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他92歲,匠心堅守77年終成一代「藥王」,中藥丸、散、膏技術爐火純青!

他92歲,匠心堅守77年終成一代「藥王」,中藥丸、散、膏技術爐火純青!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產 業 新 媒 體

■ 來源 | 素問軒 米醫生

清晨7點多,與大部分老人不同,92歲的老藥師楊文琪已準備出門去藥房上班了。

他是江蘇省最年長的中藥炮製藥師,更是「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15歲學徒工開始到現在,他與中藥打了一輩子的打交道,整整77年了,從未間斷過。

我懷揣對「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的崇仰拜訪老藥師楊文琪。

楊老是民國14年那年出生在江都周家樓鎮,祖輩從清代開始經營中藥生意並創建「恆德堂中藥店」,1943年剛滿15歲的他遵父親之囑,赴泰州「翟泰和藥店」拜老闆翟邦俊為師,正式開始學習中藥的炮製技術。

楊老說學徒工一開始是沒有工錢的,有時候磨葯就要磨一整天,如果偷懶是要被師父罵的,學徒的大部分時間就是跟著師傅幹活,當我問他師父會不會教你啊,他笑著說:師父讓你跟著干就是在教你呀。

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開始,楊老被分配到南京同仁堂開始負責保管名貴藥材直到退休,退休後他也沒歇停下來,繼續和中藥打交道,他說:活著的日子,就得勞動,不勞動,不得食。

當我問及楊老如何看待中醫將亡於中藥時,他臉上露出了一絲凝重。他說,只要藥材從他眼前過去,別說真假,是不是道地藥材?有沒有炮製過?他看上一眼就能認出。現在的藥材加工,確實很少像他們當年那樣細緻了。

比如巴豆霜,在過去他們會取凈巴豆仁,用布包裹著然後反覆碾爛它,給它去油,整個過程可能會花上數天,但如今呢?因為炮製不過硬,很多醫生不敢用它了,這也意味著巴豆霜傳統炮製的工藝也面臨消亡了。

再比如過去師父對他說乳香「去油而除毒」,可現在藥房里看到的乳香大部分卻還是油油的,到底炮製了沒炮製呢?

楊老說:古訓有言「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傳統中藥炮製技術,浸、泡、煅、煨、炒、蒸、煮,一葯一方,工序繁雜,但收益利潤甚微啊,願意傳承它們的人越來越少了。

除此以外,比如水泛丸,以前有些人吃湯劑不方便,他會將中醫開出的方子里,一部分葯熬成湯劑,一部分葯打成粉,然後甩動匾子製成小丸子給病人,如果是孩子他就會把顆粒甩得小一點,可工業制丸能這樣隨機一人一方調整嗎?

以前,好葯工泛出來的丸子根本都不用過篩,丸子切開后里面藥粉層次分明,顆粒大小均等,甚至可以根據入葯歸經來逐一制丸,這遠比工業制丸更接近中醫一人一方的思維啊!

說到動情時,這個周伯通似的中藥老頑童便給我演示起來,他一邊泛丸,一邊笑著說:希望自己能做到100歲,他說做人心態最重要,他每天都抱著「開心」去做葯。

當我問及楊氏制丸有什麼獨特之處,能否將其製法傳承下去呢?

楊老開心地大笑著說:好好好,他說「金陵楊氏中藥炮製技術」是屬於大家的,其中一部分是自己從師父那傳承下來的,還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思考,任何東西放在那裡只是擺設,用得越多才能傳承得越快越廣。

他說,中醫的方子有君臣佐使配伍,制丸也是如此,通過方劑炮製來加強它的功效,或糾其偏性再合適不過了,比如很多人擔心吃阿膠上火,那怎麼辦呢?我們就可以在加工過程中,用菊花汁去炮製阿膠膏啊,楊老稱其為楊氏制丸附製法。

最後,當我握著楊老的手,急切想感謝他時,這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望著我對我說了一句:中藥古法炮製的傳統不能丟啊。

送老人回到南京的家,看著他上樓的背影,我在2018年立下一個小願望:希望為楊老出一本書,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將他畢生經驗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也許這是對這個近百歲老人最好的祝福,也能為世人一個提示,我們中醫中藥的靈魂不能丟,冰冷的機器永遠替代不了有心的手工製作,匠心與仁心才是真中醫!

I 版權聲明

本文源於「素問軒」,作者/米醫生,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半夏 視覺|三七

點擊下列圖片 了解醫館界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養肺秘訣多,煎服這四味中藥,堅持一個月,肺強身體壯!
降高血壓 不妨試試中藥泡茶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