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里的清明
清明
清明
雲菲菲
00:00/04:38
又到一年清明時。
《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恰是春天最好時光之始。
「清明無處不思家」。清明,對於每位華夏兒女來說,不僅是節氣,也是節日,沉浸在心底的那份萬千情結突被喚醒,就像春雨滋潤了大地。
清明,歷來是詩人筆下永恆的意境之一。要說最美的清明,就在那一首首流傳於世的詩詞里,古典鮮活,歷久彌新,誦讀別有一番風韻。
清明,是釋放愁緒的時節。在那些反覆吟詠的詩句里,滿滿都是思念的旋律。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此詞境界層出,情調哀婉,出語如話家常,平淡之中寄寓著真淳,一代豪放派詞人竟能寫出如此纏綿婉約之句,足見其對亡妻思念之深,不愧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楊萬里在《寒食上冢》中,則描寫了詩人行走在掃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間又隨春風長出來,剛過一年的小路竟消失了,清明後梨花生長,此時思緒感慨、千言萬語已凝結成了一個「愁」字。陸遊所作的《臨安春雨初霽》:「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同樣深婉淳真,輕嘆出千萬遊子清明盼歸與親人團聚的思鄉之情,流露出結腸難解的鬱悶與惆悵,「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清明,是寄託哀思的時節。面對生離死別,天人永隔,怎不讓人傷心欲絕,肝腸寸斷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描述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逝者的凄涼場景。明代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讀來自然真切,催人淚下。「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字句間呈現出的是無法消釋的鄉愁。
寫哀思悲痛心情的,當數宋代高翥的《清明》最為著名:「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該詩既不停留在對清明祭掃的情景描摹,也不滿足於寫生者對逝者的哀悼,而把筆觸深入到了靈魂的最隱秘處:人生在世,應該珍愛生命,理智地享受人生,這種享受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停止。真是感人心魄,發人深省。
清明,是圖景盎然的時節。眾多名篇佳作,自然要數杜牧的《清明》流傳甚廣,堪稱清明詩的代表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四句就勾勒出情景交融的時令特徵和行人心境,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將一幅凄迷感傷意境的江南煙雨圖烙印在了我們腦海中。明代沈昌的《杏花村》:「杏花枝上著春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詩情畫意與杜牧的《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明時節,北方乍暖還寒,南方已是春意盎然。唐代溫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繪了桃紅柳綠、萬物復甦的景象:「清蛾畫扇中,春樹玉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辛棄疾在《臨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描寫得惟妙惟肖:「風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邊喚渡柳邊行。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則刻畫出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
清明,是踏青郊遊的時節。清明又名「踏青節」,清明踏青的習俗,起於唐,盛於宋,時人謂之「游春」。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文情並茂地道出了人們郊遊踏春、徜徉在大自然的歡愉愜意,描繪出了流連忘返、日暮方歸的動人畫卷。「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明代王磐在《清明日出遊》中,把清明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蹴鞠、插柳、打馬球、盪鞦韆等一系列活動。
在這春和景明的美好時刻,既有景有聲更有情。「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唐代顧非熊在《長安清明言懷》中,就寫出了萬家車馬出動,領略「芳菲鶯自囀」的暮春風景。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饒有情趣地記述了郊外原野披上綠裝,山花點綴其間之時,踏青的人們穿過柳蔭,在春意盎然中盡情遊玩的情景。
清明,是感懷人生的時節。清明節並不全是傷感和哀思,還有美好的回憶。崔護在《題都城南庄》中寫道:「去歲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說的是清明那天,在桃紅柳綠的美景之間,「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已物是人非,於是題寫此詩。該詩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然桃花依舊,人面不見,曲折地表達出了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這段偶遇頗具傳奇色彩,可謂是千古絕唱。自此,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美貌,或表達愛戀的情思。
清明承載著太多的情愫,廣博而深邃。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蕩的風骨。而黃庭堅的《清明》則通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逝者,從死想到了生,最後悟到人生的意義,頗具哲理。
古詩詞里的清明,意象萬千,雋永悠長。當懷一顆清明情愫之心,去品讀古詩詞里詮釋出來的悲歡離合,愁雨斷魂,以及春池芳草,煙花拂柳,都將是難得的精神慰藉和文化傳承。
THE END
TAG:緣份天空之行攝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