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名流家訓家規的思考

中國古代名流家訓家規的思考

近段時期以來,筆者常常研讀家風文化,值得關注的是,從中國古代到現代社會,優良家風的傳承往往是與家訓家規結合在一起的。

在我國歷史上,以家訓為命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經開始出現,後來綿延不斷,直到晚晴,這家訓家規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家訓家規不僅是古代以家庭為範圍的道德教育形式,而且也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家訓家規往往都是文化名人和知名官員所制定的,這些內容影響廣泛,超出了對本家族的教育示範作用,從而也為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一般家庭提供了楷模和範本。

古代刊印流傳下來的家訓家規眾多,但釋放出來的教化內容大體相同,表現在: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嚴夫婦、訓子弟、睦宗族、厚鄰里、勉讀書、崇勤儉、尚廉潔等。

家訓家規是以家庭倫理為主體,以勤儉持家為根本,重視齊家善鄰和修身成德。因此,非常有現實教育意義。

素有「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傳誦千年的諸葛亮《誡子書》、被譽為「治家之經」的朱柏廬《治家格言》這些家訓家規名篇,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家風並不是一個人定下的規矩,而是通過全族之力經過長期實踐、育人治家、生產生活和做人做事而總結出來的。

好的家訓家規與其說是規矩,不如說是智慧的結晶。好的家訓家規規範了人的道德準則,通過一言一行規範了家庭成員的行為舉止,從而在修身中得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而影響後輩和他人,並在潛移默化中演繹了地域家族的興旺發達。

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祖輩們的磨鍊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源。

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等,這些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豐富的道德資源,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始終保持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不斷與時俱進,是割不斷的民族精神命脈。

古代名人名家的家訓家規告訴我們,這種傳統的精神和美德,不僅體現於聖人和偉人身上,還廣泛地存在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普通人的中間。

這種美德,只要有一定的氛圍和環境,就能在普通人中生長起來,發育起來,光大起來。

筆者精心挑選出了中國古代從西周到晚清二十八家家訓家規的至理名篇。千百年來,這些內容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影響深遠,深深叩擊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門。

1、西周

姬旦《誡伯禽書》: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2、春秋

孔子《訓子鯉》: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3、西漢

劉邦《手敕太子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4、西漢

司馬談《命子遷》: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

5、三國蜀

劉備《敕劉禪遺詔》: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6、三國蜀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7、西晉

羊祜《戒子》: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8、三國魏

王祥《琅琊王氏家訓》: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9、北朝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10、唐

李世民《帝苑》:

奉先思孝,處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11、五代後唐

錢鏐《錢氏家訓》: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分則鬼神無權。

讀經傳則根柢深, 看史鑒則議論偉。

能文章則稱述多 ,蓄道德則福報厚。

12、北宋

歐陽修《誨學說》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13、北宋

范仲淹《訓子弟語》:

妄想莫起,想亦無益。美色莫迷,報應甚速。待人莫刻,一個恕字。作事莫霸,眾怒難犯。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書莫看,譬如吃砒。立身莫歪,子孫看樣。果報莫疑,眼前悟出。降驚莫損,及早回頭。淫念莫萌,怕有報應。暗室莫愧,君子獨慎。國法莫玩,政令森嚴。

14、北宋

《包拯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15、北宋

司馬光《家范》: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16、南宋

朱熹《訓子從學帖》: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次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已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咨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短,惟善是取。

17、南宋

陸遊《放翁家訓》: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18、南宋

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夫謀利而不遂孝,不百一。謀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僥倖於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痴甚矣哉。

一家之事,貴於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19、元朝

鄭太和《鄭氏規範》:

為家長者,當以誠待天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

20、明朝

王陽明《示憲兒》: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

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遊戲;

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

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

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21、明朝

高攀龍《高氏家訓》:

吾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有要緊。

作好人,覺得眼前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

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

22、明朝

袁黃《了凡四訓》: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23、明朝

方孝孺《家人箴》: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24、明朝

吳麟徵《家誡要言》: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25、清朝

朱柏廬《朱子家訓》: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26、清朝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27、清朝

曾國藩《曾國藩家訓》: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28、清朝

左宗堂《與陶少雲書》:

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須隨時隨事,留心著力為要。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果能日日用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積累,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邪(y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栗氏家族網 的精彩文章:

TAG:栗氏家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