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道家經典導讀》課程精選回顧

2017《道家經典導讀》課程精選回顧

聞學課堂

精品課程回顧

2017年,聞學堂引進了我校多門傳統文化精品課程,內容涵蓋儒家經典、傳統士人書畫、中醫辨證等。

本期,我們精選《道家經典導讀》課程,由參與課程學習的同學們帶領大家回顧並了解經典,學習道家智慧,領略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GIF

課程名稱:《道家經典導讀》

課程導師:方用

撰文:胡生翔(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推薦人:壽丹琴

推薦理由:

世人皆說道家尚「無為」,每每提及道家學說,總是不屑於其消極避世的態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透過他們那副消極無為的外表看到那顆火熱的心,所謂的「無為」只是一條通往大徑的小徑罷了。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這種「取小徑以致大徑」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借鑒之處。

取小徑以致大徑

胡生翔

原先背著《逍遙遊》,聽著詩里「庄生曉夢迷蝴蝶」,總覺得道家的人吃著糠菜,窮如莊周尋人借米果腹,也寫出「道家之人向天上飛去尋找大道而遠離塵世」之類的言語,面對別人詢問道家精神是什麼時,只記得回答「無、空」。想起老師問的問題,道家真的只是在求打破而不建立什麼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為什麼在我們看到的書,讀到的語言里,道家一直以一種隱世、甚至是有些厭世的模樣示人呢?其實那些東西都躲在文字和故事下面。

我們看那些讀書人,在奔波途中勸著別人的人,那些有著我們認為的智慧的人,為什麼被莊子說無知,反而是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的河伯,卻被東海說「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呢?原因就在於莊子對於「知」的界定。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秋水》

莊子是求大知的,是追尋至境的。我覺得在他看來,接近大志到一定程度,可以視作到達了坐標軸的零點,再往上才算是有了知,有了智慧,而沒有到達這個零點以前呢,是負的,是沒有智慧的,是無知的。

前面說道家非只打破而不建立,那麼他們在知里建立了什麼呢?建立了一條通向零點的小徑。混沌開竅里講了混沌原先是個球的時候活的很滋潤很快樂,有了五官反而死掉了。人們在現在或者不久以前對於知識的認識是什麼呢,是讀書,是去背知識,是做題。這與開了七竅的混沌何異?想想混沌開了竅以後會如何,一直靠著心去感知世界的它,現在突然有了七竅,可以用眼觀看美人美景、用鼻子嗅到天下芬芳,用嘴嘗盡人間極品,作為中央之主的它,自然可以忘我的無盡享受,而在它用七竅體會過極樂後,它那顆曾用來感知世界的心會不會附上七竅新進來的塵土而不再透徹呢?我覺得會。

我們在習慣了讀讀讀寫寫寫,刷題答卷之後,真正想要追求知識,想要學習些東西的心呢?「學而不思則罔」我覺得孔子這句話在這裡特別合適,但是在這裡,我把這個思不認為是對知識的思考,而是對自己的思考。在得到知識時不把自己迷失在知識里,而是將自己放在知識旁邊,認真的看清楚自己和知的關係,才能一點一點的把知抽出來,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從負到正,摸到大知。我不敢妄定莊周達到至知之境,但從他讀書而未嘗損失自己對道的認知可知,這條小徑的的確確是有的。

那麼那條高高在上或是隔著幾重山的大道呢。

庖丁解牛里,那個刀工出神入化的廚子這麼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我覺得簡直是棒極了。因為這句話好像將道放的離我們近了,甚至可以說隱隱地鋪了一條小路,讓我們走到大道。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解牛》

曾閱過日本井上雄彥的《浪客行》,宮本武藏與柳生石舟齋還有寶藏院胤榮的對峙都十分有趣,其中有他們對於武道中「天下無雙」的辯弈,柳生說武藏殺氣外溢,毛躁得像只猴子,是頭野獸。當時讀到這裡不過是莞爾,後來再聽「呆若木雞」的故事時才發現這兩者是一回事。齊王四問說雞養好了嗎,得到的回答分別是「未也,方虛而恃氣」、「未也,猶應向景」、「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和「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在雞殺氣四溢毛毛躁躁的時候,即是能去擊敗別的雞也是未成的雞,而將對別的雞的銳氣收在自己體內的時候,即使獃頭獃腦,別的雞也是「反走矣」。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莊子?呆若木雞》

是的,我覺得這條通向大道的小徑,就是收於自己,順心而為。

世界之變化何其多哉,時代之變化又何其快哉!莊子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不將它放在前面,而將它改作「吾生也有涯,而欲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放在這裡。看了太多,經歷太多,就像是那隻毛毛躁躁的鬥雞,想著的不是自己該怎麼怎麼樣,而是想著對這個無窮無盡的世界做些什麼,想著打敗無數無盡的遠方那些未知的敵人。

這當然是不對的。

庖丁解牛中,庖丁將自己向道推過去,而在外自然展示高超嫻熟的技術。而《浪客行》里「天下無雙」的柳生石舟齋的老師上泉伊勢守,他在面對當年還不是「天下無雙」的柳生時說:「我把劍藏在天下里。」對於將一生託付於劍的武士們來說,伊勢守無疑也是將自己向道靠攏,把自己的道收在自己,而在外展示著無敵。被我們反反覆復說的莊子不是也這樣嗎,找著世界上的無用,思考著世事有無,對著官位說「曳尾於塗中」,譏諷惠施是「鴟得腐鼠」,妻子去世卻鼓盆而歌,莊子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認識吸納在自己身上,不為外界言語的改變而改變,他把道放在自己的心裡,在外則將不可言語的道寫做千言,昭於世。

我說著這麼多自己如何如何,是不是跟莊子提出的「忘我」、「無我」相違背呢?我不這麼覺得,不然也不會寫這麼多所謂的「取小徑」。我覺得倘若人真的可以見到自己與自然與智慧的差距,把自己向著道推去,甚至把道收於自己時,便可以達到那種飄飄然於世的感覺。我見太陽,目里便生出太陽;我見月亮,目里就生出皓月;風拂過大地,吹出自然的簫聲,風拂過我,我也七竅共鳴。在我看來,得道之人胸含乾坤腹有日月,自己便蘊有天地,自己便是自然通透明澈的一部分,不再計較自己,也就「無我」、「忘我」了。

我們在現在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應該嘗試嘗試這條小徑呢。試著不去苛求自己追到什麼東西,不去患得患失,想去什麼就抓緊去做,做過的事情不去懊悔反覆回想,順應自然,感受自己,那麼那些或許是別人傾慕的特質,也就自然溢出來了。

隨性,大概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道的一部分了。隨性的生活,反思自我的學習,便是通向大道無數小徑的兩條。

筆記本里找到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把生死交給自然,把天下藏在天下」,我覺得若是能達到這個境界,怕是也離大道的影子不遠了。

關注聞學堂

課程活動早知道!

本期編輯/壽丹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聞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