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即將迎來人口大遷徙,這兩座超級城市突然出手,在謀劃一個大局

中國即將迎來人口大遷徙,這兩座超級城市突然出手,在謀劃一個大局

來源:鳳凰網(ID:ifeng-news)

2018年的中國,究竟走到了什麼樣的發展坐標上,未來的藍圖又將如何鋪就?

這與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人的前程命運,實際上都緊緊相連。

我們先從中國發展最精粹、最快速的地方——大城市說起。

這幾天,從去年興起的中國城市的搶人大戰,突然進入了2.0版!

3月21日,北京出台了「歷史上最開放的落戶政策」;26日,上海明確表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並設立落戶綠色通道,這些新聞都給人一種感覺,之前管控嚴格的北京上海,也加入到城市搶人大戰中了。

兩位重量級選手入局,無疑將改變原先城市競爭的磁力場,而城市間的競爭會怎樣塑造中國未來的人口和經濟格局?個人的奮鬥怎樣能和浩浩蕩蕩的歷史進程相統一?

這些問題,需要一一道來。


1

一線與新一線

在中國城市版圖上,幾條無形的線賦予四百多座城市不同的地位,不管是「一線」、「二線」、還是「十八線」。這些稱謂大都約定俗成。

除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是一線外,公認的二線城市有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重慶、廈門、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大連。有時還包括寧波、無錫、福州、合肥、濟南、東莞等。中東部大省省會、沿海開放經濟強市都囊括其中。

長久以來,這似乎代表了一種固定的等級。但近年中國經濟社會快速躍遷,則為二線城市提供了趕超的希望。

從人口規模、地域面積來說,中國的一個省,就相當於歐洲一個國家。而當經濟規模也能等量齊觀的時候,例如廣東相當於西班牙,四川相當于波蘭,山東相當於墨西哥……這些省的省會,怎麼就不能與這些國家的首都比一比呢?

31省區市2017年上半年GDP總值及對應國家

所以,現在二線城市都在紛紛叫響了要做「新一線」的宏願。

從去年的大學生畢業季,各二線城市突然掀起了搶人大戰,指向的確切目標,就是那些大學畢業生們。

新經濟浪潮下的城市戰爭,其核心戰場不再是大港口、大機場等硬體基礎設施,而在更高技術含量的人才爭奪戰上。


2

二線變「新一線」的關鍵:人人人人人才

為什麼各二線城市爭相開出優厚條件,上演畢業生爭奪大戰?

答案很簡單,人是勞動力,是創造力,是消費力,能夠帶來財力、地力、活力。

更徹底地說,城市的本質和核心是人;優秀的城市,是優秀人口的聚合。千方百計引進人才,就是為了完成從二線城市到新一線城市的蛻變。

一般來說,具有相當基礎設施便利的大城市,才適宜承載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的高端產業,乃至形成高端產業群。

然後是衍生出依託高端就業人群的大量服務業,支撐起整個城市經濟體。這都需要相當程度的人口聚集,尤其首先是人才聚集。

從規模上說,中國是一個「如世界一般」的國家,或者說,大一統的超大型文明。

中國一個省的規模,相當於歐洲的國家;各省的省會,就好比這些國家的首都。但各省的年輕人,卻可以在全國30多個省份的廣闊天地,自由選擇工作機會。

有人會問,該流入的也自然會流入,還至於用搶么?

當然用。首先是中國已經進入人口的「劉易斯拐點」。

從1990年起,中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由2621萬直降到1991年的2008萬,到2000年慢慢穩定在1500萬的水平,這就意味著00後總人數(1.60億)要比80後(2.47億)少8700萬,減少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漸行漸遠。

但人口一旦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技術、有創意、能創新,就產生了「新的人口紅利」。

勞動力緊俏,人才更加緊俏,各個城市自然願意拿出資源吸引人才紮根。能否搶到足夠年輕人才資源,成為決定未來城市興衰的關鍵。


3

需要大力爭奪的青年人才

而與「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相反,「城市吸引力不足,人才會自己跑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漢。

武漢的89所高校數量在全國僅次於北京(91所),而多達130萬的在校大學生數量,更是位居全國之首,全球之冠。

作為大學生數量全球第一的城市,武漢本來是最不愁青年人才供給的。但從2007年起,畢業生留漢就業比例逐年遞減,2007年為55.3%,2008年為52.19%,2010年為50.7%,2011年僅為47.04%。

到2014年,武漢高校畢業生達到30萬,但只有10萬留在武漢就業,其他2/3基本上都流向沿海地區。而同是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其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

當時的大學生就業流向追蹤調查顯示,全國前五大跨省就業遷移路線,分別是武漢到深圳(第一),武漢到北京(第二),長沙到深圳(第三),武漢到廣州(第四),哈爾濱到北京(第五)。前五名中,武漢出現了三次,而且均是人才流出方。

武漢當地媒體紛紛發問「武漢為何留不住自己培養的人才?」。直到2017年2月,武漢正式提出力爭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

武漢

這場「搶人」大戰中,風頭最盛的當屬武漢。。

大學生零門檻落戶,而且能以低於市場價20%買到安居房、租到租賃房。

房價折磨人啊,武漢懂大家。就從這裡作為突破口,今後五年籌建56萬套,目標是「留下百萬大學生」。

別說,一年下來,這招還真有用。2017年,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年的2倍、6倍,真是讓人喜滋滋。

在武漢率先「搶跑」的發令槍聲下,南京、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線、二線城市在引進人才方面也「來勢洶洶」,各項優惠政策層出不窮

二線城市「搶人大戰」如火如荼,但這時,幾個碩大的身影進場了。


4

重新入場掐尖的京滬巨無霸

京滬之前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高冷的,尤其是北京,疏解首都功能是重中之重,對人口指標的控制尤為嚴格,至於戶口就不用說了,之前只有應屆畢業生有極少的留京指標,大部分還都分配給了體制內單位。

而上海雖然沒有首都那麼嚴格,積分落戶的政策行之多年,但已經「衛星上天」的房價,越來越多的人被實際阻擋在京滬之外。

為什麼京滬也重新入場了?

畢竟,伴隨著近年來的大力疏解,北京也承受著經濟發展失速的壓力,需要向地均、人均產值很高的科技企業拋出橄欖枝。

同樣,203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預留了130萬的常住人口增長空間,更預留了將高端人才轉為北京戶口,正式落地的可能。

同樣是在203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北京「堅決退出一般製造業」,而剩餘為數不多、甚至需要縮減的用地指標,全都用來配置高精尖產業項目,重點包括新能源、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系統和服務、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雲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通用航空與衛星應用等新產業,這些高精尖項目佔地面積小,對人才的需求極高。

簡而言之,政府目前盯著價值鏈高端環節。希望通過引進人才帶動金融、科技、文創、信息等產業的創新發展和高端發展,這才是北京的大戰略。

3月21日,北京市集中發布了《關於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

年齡可放寬至50歲

人才引進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周歲,「三城一區」引進的可放寬至50周歲,個人能力、業績和貢獻特別突出的可進一步放寬年齡限制。

突出「以才薦才」

在京承擔國家和本市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和工程等任務或進行其他重要科技創新的優秀傑出人才,近3年獲得股權類現金融資1.5億元及以上的發展潛力大的創新創業團隊領銜人或核心合伙人,可以為團隊成員推薦申請人才引進。

最快5天 最高1000萬

開通「綠色通道」,為「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海聚工程」「高創計劃」「高聚工程」等國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重要科技獎項獲獎人直接辦理引進,最快5個工作日辦理完成引進手續。

加大對創新團隊和優秀人才的獎勵力度。近3年累計獲得7000萬元以上(含)股權類現金融資的創新創業團隊,可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近3年累計獲得1.5億元以上(含)股權類現金融資的創新創業團隊,可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但最重要的變化是,戶口新政總算給體制外從業者打開了戶口綠色通道。

畢竟,居於城市食物鏈頂端的北京,不需要為勞動力不足而擔憂,它所謀劃的是一個「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大戰略。


5

高科技與金融——全球頂級城市的最愛

上海「人才高峰工程」中的用詞也多少透露了端倪——這兩座超級城市瞄準的是尖端人才,他們都希望在「人才高地」的基礎上再上「高峰」。而高峰的存在,將可能直接推動一個產業的成長與成熟。

北上的加碼,將增大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就像段子里所說的,北京放出了這樣一個信號「你們二線儘管搶,高端人才走了算我輸。」

尤其是北京的思路,很明顯對標Palo Alto——這是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一個區域,面積不大,卻是矽谷的核心所在,世界上叫的上數的高科技互聯網公司,幾乎都集中在這裡——蘋果、谷歌、臉書……

這就是高科技與金融,對立志成為全球城市的巨無霸吸引力的所在,它們不僅創出極高的產值,還使用極少的土地面積,因為生產資料與生產工具都是高度虛擬化的。

產值、定位、檔次、人才、土地,這一切都恰合人口密集的超級都市的胃口。


7

其實,戶口並沒有那麼重要

各城市究竟要如何搶奪人才?

根據調查統計,在就業城市的選擇上,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資水平(64.3%)、發展空間(59.3%)和城市大小(43.9%)。

而落戶政策(28.8%)以及針對性的激勵補助(13.0%)排位偏後,這樣看來,用戶口留人是有一定效用的,但大家都用拿出這一招之後,這一政策的吸引力必然減小乃至消失。

所以真正要留得下人,關鍵還在於這個城市延攬到的現代產業,尤其是新興優勢產業。

經濟整體實力和產業結構,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基本面、產業優勢、就業前景。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能不能吸引到人才、能吸引到什麼層次的人才。

現實來看,絕大部分城市都有人才焦慮,但是否有相應的就業崗位匹配,真的需要打個問號。

產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吸引,更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往複。脫離了產業,人才招攬政策可能也是無效的。

只有把城市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根據合理的資源容納能力招徠人才,形成產業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比如杭州對互聯網企業的吸引力,也不是搞政策的短促突擊,而應該歸功於長期的商業文化底蘊和「浙江模式」的厚積薄發。

如果城市定位不準,環境建設不足,人才爭奪戰難免會爛尾,這對於人才和城市都是悲劇會。

至於現在的二線,未來的新一線,需要/正在/即將建設什麼樣的產業,這對城市和人才來說,都應是關注的焦點。


8

結論:個人的奮鬥與歷史的進程

所以,找准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個人如此,城市也是如此。

對於普通人來說,生活在一線城市,能夠獲得大量的資源和成長機會,但這裡也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巨大經濟機器,不斷重複著適者生存的過程,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奔跑才能不被甩掉,想在這裡過的非常自在,可能只在極少數精英的能力範圍之內。

相反,二線城市的姿態是歡迎所有人,這裡相對沉靜緩慢的三四線,更適合追夢的青年人群,發展空間要大得多;但相對京滬,則明顯舒適、生活成本低。

發展和穩定的矛盾不僅存在於教科書里,論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逃離還是留下」「深圳和武漢比,哪座城市更適合工作和發展」,這些問題實際上並不存在標準的答案,但提前了解每一座城市可能的進化路徑,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參照其他新興國家的發展之路,我們能看出歷史進程的哪些規律?

1、金融互聯網產業只可能在一線城市繁榮,對於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而言,不可能依賴這兩個行業步入發達行列。

2、製造業是非資源型地區產業升級的不二法寶,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老老實實做實業,做高科技、高精尖的現代製造業,不要過早地脫實向虛。

3、由於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落後地區三四線城市將面臨年輕人口減少、增長緩慢的可能。

綜上,愈演愈烈的中國城市戰爭,最大的贏家可能是三大城市群內的明星城市,以及5大區域中心城市。中國人口雖多,但十餘個城市群必將聚合80%以上的人口和產業。

剩下的幸福,就要靠個人的奮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事一號文 的精彩文章:

TAG:人事一號文 |