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國家寶藏》時代,對博物館藏品研究的思考

後《國家寶藏》時代,對博物館藏品研究的思考

對於《國家寶藏》在我的視野範圍內,不同的聲音主要是對於「劇」的演繹和一些道具和服飾的科學性。從節目本身來說,質疑的聲音很少。的確,在挖掘文物背後的信息、講述故事、傳遞文化和精神上,媒體和博物館人和觀眾達成了共識。

作為全程參加這個節目的當事人,我覺得思考一下很有必要。

研究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不論是以任何一種形式的藏品利用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前提上的。博物館藏品的研究應該包括了兩個層面,首先是藏品的本體研究,第二個層面則是載體研究。

在本體研究的層面,博物館和其他的科研機構並沒有區別,都是為了弄清楚藏品包含的信息、評估其價值。而載體層面則是博物館區別於其他研究機構的方面,是為了藏品轉化的研究,是科普的基礎。可以這樣理解,本體的研究是為了研究人員自己看懂,而載體的研究則是為了讓觀眾看懂。

GIF

事實上,博物館對於載體研究才剛剛起步,缺乏認知和人才。所以,就《國家寶藏》而言,把基本材料給到電視台,後續的加工完全不介入,等節目成型後,由於時間的問題,也沒有直接可以用的人才,往往也很難更多修改。電視這邊,就我個人了解,他們自身的工作也十分嚴謹,也聘請了專業的團隊,包括考古、歷史服飾道具、話劇等都有專家參與,只是不知參與的程度,也不知這些專家敬業的程度和真實的水準或者其他限制條件。

博物館藏品缺乏載體研究,使博物館在教育活動、公共媒體、文創衍生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這樣的教訓也是不少的。有的館,為擴大影響或創收,直接在博物館裡開「趴」,文物受到破壞,兵馬俑手指被老美扳掉見諸於各大媒體、自媒體。

從考古學、生物分類學、人類學、材料學、工藝學等藏品本體論的視角切入解讀藏品是常規的藏品研究過程。但純粹的學術研究,缺乏科學普及與大眾傳播的環節,容易導致研究易「深入」但難「淺出」。

因此,充分而深入的內涵詮釋與價值挖掘的基礎上,博物館迫切需要建制「為觀眾闡釋」的部門,創新藏品研究方法,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博物館藏品的傳播研究,即藏品研究科普化的過程。科普環節的缺失,只重視視學術性而忽視普及性,對成果轉化、陳列展覽、教育活動等藏品的利用與推廣工作會形成阻力,止步不前。

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具有公共化價值的研究取向是藏品研究區別於其他研究機構的特點。在專業化的藏品研究基礎上,博物館需要樹立起公眾普及的研究理念,建立一套「為觀眾闡釋」的藏品研究方法,在藏品研究階段就儘可能形成通俗易懂且易於轉化的研究成果,便於後續的陳列展覽、教育活動以及其他藏品利用形式的開展。

作者:蔡琴,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線文博 的精彩文章:

看看這氣質這白眼,還是古人厲害!

TAG:在線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