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什麼是「美」嗎?——《談美》賞析

你知道什麼是「美」嗎?——《談美》賞析

你知道什麼是「美」嗎?

——《談美》賞析

導言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生於安徽桐城,1922年大學畢業,1925年出國留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

原書選摘一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數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能在我們心裡點燃很強烈的火焰,雖然在當時他們不過是大皇帝腳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車書,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下江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這些驚心動魄的成敗對於你有什麼意義?對於我有什麼意義?但是長城和《短歌行》對於我們還是很親切的,還可以使我們心領神會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氣魄。這幾段牆在,這幾句詩在,他們永遠對於人是親切的。由此例推,在幾千年或是幾萬年以後,看現在紛紛擾擾的「帝國主義」「反帝國主義」「主席」「代表」「電影明星」之類,對於人有什麼意義?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後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呢?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出這漆黑的天空來,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賞析

《談美》是薄薄的一冊小書,而且朱光潛說「在這裡我只是向一位親密的朋友隨便談談,竭力求明白曉暢」,所以同學們在去翻閱它之前,完全可以卸下「害怕」的包袱。確實,在這部貌似很「專業」的著作里,朱光潛的表述是通俗而親切的,但同時我們又能深深感受到其思想的精妙以及文字的優美。

《談美》一書總體上都側重於對理論的分析與闡述,例如什麼是「美」、如何欣賞「美」、如何創造「美」等,但其中也不乏「美文」般富於激情與詩意的文字,比如上面摘選的這段。在此,朱光潛從歷史的角度強調了藝術(美的主要載體)的重要性,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美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朱光潛如此告訴我們:人既有飲食上的饑渴,也有精神上的饑渴;飲食的饑渴可以通過食物來滿足,精神上的饑渴,則需要通過科學上的求真以及藝術上的求美等活動來實現。

原書選摘二

種田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竹籬瓜架旁的黃粱濁酒和朱門大廈中的山珍海鮮,在旁觀者所看出來的滋味都比當局者親口嘗出來的好。讀陶淵明的詩,我們常覺到農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農人自己在烈日寒風之中耕作時所嘗到的況味,絕不似陶淵明所描寫的那樣閑逸。

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語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本來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後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我小時在鄉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幾座茅屋,幾畦田,幾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還是那幾座茅屋,幾畦田,幾排青山,覺得它們真是單調無味,現在回憶起來,卻不免有些留戀。

這些經驗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們是什麼緣故呢?

這全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閑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緻。看正身,看現在,看自己的境遇,看習見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著海霧,只知它妨礙呼吸,只嫌它耽誤程期,預兆危險,沒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賞析

《談美》一書的「明白曉暢」,主要就體現在作者闡述某個理論時,既不引經據典,也不一味地「說理」,而是通過分析一些普通人都具有的體驗、知識,以聊天般的口吻通俗地表達出來。

我們怎樣才能看到一樣事物的美呢?在上面這些文字里,朱光潛告訴我們一個重要原則:不要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他還打過一個比方,面對同樣一株古松,商人看到的是它的經濟用途,科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研究意義,而藝術家看到的則是它本身的姿態、顏色等構成的形象。很顯然,在以上三個人中,只有藝術家才真正看到了這棵古松的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面對一樣事物的時候,會不持實用的態度呢?看到古董,就想知道它的價錢;看到一片草地,就想在上面建房子;讓孩子們上學,是想要他們以後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和某人打交道,是覺得他可能會對自己「有用」……為什麼現代人覺得自己活得越來越累?就是因為老把自己的生命當工具,謀生的工具,追名逐利的工具。這樣的生命,豈止是累,而且也毫無美感可言,所以當我們看到陶淵明的「採菊東籬山,悠然見南山」,便忍不住羨慕他拋棄了「實用」的生命自由之美。

關於「實用」與美的對立,朱光潛還說到「文以載道」、以文學為宣傳工具等文藝觀,就是把藝術硬拉回到實用的世界裡去。當下,在中學生的作文教學中,強調「主題思想」以及作文要「有意義」等觀念恐怕依然盛行,而更可怕的是,有人還從「道德」的角度來衡量一篇文章的高下,寫了好人好事好風氣就是好文章,反之就是差文章,對此,朱光潛早已有過批評:

「一個鄉下人看戲,看見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樣子惟妙惟肖,不覺義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殺了。從道德的觀點評藝術的人們都有些類似這位殺「曹操」的鄉下佬,義氣雖然是義氣,無奈是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他們不知道道德是實際人生的規範,而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

原書選摘三

比如我此刻想像到一個很美的夜景,其中園亭、花木、湖山、風月,件件都瞭然於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畫出來。我何以不能把它畫出來呢?因為我不能動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樣任意活動。如果勉強動手,我所畫出來的全不像我所想出來的。本來要畫一條直線,畫出來的線卻是七彎八扭,我的手不能聽我的心指使。窮究到底,藝術的創造不過是手能從心,不過是能任所欣賞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動,使筋肉所變的動作恰能把意象畫在紙上或是刻在石上。

這種筋肉活動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須費一番功夫才學得來。我想到一隻虎不能畫出一隻虎來,但是我想到「虎」字則能信手寫一個「虎」字出來。我寫「虎」字毫不費事,但是不識字的農夫看我寫「虎」字,正猶如我看畫家畫虎一樣可驚羨。一隻虎和一個「虎」字,在心中時都不過是一種意象,何以「虎」字的意象能供我的手腕做寫「虎」字的活動,而虎的意象卻不能使我的手腕做畫虎的活動呢?這個分別全在有練習與沒有練習。我練習過寫字,卻沒有練習過作畫。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寫「虎」字的習慣,沒有畫虎的習慣。筋肉活動成了習慣以後就非常純熟,可以從心所欲,意到筆隨;但是在最初養成這種習慣時,好比小孩子學走路,大人初學游水,都要跌幾交或是喝幾次水,才可以學會。

賞析

為什麼我寫不好作文呢?大家看了上面這段文字後恐怕就會豁然開朗了。你不是天生就能寫字,也不是天生就能寫作文。通過這麼多年的練習之後,你會寫字了,而且可能還寫得很好;那麼你想把作文也寫得很好,也就必須通過一定程度的練習。

也許有同學會說,我練習寫作文都有好幾年了,為什麼也還是寫不好呢?原因無非就是兩點:一、練習的次數還不夠多;二、練習的方法不對路。前者不難解決,那麼後者呢?在《談美》這本書里,朱光潛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習一門藝術,就如同學習一門手藝,先要通過模仿來入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你就怎麼做。寫作的模仿很簡單,你看別人的文章是怎麼寫的,就照著那樣去寫。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學習好的範本,你若模仿你那個只會記流水賬的同桌,那麼你也就最多只會記流水賬了。練習的第二步,就是從模仿中走出來,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那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呢?朱光潛在《談美》里沒說,且又很難簡單地說清楚,所以這點我們暫且先放下。另外,我想補充一點的是,當大家在模仿別人的文章時,千萬不要抄襲,而且始終都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文字和寫法等可以是「二手」的,情感則一定得是「原裝」的。

原書選摘四

我承認遺傳和環境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們都不能完全解釋天才。在固定的遺傳和環境之下,個人還有努力的餘地。遺傳和環境對於個人還只是一個機會、一種本錢,至於能否利用這種本錢、這個機會去做出生意來,則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資頗高而成就則平凡,他們好比有大本錢卻沒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人天資並不特異而成就斐然可觀,他們好比拿小本錢做出大生意。這中間的差別就在努力與不努力了。哲學家的康德、科學家的牛頓,音樂家的貝多芬,雕塑家的米開朗琪羅,書法家的王羲之,詩人的杜工部,這些實例已經足以證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舉呢?

賞析

這段話的觀點再老套不過:努力出天才。為什麼要把這麼「老套」的一段話拿出來「賞析」呢?只是想通過大學問家朱光潛的話來再次提醒大家: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一定要付出努力。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你懂,但光是懂得並不足夠,還一定要把它記在心上、付諸行動。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中生 的精彩文章:

堅守自我比什麼都重要
[博覽]【青春悅讀沙龍】老 人 與 海(11)

TAG: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