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孤立重圍:俄羅斯外交該怎麼搞?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剛剛落幕的俄羅斯總統選舉有力地證實了,對於普京領導的政府所實行的內政外交政策,絕大多數選民都表示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在過去這艱難的幾年裡,俄羅斯成功實現了兩個外交政策目標:在這個愈發動蕩不安的世界裡保證國家安全,以及在國際事務上能夠按照本國的意志來獨立做決定。這兩個目標不僅十分重要,還彼此緊密相關。
在競選活動中,普京反覆強調稱,俄羅斯需要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取得巨大的突破。確實,如果在發展方面少有建樹,會讓俄國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從長遠來看,俄羅斯甚至有可能因此被排斥在正一點點顯出輪廓的新全球經濟體系之外。這些發展上的突破,必須由俄羅斯自己的資源來推動,由這個國家巨大的潛力來推動。目前為止,這些潛力還沒有被完全開發出來。
然而,國外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通過發展經貿關係、吸引投資與技術、學習借鑒管理實踐經驗、並主動融入到全球技術鏈中,最終實現了現代化。
但實話實說,世界並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經濟與技術都十分發達的俄羅斯。在未來高度競爭的世界裡,俄羅斯只能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的過程充滿掙扎,也並不一定總是公平的,正如過去幾十年中我們所看到的。儘管如此,索性放棄競爭、奉行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無異於在戰鬥尚未開始時就乖乖認輸。
許多敵對國家都想把俄羅斯限制在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儘可能地將俄羅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隔絕開來。經濟上,他們在貿易、金融和現代技術轉讓領域實施制裁和限制措施。政治上,他們試圖讓俄羅斯在從聯合國大會到歐洲委員會的各種國際組織中陷入困境。戰略上,他們破壞國際軍備控制的根基,破壞雙邊和多邊談話,將俄羅斯政府逼向戰略上的孤立地位和一場新的軍備競賽。
加大施壓俄羅斯力度的這個時機,並不是隨意選擇的。在他們的計劃中,這一系列的施壓要持續數十年。畢竟未來的世界秩序在今天就已經奠基,對他們來說,強有力的參與者越少,他們就越有可能將自己的規劃與價值觀強加於他人。因此,俄羅斯必須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從而在未來的談判桌贏得一席之地。事實上,這一點應該是下一個政治周期中俄羅斯外交戰略的主要內容。
爭取話語權的過程並不包括推搡著擠開競爭對手,也不包括在激烈的宣傳戰中比誰喊得更響。恰恰相反,國際競爭需要的是技巧,需要用盡外交手段,需要考慮到不斷發展的局勢中最細微的變動。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聰明的」外交政策。
一項聰明的外交政策不應該是機會主義的。相反,它指的是在深層次理解國家戰略發展目標和國際事務現狀的基礎上,利用最少的資源,最大化地實現預期目標。這樣的政策需要制定者在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時發揮高度的靈活性、創新性和機敏。
俄羅斯真正有效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多線的。在政治方面,俄國在東邊這條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中俄關係的發展。儘管如此,俄羅斯在亞洲也尚處於立足階段,亞洲國家也還沒準備好視俄羅斯為這片大陸上的一個重要部分。
與此同時,俄羅斯必須盡一切努力來修復與歐盟的關係。經歷了幾場陣痛的歐盟,已經展現出了所有人預料之外的穩定性。我們經常批評歐盟領導人在處理對俄關係時實行差別對待,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甚至提出了對俄關係「五大原則」。但俄羅斯在對歐盟關係上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嗎?對未來的歐洲安全架構有實事求是的計劃嗎?我們不該忘記,歐盟依然是俄羅斯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並且在接下來的六年里,這一現狀都很難發生改變。
儘管如今要想與美國進行建設性交流十分複雜,看起來近乎不可能,但俄國還是應該儘力恢復美俄對話。原因很簡單:從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到遏制核擴散,從中東和解到可能的半島和平協議,一系列當代全球政治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美俄的合作。當然了,今天的美國似乎不肯配合、行為難以預測,但俄羅斯必須抓住一切時機與美國進行協商。
在這個新的政治周期伊始,俄羅斯外交所面臨的任務並不比過去的幾年間更簡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的任務更複雜,也更陌生。然而,俄羅斯要在國際政治環境中解決這些難題。不幸的是,這一環境近年來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了。
但我們不要忘記,與其他大多數國家相比,俄羅斯有許多不容否認的優勢。西方世界是分裂而極化的,俄羅斯社會則是統一而團結的。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一致性不強、反覆無常,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則穩定可靠。西方的領導人往往難以展開長期的政治規劃,俄羅斯的領導人則可以。
我們最重要的資本,在於我們的原則、意圖和目標與全球大多數政治力量一致。這就意味著,俄羅斯有希望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聯盟,來團結那些志同道合的國家,一同建設一個更加民主、公正、穩定的世界秩序。
【作者】伊戈爾·伊萬諾夫
【作者簡介】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1998-2004年曾任俄羅斯外交部長。
圖片來源:《莫斯科時報》
編輯/楊燕媚
翻譯/張可天
校對/陳鑒軒
排版/易揚鈞
※動亂四起、貨幣貶值……伊朗改革困難重重,路在何方?
※決定性一步!英國和歐盟已就脫歐過渡協議達成一致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