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歷史文化名人

山東歷史文化名人

山東號稱「齊魯文物之邦」,是聞名天下的「孔孟之鄉」。齊魯文化歷史悠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文化巨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孔子及少談論神,拒絕討論來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孔子把「仁」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他規範著高尚者的行為。「仁」在有些時候可以解釋為「愛」,但我們最好將他理解為對人類的關心。「禮」是道德,禮節,規矩,傳統等觀點的總和。

孔子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思想方面特別是教育方面。他興辦私學,光收門徒,使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教育家,被後人奉為「萬世師表」。

兵學鼻祖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今山東東營市廣饒縣)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2]

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3]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兵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墨子與《墨經》

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於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非攻》。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墨經》初步建立了我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記錄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如光學、力學、幾何學知識和製造、建築技術等。

「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

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神醫扁鵲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一說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扁鵲強調疾病以預防為主,反對「信巫不信醫」。他的醫學著作《難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後人稱之「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文壇兄妹——左思、左芬和鮑照、鮑令暉

左思,臨淄(今淄博東北)人,西晉傑出的文學家。他的代表作《詠史》詩8首,借古諷今,抨擊了黑暗的社會現象,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左思的詩語言淳樸,感情強烈,氣勢豪邁,筆力充沛,被後人稱頌為「左思風力」。左思曾構思10年,寫成富麗堂皇、氣勢磅礴的長賦《三都賦》,名震京師。人們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左思之妹左芬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她的詩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極富感染力。

鮑照,南北朝最傑出的詩人,東海郯(今郯城)人。他才華橫溢,擅長寫樂府詩,並且發展了七言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七言詩的人。《擬行路難》18首是他的代表作。鮑照的詩思想深刻,風格清新俊逸,感情奔放,對唐朝大詩人李白、高適等影響很大。他的妹妹鮑令暉也能詩善賦,以語言清新委婉,感情真摯細膩見長。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王羲之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展子虔與《游春圖》

展子虔(545-618),中國隋朝畫家,生卒年代不詳,渤海人(今山東省陽信縣)。他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後任帳內都督,歷經北齊、北周。據史料記載,展子虔畫過佛教畫《法華經變》,風俗畫《長安車馬人物圖》,但均沒有傳世。其人物描法非常細緻,以色暈開面部,神采如生,為唐代人物畫法開闢途徑;畫馬立者有走勢,卧者則腹有起躍勢。其山水畫《游春圖》流傳下一個臨摹本,但基本符合原作精神,其筆致凝鍊,色彩艷麗,尤其是空間透視安排合理,證明在隋朝,中國的山水畫已經解決了空間處理問題,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幅風景畫,歐洲直到17世紀才出現獨立的風景畫。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的捲軸畫。該畫用青綠重著色法畫貴族春遊的情景,用筆細勁有力,設色濃麗鮮明。圖中的山水「空勾無皴」,但遠山上以花青作苔點,已開點苔的先聲。人馬體小若豆,但刻劃一絲不苟。此畫已脫離了為山水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獨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面貌。雖然與發現的隋代壁畫中的山水相比顯得成熟一些,但與記載並不相悖。歷來史家皆根據隔水上的宋徽宗題籤認定此畫為展氏手筆,今人則根據建築等細節對此畫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質疑,認為此畫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後,為五代摹本,但並未獲得公認。

隋唐時,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為繪畫中獨立、成熟的一支。然而,可以引以為證的畫作,恐怕只有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了。在存世的山水捲軸畫中,《游春圖》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幅,但據野史傳說,展子虔一生最有名的作品是《四季圖》,《游春圖》只不過是《四季圖》中的其中一幅,此外還有《童子戲水圖》、《落葉圖》、《踏雪圖》,如果這三幅圖真的存在的話,收藏價值雖不如《游春圖》,但可以證明野史的真實性,起學術價值要遠遠高於畫的本身。

《游春圖》於尺幅之內描繪了壯麗的山川和流連其中、樂而忘返的遊客。圖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廣闊空間。青山疊翠,湖水融融,士人或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仕女泛舟水上,熏風和煦,微波粼粼,桃杏綻開,綠草如茵,美不勝收。

這幅畫作,山水重著青綠色,山腳用泥金,山上小樹直接以赭石寫干,樹葉以水沈靛橫點,大樹多勾勒而成,松樹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沈點,人物用粉點成後,加重色於其上,分出衣褶。畫法雖顯草率,且只用「勾」法而沒有「斫」、「皴」等畫法,但青綠山水之體已初成,故後人多認為展子虔的繪畫開唐代李思訓、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

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顏師古五世從孫、顏杲卿從弟,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

顏真卿創立「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莊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凡潮女裝 的精彩文章:

TAG:非凡潮女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