習佛法明白了根本無我的道理,把心裡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絲毫的猶豫和動搖,時時處處在「有我沒我」的問題上不用分別就能斷定無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別,這就是達到了加行無分別智的狀態。這種無分別,玄奘法師翻譯成「喜足」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心裡明白了,沒有疑惑和煩惱了,心裡很高興,很滿足,不再受它擾亂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韓老根據藏文翻譯成「持斷定」的無分別,就是對這個問題,你得到了一種可以斷定的認識,問題解決了,再沒有問題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別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這樣用佛法去解決自己的無明造成的疑惑和煩惱,比如世界究竟是無常、苦、染污的,還是常、樂、潔凈的?一個個地搞明白了,沒有疑惑了,以至最後能夠明明白白地認識到,我們凡夫所有的見聞覺知都只不過是一種能分別,所以佛說萬法唯識,而所有的所分別又都只不過是顛倒妄想,佛說全是遍計所執,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龜毛兔角。當然這不是說我聽懂了這個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裡真正清楚,徹底明白,明明朗朗,沒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擾亂,所有諸相不能迷惑,什麼議論也不能動搖,這才叫做得了勝解,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別的境界,當把這最後的勝解之念也捨棄時,就是根本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刻了。所以要達到無分別智不能靠不分別,而是要靠正確如理的分別,才能接近和最終證得聖者的無分別智。
隨 喜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