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髮髻間的歲時節物之春夏篇
服飾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手執這面鏡子的人的生存環境,折射出他們的生存理念、人生理想。這在中國傳統女性服飾文化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明 唐寅 山茶仕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天地輪轉,時節更替,愛美又熱愛生活的古人在天人合一觀念浸染下,以擬物象形為設計和造物法則,將周圍景色轉化為精彩多樣的服飾配飾與紋樣,構建成一套生動自然、時節有序的應景服飾文化 ,並將其融入女性生活。
元日?梅花
元日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也稱元正、元朔。這一天標誌著夏曆舊一年的結束,新的一年的開始。明人唐寅《歲朝》詩云:「鬢插梅花人蹴鞠,架垂絨線院鞦韆。」 「鬢插梅花」就是描寫元日這天插梅花於鬢的風俗。
元 王振鵬 鍾馗送嫁圖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元人王振鵬繪《鍾馗送嫁圖》中便可見此景,側騎牛背的女子薄衣輕裙,帔帛飄飄,玉手纖纖,頭綰雲髻,鬢插梅花,體態舒展,嬌艷婀娜。
清 累絲鑲寶梅枝金鬢簪
清代還流行用寶石、翡翠做發簪,如清代翡翠碧璽梅花發簪,簪首有銀鍍金托柄,柄身上部飾三道亞腰圓箍,柄身中空,上部插一枝白綠相間的翡翠透雕竹竿,竿上有竹葉三組,兩面雕刻葉脈紋理。翠葉上嵌兩朵粉色碧璽雕成的梅花,花蕊鑲玉環,環上飾白色珍珠。梅花晶瑩剔透,竹葉翠綠清馨,再襯上簪腳的金色,呈現出格調高雅的富貴氣質。
明 梅花形耳飾
除了發簪,還有梅花形耳飾,《大明會典》卷六十六「親王婚禮」記載,皇妃禮服和親王妃禮服所配耳環皆有「金腳珠環一雙(金腳五線重)」「梅花環一雙(金腳五線重)」。其實物如曲江藝術博物館藏明代梅花金耳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嵌珠翠寶石花卉耳環,長二點八厘米,耳環以紅色寶石、綠料(玻璃器)和珍珠組成葵花一朵作為主要裝飾,下半環仍鑲藍色寶石、翠玉和粉紅碧璽組成花葉陪襯。
清 金嵌珠翠寶石花卉耳環
花朝?蓬葉
農曆二月十五為花朝節(晉代在農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後,始漸改為二月十二日),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花朝節又是生殖崇拜的象徵。這一天,除了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還有女子剪綵插花、摘蓬葉插頭的習俗。
明 金青蛙嵌瑪瑙銀簪
清明?簪柳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古代清明節也稱「鞦韆節」,唐代就已經流行,到明代晚期依舊如此。清明節紋飾主題為「仕女鞦韆」,如明代「鞦韆仕女補子紋」、北京定陵出土明代綉仕女盪鞦韆紬膝襪實物。
清 焦秉貞 仕女冊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盪鞦韆,在中國古代還有清明簪柳的習俗。有的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插於髮髻,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中,即「帶楊枝於鬢。」
端午?五毒、天師、荔枝、石榴
端午,又稱端陽、重午、端五節、天中節。中國古人以五月天氣炎熱,疾病易於流行,故稱其為惡月,而五月五日為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之俗,即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雙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惡時。因此,端午節的節令飾物,也體現了濃厚的巫術色彩。
五毒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令主題,主要指蠍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種毒蟲。民間有掛五毒圖於門戶,或者在兒童手臂、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飾物的習俗,意在禳避病害,以求平安。還有簪佩五毒的風俗。
南宋 銀鎏金竹葉釵及釵符
明人高啟《釵符》:「靈篆貯紗囊,薰風綠鬢傍。」有的時候,中國古人還有一種用絳紅紗或者白紗做的小「符袋」,把硃砂寫就的道教篆符裝於袋內,或者放入一個硃砂包。江西德安周氏墓,墓主人是一位婦人,出土時有一個金絲編的特髻,頭上插著鎏金釵、銀簪,兩鬢和腦後還各插兩把木梳。其中有一支步搖,垂下的物件不是簡單的珠串,而是珍珠網罩,內盛褐色的方形香囊,袋內有硃砂包。揚之水先生指出,這應當是宋代端午時戴的珠囊,也就是真珠香囊。
宋代荔枝耳環多做並蒂果的形式,元康端《西湖竹枝詞》:「合歡釵頭雙荔支,同心結得能幾時。」這樣的構圖模式,雖有取「成雙」的寓意,但也是從荔枝的實際生長形態出發。
明 金榴枝雙鳥紋簪
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五「端午」條說,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頭上簪艾葉、石榴花,被稱為「端午景。」有明確記載的頭簪石榴花風俗見於唐代。杜牧《山石榴》中的「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雖沒有直接寫石榴花為紅色,但見麗人發簪榴花紅艷似火,恐其燒壞翠簪秀髮,形象生動。至明清兩代,端午節別稱為「女兒節」,小姑娘簪戴石榴花。
清 徐揚 端午故事冊之懸艾人 故宮博物院藏
夏至?楝葉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是二十四節氣中較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楝葉為楝樹之葉。《淮南子·時則訓》:「七月官庫,其樹楝。」高誘註:「楝實秋熟,故其樹楝也。」古代男女常於夏至日摘之插於兩鬢,如《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粽。……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又「士女或取楝葉插頭,彩絲系臂,謂之長命縷」。有時,人們會製作楝葉形狀的發簪插戴,如私人收藏的獸骨楝葉簪,十六厘米長,簪頭作樹葉狀,鏨刻樹葉紋脈。
七夕?喜蛛
清 姚文瀚 七夕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慶祝,相傳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喜鵲為七夕應景花紋,與梅花相配為喜鵲登梅,象徵喜報新春。在明代宮中,人們要穿「鵲橋」補子紋服裝。
清 累絲嵌珠寶蜘蛛金飾
除了鵲橋紋樣,還流行喜蛛應巧。喜蛛應巧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蜘蛛又稱親客、喜子、喜母等。郭璞《爾雅》「釋蟲」:「小蜘蛛長腳者,俗呼為喜子。」蜘蛛的外形很像漢字「喜」,寓意喜事連連,好運將至。在古代,人們就普遍以蜘蛛為吉祥物,一群蜘蛛聚在一起,預兆喜事。蜘蛛網上沿著一根蜘蛛絲往下滑,表示「天降好運」。
原文作者:賈璽增(中國服飾史學者 任教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6年7月刊《古代女性頭上的歲時節物》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緬黃產量低、開採難,大料更難求
※從探索到改革——唐寅的書畫藝術都經歷了哪些變化?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